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玩的孩子和不喜欢玩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中学生比工作的年轻人更焦虑。
随着精神压力和精神疾病风险的增加,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灵。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
我不禁想起国外教育非常重视的一点,游戏。
■ ■ ■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Lawrence Cohen)在他的著作《游戏的力量》(The Power of Play)中提到,游戏是帮助儿童找到身体愉悦感受、恢复身心生理平衡的重要方式。
在国外,我们经常看到儿童治疗师通过玩游戏来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痛苦和创伤。
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要么看起来无所事事,要么只会大喊大叫,这是因为孩子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缺失,让孩子无法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然而,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以一种放松的、自我主导的、重复的方式来治愈他们的创伤。
换句话说,孩子可以通过玩耍自己解决痛苦的问题。
许多国外研究得出结论,游戏疗法对儿童非常有效:
减少儿童多动症:
发表在2065 438+02《ADH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上的研究发现,在认知行为游戏的治疗下,儿童ADHD的症状明显减轻,经过8组治疗后,儿童的行为得到改善。
减少行为问题,少一些内在问题,提高学习成绩;
2015年,一份回顾了52种游戏疗法的报告显示,游戏疗法帮助儿童解决各种问题,包括问题行为、抑郁和焦虑,每个儿童平均参与12次治疗。
减少攻击性:
2017年,一项跟踪问题儿童游戏治疗效果的研发表明,经过20次游戏治疗(17天,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照顾者有所反应,儿童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减少,包括攻击性和侵犯行为。
改善亲子关系;
2017的一项研究发现,亲子游戏疗法有效帮助家庭建立亲子纽带。经过7次30分钟的治疗,缓解了亲子关系压力,改善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和其他技能一样,无论是简单的来回滚动球的物理游戏还是装扮成宇航员的假装游戏,孩子们都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重要技能:
培养自信,让他们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学习社交技巧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培养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同理心和尊重,学会以健康的方式识别和表达情绪,学习和练习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前苏联著名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曾说过:“在游戏中,孩子似乎在努力超越自己的正常表现。”
也许在家长眼里,孩子玩游戏就是玩玩而已,没什么区别。事实上,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游戏模式,开发了不同区域的大脑神经。
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家米尔德里德·帕滕(Mildred Parten)根据儿童的年龄、情绪和社会属性,总结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六种游戏类型:
1.令人震惊的游戏
发呆是指孩子不玩的时候,好像随时都在参与任何活动,没有准确的目标。虽然看起来他们什么都没做,但是他们在探索以后要参加的活动。
2.孤独的游戏
这个游戏模式很重要。它教会孩子如何“自娱自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为“自给自足”铺平了道路。孩子在任何年龄都会和自己玩,如果没有更合适的玩伴,还是会更多的和自己玩。
但这种情况在孩子2、3岁时最为常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所以会更多的和自己玩。
3.旁观者游戏
观看是孩子单纯观看其他孩子玩耍而不参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孩子词汇量少的年龄更常见。不要担心孩子永远是一场比赛的看客。事实上,旁观者模式在害羞、学习规则或幼儿中非常常见。
4.平行游戏
如果你把两个三岁的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里,你会看到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对方,他们只是进入了平行模式。
进入平行模式的孩子除了简单的社交,还会学习轮流玩耍等社交礼仪。即使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对方,但他们都在模仿对方的行为。所以这种类型也算是为下一阶段的发挥做准备。
5.互动游戏
类似于排比,关联模式也是给孩子自己玩的。但在这种模式下,他们会参与到彼此的游戏中,你可以认为他们在建城。当他们建造自己的建筑时,他们会互相讨论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