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班幼儿民间体育游戏的“四字”元素
第一,优化环境。增加随机性
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可以为儿童民俗体育游戏提供便利条件。绿油油的草地上有木梯做成的攀爬架,平整的操场上放着五颜六色的轮胎,宽敞的走廊上画着五颜六色的圆圈、方块、线条,班级的区域游戏角展示着丰富的游戏素材。比如,在拼图区,有用蚕豆串起来的种子,有芦苇杆做成的游戏棒,有羊毛变成的跳绳,有小贝壳变成的小块;艺术区,红丝带变成中国结,月历纸变成小窗花;在表演区,丝扇成了民间表演的道具,小乐器成了民间古典音乐;在运动区,王耔瓶子变成了梅花桩,竹筒变成了高跷,木块被切割成了小陀螺仪,PV管变成了游戏棒,报纸变成了小纸团。优化游戏环境,让孩子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能力水平自由选择游戏操作素材和锻炼器材。
第二,刷新内容,力求适合
儿童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来源于民间,体现了传统习俗和民族特色,部分游戏在内容上不适合儿童。教师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新课程理念改编和创作游戏内容,以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1删除
去除传统民间体育游戏中不符合时代精神、儿童难以理解的内容,保留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内容。比如“轿子”伴随的歌谣“新娘,娶娘子,拿钥匙,开箱子”就比较低俗,所以作者认为可以去掉落后的童谣,保留其玩法和形式。
2粘合
将传统民歌或现代儿歌移植到游戏中。比如,把现代儿歌《唐僧骑着马扑通一声,后面跟着一个孙悟空……》移植到“跳竹竿”的游戏中,孩子可以一边唱自己喜欢的儿歌,一边有节奏地跳、敲竹竿,边说边玩,熟悉基本动作,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第三,改变规则,提高趣味性。
有些规则是赛前规定的,在比赛中必须遵守;游戏中讨论了一些规则;有些规则可以随着对象、玩法、材质、场地等因素的变化,不断增加难度和限制条件,从而使游戏更加深入。
1根据年龄特征调整游戏规则。
必须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小班课主要是体验游戏的乐趣,规则简单易懂,与游戏的内容和剧情一致。比如在“小老鼠过河”的游戏中,孩子抓住前一个孩子的衣服,一个一个的走,就可以完成游戏。中间阶层是博弈合作的初级阶段,可以制定一些限制性和惩罚性的规则,大阶层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比如“狼与羊”的游戏,需要四个孩子“装腔作势”。游戏规则是,孩子必须看清狼是谁才能逃跑,逃跑时不能跑出指定的地方。作为惩罚,被“狼”抓住的“羔羊”,只能起到“装腔作势”的作用。这种游戏竞争激烈,适合大班的孩子。另外,同一个游戏由不同年龄的孩子玩,可以调整游戏规则,增加游戏难度。比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小班的孩子可以躲起来跑来跑去,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可以六人一组排队拉前面孩子的衣服躲闪,但在游戏中,老师要控制好孩子追逐和奔跑的时间和运动量。
2教师和学生* * *建立规则,培养沟通技巧
在玩游戏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孩子基本的游戏玩法和安全要求,还要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己发现和提问,逐步生成和自动完善规则,从而进一步发展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
第四,拓展玩法。增强多样性,
民间体育游戏往往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老师抓住孩子游戏的特点,随机改编游戏玩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扩展方法
第一,根据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的角色和玩法。比如《老鹰抓小鸡》被创作成《猫抓老鼠》《青蛙抓害虫》等新游戏;在《熊与石头人》游戏中,将“石头人”的行走改为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行走,使走、跑、跳、爬、滚等各种基本动作有机融入游戏中。二是根据游戏的素材来拓展玩法,一种素材创造多种玩法。比如,一根小纸棒可以跳房子,划龙舟,用纸棒跳舞,赶猪,走迷宫。
2融合法
音乐舞蹈、童谣、数学感悟、儿童民间体育游戏有机融合。比如把“丢手帕”和“斗牛”的游戏结合起来,孩子们会在“斗牛”的音乐中一边走一边做斗牛的舞蹈动作,丝巾会在音乐结束后留下来追赶。再比如把《灯台上的小老鼠》童谣说唱游戏改编成体育游戏,把它童谣的最后一句滚下来!改成“跳(转、钻)下去!”孩子从高处练习跳跃(转身、钻孔),各种动作在游戏中自然发展。再比如在“猜楼梯”的游戏中学习序数,在“抢椅子”的游戏中学习多一个少一个的一一对应和比较,在“切西瓜”的游戏中学习感性数字的分解。
3延伸法
将儿童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在家庭中,父母教孩子玩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让孩子充当孩子的玩伴,同时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进亲子感情;在社区里,孩子和邻居的朋友一起玩耍,可以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另外有些游戏可以混龄玩。比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邀请小班小朋友分别扮演老鹰和母鸡妈妈。有些游戏可以有强弱之分。比如“跳绳”的游戏让孩子教孩子,“背新娘”的游戏让两个同龄的高个子孩子背一个瘦个子孩子。
(作者单位:如东实验幼儿园,江苏如东,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