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英的生活时代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国* * *人民没有屈服。8月6日,朱德、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接着,* * *发动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李利英的家乡潮安县西坑村,是潮、成、饶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它位于凤凰山,靠近福建和广东的边界。1932年,党组织派人到大坑传播革命火焰,一群年轻人用青春的脚步敲响了农村的黎明。那时,李利英已经是一个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母亲了。

她的大儿子林松泉是大坑村农民协会的执行委员,女婿刘金城是中国共产党秋溪区委委员...那是一个理想注入热血的时代,无数热血青年为了理想的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牺牲...这一切深深感染了他们的母亲,使她认识到只有党和红军才是工农的救星。跟随孩子们的脚步,母亲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大坑村农民协会、妇女协会秘密组织中的积极分子。1932年冬,党在秋溪区西坑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三连,扩军。李利英的第三个儿子林松才积极要求加入红军,他的母亲默默地收拾了行李。第二天,她早早地把松才送到了大坑村的红军营地,成为大坑村第一个送儿子参军的母亲。当时红军编的《赤潮报》刊登了“革命母亲送孩子当红军”的报道。这是李利英第一次以“革命母亲”的头衔出现在革命家庭中。这时,李利英的七口之家有四口人参加了革命,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

就是在这个革命的家庭里,我的母亲从一个年近半百的普通农村妇女,一天天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她不怕白色恐怖,不怕艰难险阻参加革命活动——探敌情、送情报、救死扶伤...只要是党交给她的任务,她都会尽全力去完成。1933年春,在南方革命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李利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 * *的行列。同年,大女婿刘金城在潮州城壮烈牺牲。大女儿林松华被捕入狱,孙儿孙女失散。长子林松泉、三子林松才也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牺牲...母亲一生中从未见过这么多血!亲人的血,战友的血!她咬紧牙关化悲痛为仇恨,化仇恨为力量。当党组织有意劝说我母亲与其他军事烈士一起暂时避开东南亚(今东南亚)以躲避反动派时,我母亲断然拒绝。她说:“我走革命道路,绝不走南洋道路!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享乐,不是为了死,也不是为了死在革命队伍里。”

母亲毅然把14岁的女儿梅花头交给一个远房亲戚,把省吃俭用攒下的20多块杨光作为党费送给留在村里坚持革命斗争的党组织。松森带着12岁的儿子,跟着队伍去了凤凰山和巫山。

在巫山伤兵站,李利英为从前线下来的伤兵建了一个家。没有药,她就去丛林深处采集草药给战士们治病。战士的衣服脏了,她蹲在冰冷的山涧边洗战士的血衣。不管有多难,妈妈的嘴角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一批又一批伤兵康复后回到了前线,她也成为了战士们心中永远的“阿姆”。1941 6月,李利英调任中共南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大埔百厚镇南区委员会直属电台的工作。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在电台工作的同志们成立了一个临时“家庭”,李利英就是这个“家庭”的母亲。由于汉奸的背叛,“南方委员会”机关被敌人破坏,一些领导同志牺牲。在这危急关头,李利英沉着机智地处理了党的保密工作,带领其他电台同志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安全转移,保守了党的秘密。此后,李利英继续掩护南委书记方方等领导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在白色恐怖中,在党组织最关键的时刻,母亲往往是向党传递信息和文件最可靠的人。60岁时,她一天跑80-90里,渡海过江,翻山越岭,从游击区到国民党控制区,再到敌占区,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党交给她的任务。

李利英曾多次为党的秘密机关的“家”当妈,掩护革命同志进行对敌地下斗争。这个“家庭”的成员随着斗争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李利英作为这个“家庭”的母亲,从来没有变过。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10年间,她辗转多地,但所到之处,她总是以自己的善良、勤奋、机智和勇敢迅速赢得机关周围群众的尊重和信任,成功避开了反动派的注意,妥善地掩护了党的领导机关,直到1949+00.24汕头解放,母亲跟随欢呼的人群,6月24日,母亲在北京去世。临死前,她把自己的积蓄1800元作为最后一笔党费,献给了带领她走过辉煌人生的党!原华侨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方方曾为母亲题写挽联:

“十年游击战争,十年地下工作,土匪、汉奸、日寇,哪个在你们眼里,是勇敢的;

一生为党,三子为国,挫折,伤亡,失败,从不动摇信心,不愧疚,忠诚。

这幅对联是母亲一生的总结。"

与母亲一起工作和战斗过的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同志,为母亲写了长篇报告《长青松柏》。他在后记中写道:“老人74年的人生,是一个中国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崇高革命者的一生。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总是既平凡又高尚。老人平凡而崇高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