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混龄角色游戏”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第一,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混龄互动,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根据社会要求和自我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不能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社会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来模拟现实生活,感知社会角色关系和角色规则,从而丰富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孩子们喜欢玩角色游戏。他们都喜欢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我要当妈妈”“我要当爸爸”“我要当医生”“我要当生病的孩子”。混龄班的孩子中,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分配角色。大孩子愿意引导小孩子,小孩子愿意跟随大孩子的行为。比如,当孩子玩玩偶屋、商店、医院、公交车等喜欢的角色游戏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发展游戏的剧情内容。在游戏中,让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角色,让孩子轮流扮演游戏中的主角和配角。在游戏中,强弱互动,既能弥补幼儿自由交流活动频率低的不足,又能促进幼儿口语、运动、思维能力的提高。从独立到合作,群体意识增强,同时完成社会学习。马卡连科指出:“儿童在游戏中应该努力工作,也应该努力思考,就像在劳动中一样。”角色扮演是混合年龄的孩子做的。因此,角色扮演可以很好地发展儿童之间的友好交往,也可以体现儿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同时,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带动那些胆小的孩子参加活动,克服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可以说角色扮演对孩子沟通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也可以说是培养孩子沟通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研究发现,在混龄儿童的交往和活动中,随着儿童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交往内容日益丰富,儿童之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无论是在幼儿园的走廊里,还是在操场上,只要一见面就会兴奋不已,热情地牵手拥抱,很自然地坐在一起聊天。幼儿的认识和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的对象和内容丰富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巧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第二,户外活动中的混龄互动可以激发孩子交流的主动性。

在混龄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的混龄互动,培养幼儿之间交流的主动性。在混龄活动中,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这种自发的、内在的活动和游戏,会消除孩子之间最初的陌生感,全身心投入到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比如户外混龄活动,我们提供大型装备,海洋球,扭扭车,攀岩,小桥,橡皮球等好玩的装备。小班幼儿在与中大班幼儿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扩大游戏经验,丰富语言词汇,在自然状态下与中大班幼儿自由交流,体现出一种生态和谐的交流美。有的孩子以中班和大班的孩子为主导,在大型设备上玩警察和妈妈送宝宝去幼儿园的游戏,既发展了小班的角色意识,又促进了孩子之间的交流,还发展了孩子的沟通能力。

第三,在体育活动中的混龄互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体育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和参与的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我们开展“以小带大”的混龄体育活动。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学习技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感到有能力,增强自信心。比如孩子对“运西瓜”之类的体育活动感兴趣。规则要求孩子们两人一组工作。它们只能用肚子夹住西瓜(球),侧身移动。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获胜。在游戏中,中班的孩子和大班的孩子互相组成一对。一开始,球总是落下来。后来经过观察、交流、学习,终于成功了。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紧紧地抱着球,还可以走得更快。在这些活动中,中产阶级* * *的孩子也参与同样的活动。大班的孩子照顾弟弟妹妹,保护他们,让他们先玩,再自己玩。中班的孩子喜欢并愿意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这让大班的孩子感到骄傲和自信,更愿意和哥哥姐姐交往。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大龄儿童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教育资源。年幼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从年长的孩子那里得到帮助和启迪。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小一点的孩子的羡慕和崇拜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也可以体会到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也会从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学到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也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活动中,合作成为孩子们真正的需求。幼儿在各种探索中认识到合作游戏的意义,体验合作的快乐,增强合作的自信心,促进幼儿沟通能力的提高。

第四,区域活动中的混龄互动增强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区域活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作为混龄教育的载体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混龄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与同龄、异龄伙伴交流的机会,为孩子营造了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

根据园区特点,每个班级围绕一个内容设置多个活动区,如“身边的人”、“帮助我们的人”、“我的家”,围绕生活活动的“美食城”、“我来当导游”。老师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各种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素材,为每个孩子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条件。不同的材料,孩子不同的操作方法,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是不同的。孩子主动操作,反复实验,自由交流,有不懂的地方会主动向同伴请教。不管是不是兄弟姐妹,都会愿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相互适应,相互欣赏,在相互摩擦中解决矛盾,达成一种建构。正是因为这种学习和摩擦,孩子学会了适应。孩子变得聪明、能干、自信、大胆。老师是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是愿意沟通和倾诉的知心朋友。在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混龄环境中,儿童不仅积极地获得各种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自然地促进了儿童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社会性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孩子通过与同伴群体的互动,学习合作、分享、谦逊、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同时增强自信心和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