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总结

一场精彩的活动圆满落幕,想必大家也积累了不少感悟。有这样的机会,要好好记录。那么如何写活动总结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经典阅读活动总结(精选3篇),仅供参考。让我们来看看。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诵读古诗词,对于提高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怀,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班仍然开展每周一次的诗歌活动,总结如下:

首先,尝试使用教学方法

1,是大家熟悉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多读,这可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慢慢唱,在阅读中感受整体,在阅读中感悟东西,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影响。读多了,自然就成了圣咏。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就是这个道理。

2.它是一种基于教科书的延伸学习方法。教完一节新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找到相应的古诗词,课后让学生回家阅读,让学生学习,扩大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3.就是阅读想象法。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融入诗歌的意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和再现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1,经典阅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2.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经典的浸润,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缺点

1.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朗读的要求不够。

2.检测反馈需要改进。背诵测试方式单一,组长检查组员。对会背诵的不采取奖励措施,对会背诵的学生不采取帮助措施。导致部分学生背不下的内容越来越多,两个层次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未来测试和激励措施要跟上。

3.解释的方式需要改进。虽然我改进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但是我的讲解过于灌输,老师逐句讲解,费时费力,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后同学们准备提前预习,边看原文边看后面的笔记。如果学生不懂,就提出来,让老师帮他们解决。不要增加学生负担。

总之,让学生从小面对和阅读古诗词,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通过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决坚持铸人铸魂的事业。

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总结2。以书充实校园,读古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开展经典诗词朗诵活动,全体师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的声音中变得更善解人意,心灵更阳光,工作更有活力;孩子们在经典诵读中变得更加规矩、可爱、礼貌、内敛,这将为孩子们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必将提高我们学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阅读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规模,初见成效。

第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 * *认识。

我们把经典阅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学期初就制定了诵读经典诗词的活动计划。我们编写古诗词作为教材,根据小学生实际开展阅读活动。在经典阅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做了如下要求:注重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然我提倡探究,但也不想知道太多。我只想朗朗上口,熟悉熟悉。承认个体差异,而不是程度上的一致。老师在操作中只鼓励,不责备。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第二,科学安排,营造氛围。突出以诵读经典诗词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局,突出传统文化的韵味,注重建设道德高尚、氛围幽静的校园文化。

1,利用阅览室、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使用印刷精美的诗词、图画,或使用学生亲自书写、绘画的名言名句,或使用充满灵性的儿童诗词、图画进行装饰。

2.利用校本教材出版一些经典诗词,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解读,供学生阅读、欣赏、评价和积累。

第三,开展活动,确保实效。

1,课前一段诵经,熟读成诵经。我们提倡“积少成多”的阅读方法,充分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开展课前唱歌的活动,做到读常唱,时时学。

2.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读书活动,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分类诗,有的是诗词,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歌唱比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词写手抄报活动及体会。

参加活动的教师朗读经典美文,有助于学生真正领略经典美文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他们热爱汉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在书香校园中收获美好的经历和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康的美好学生,从而有一个幸福的开始。

每学期都会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报告会,其中不乏精彩节目,如古诗词大赛、古诗词朗诵等。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孩子的进步也让家长越来越支持我们学校的阅读活动。

领导重视古诗词诵读活动是前提,教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读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著,更重要的是寻找民族精神和现代文明的根源。在古诗词阅读中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总结3。中国古诗词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开展经典诗词阅读影响深远。此次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深远意义。20XX年,我校将诵读中华经典,建设书香校园,确定办学特色,申报“诵读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省级项目。中国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这项活动以其深刻的内涵、生动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如春雨般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灵,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独立空间和个性空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书香校园特色,不断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位。

一是建立促进课题实验有序运行的机制。

1,建立课题实验的保障机制。(1).组织保障:成立了以省、县教研专家为顾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项目负责人的经典阅读领导小组,直接指导各年级组的经典阅读工作,协调项目的实施。(2)师资保障: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整合师资力量,选派部分具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和一定文化背景的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组建专业实验团队。(3)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古典诗词阅读测试方案》、《古典诗词阅读要求》等学科实验的管理制度。(4)环境保护:设立校园广播室,开设阅览室,安装电子大屏幕,组建班班通校园网,购置诵读国学经典的配音光盘。(5)经费保障:学校将项目实验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及时购置相关设备、图书和音像资料,为项目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2.建立多层体系的管理机制。一楼以教导处为组长,选派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二楼以科研办公室为依托,具体负责实验工作,整体规范课题实验,坚持每天按时检查,每月公布各班阅读情况,每学期结束考核,要求大家达标;第三层以班级为中心推进课题研究;四楼以家庭为依托,定期从校外朗读经典活动成果,保证项目的顺利高效开展。为了保证经典诵读的正常开展,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了查树督导办法。规定每个班坚持每节课背诵一首诗(每个班的语文老师坚持课前5分钟朗读经典诗词的训练),每天享受一次奖励(每天早餐10分钟欣赏经典古诗词),每周一指导学生欣赏优秀诗词(每周三语文课指导学生欣赏优秀诗词)。查是指规定每个班的黑板报每月一本书,每周一首诗,每天一个专栏;要求红领巾电台每周发表一首诗进行朗诵,要求班级每周评定一首诗。学校不定期对各班的日常阅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定期反馈各班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现状,确保经典诗词诵读质量。树就是在全校树立榜样,介绍经验,展示成果,让全校的经典阅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1),实施古诗词朗诵评级制度。学期初,课题组制定了各年级学生每学期背诵和熟悉经典诗词的数量要求。期末以古诗词评分的形式对全校各班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测试,语文老师组织申报。对背诵不同数量古诗词的学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等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颁发证书和奖金。(2)建立各时期的检查制度。每学期期末对全校各班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测试,对达标和超标的班级授予古诗词朗诵先进班,并给予相应班级的导师物质奖励。

二、营造氛围,努力为课题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1.用经典丰富校园文化。为了配合课题组开展读书活动,我们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角落都点缀着人文景观,摆满了丰富的书籍,让学生走进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书籍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陶冶。教学楼各层主过道、走廊的墙壁上,挂贴着关于读书的古诗词、经典词句、名言警句等图片,成为一条人文气息浓郁的书香长廊。校园一侧有百米文化墙,墙上陈列着先秦八哲的画像和经典语录,渲染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也提倡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籍,让班级充满诗意,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每个班级都设立了经典阅读乐园和各具特色的经典知识角。内容是展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词书画展、经典阅读手抄报等。

2.用经典充实学生生活。在我们学校,经典阅读已经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时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经典诵读专栏,每天早上定时播放古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心声,体会感受。每天中午和晚上放学后,可以通过电子大屏欣赏《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诗词的视频。走进校园,经常可以看到数百名全托学生聚集在操场上,观看经典古诗词的视频,齐声诵读。

3、定期讨论,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开展经典阅读,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国学知识。我们要求老师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激励学生。学校每学期都向老师推荐好书,并要求老师每天坚持阅读。老师们也让那些爱读古诗词的老师通过同伴互助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让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在加强教师自主学习的同时,积极拓宽教师学习的途径。几年来,学校先后邀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和荣博士等省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调研组的老师到洪湖实小、武汉等学校学习,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培训和研讨会,经常与县里的实验学校互相学习。此外,围绕古诗词阅读在学校开展各种专项培训,如组织观看名师视频课、听古诗词、文言文等教研课,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研讨和鉴赏沙龙,巩固教师古诗词。

三、稳步实施,扎实推进课题实验的有效开展。

1,保证阅读时间。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完成规定数量的背诵,课题组统一安排了每天和每周的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不少于20分钟,早上利用班班通欣赏经典诗词。班级小老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和全班一起背诵古诗词。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我们提倡“积少成多”的阅读方法。老师每天要布置相应的古诗词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背诵。另外,每个班每周有一次古诗词鉴赏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通过配乐阅读、角色表演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文章,发掘经典诗词中的美元素,达到积累诗词、指导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的目的。

2.落实阅读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年级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详细规定了不同年级背诵的内容:一、二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20首;三四年级读小学生必背的三字经、增广贤文5080篇,古诗100首。五六年级要让学生读《论语》、四大古典小说、小学生必背的100首古诗词的所有标题,让孩子在长期阅读中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

3.强化教师责任。指导学生朗读的老师是语文老师和各班班主任。他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朗读古典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发音和主旨。指导老师要按照课题组制定的计划组织阅读活动,不打折扣,不走过场。

4.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宣传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开展国学实验的相关要求,与家长充分沟通,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做到校内阅读指导、校外阅读辅助、校内阅读为主、校外阅读为辅,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增长见识。

第四,积极探索和丰富阅读活动的形式

1,创新阅读形式。经典题目的阅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调的阅读方式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乐于阅读,乐于阅读,争抢阅读,将游戏、表演、歌舞融入其中,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经典诗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活动,总结出多种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如:联想图片记忆法、情景记忆法、分类与规律记忆法、音乐记忆法等。,还通过诗歌独处、诗歌表演演唱、古诗词古句的对仗,将平时的阅读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境化,用心体会经典、美文的魅力。

2.开展专项活动。各班利用国学优势,每月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有小挑战比赛、经典诗词朗诵比赛、经典诗词知识比赛、朗诵表演演唱、师生诗词比赛、经典诗词书画比赛等等。通过竞赛,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每个班级都有诗歌园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画诗、改写古诗、灵活运用、鉴赏、创作儿童诗歌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庆祝儿童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时,各班都开展了以诵读经典诗词为内容的庆祝活动。联欢会上,同学们表演了相声、情景剧等多种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诵读古诗词,让同学们在有趣的活动中直面经典,感受经典。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了会唱歌,会画画,会跳,会背诵,会写字的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最闪亮一面的机会。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一起吟诵的快乐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每年学校的六一文艺汇演都会有不同种类的以古诗词为主题的节目。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吟诵着,让人感受到了诗的含义。《水调》在英山电视台播出,《春江花月夜》在英山县20XX春节晚会上演,课本剧《等兔子》在今年艺术节展演中获奖。一些古诗词配有图片,将人们引入诗词的意境:以古诗词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如《牛仔骑牛》、《雪》、《归乡书》等,获省、县奖。

3.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一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让经典阅读与素养、阅读、表达齐头并进,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融入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词阅读的良性互动。二是与音美学科相结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实践;音乐教学中的古诗词演唱或乐舞;体育课,古诗词朗诵融入武术,跳绳,踢毽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指导学生编辑电脑古诗词小报。第三,与书法教育相结合,整合发掘中国的两大文化瑰宝——书法和古典诗词,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每周的写作课上,老师和学生* * *一起写阅读的内容。老师把集体阅读的物品工整地抄在黑板上,学生在阅读本上写字。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几年的国学经典阅读实验,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魅力,也促进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且学校的口碑蒸蒸日上,书香校园的品位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我们将继续扎扎实实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校园充满书香,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润;让经典陪伴学生成长,滋润他们金色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