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届全国初中地理科技竞赛作文

干旱中的陕西

我的家乡在陕西。说到陕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陕西悠久的历史。十三个朝代都曾在这里建都:从黄帝到西周的丰浩都城,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汉隋唐的辉煌繁荣,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么,为什么这些朝代的最高统治者会多次看中这个地方呢?原来这里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别好:横跨黄河和长江,在中国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便利。而且这里河山众多,可以阻挡和延缓敌人的进攻。真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既能有效保护首都,又能为自己赢得优势。此外,这里还有很多美景:华月张先、骊山夕照、刘巴风雪、曲江柳荫、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太白雪。

陕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美。你一定很羡慕吧!然而,历史上有很多灾难频繁“光顾”这个脆弱的省份。我来介绍一下其中一种灾害——干旱。

示例和情况:

从1876到1879,旱灾持续了四年,受灾地区有陕西、河南、直隶(今河北)、山东。这次大旱持续时间长,后果特别严重:前期的干旱不仅使农产品绝收,而且使农村荒芜,“白骨满野骨”,饿死人数达一千多万!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2000万人受灾,50万人死亡。

1928—1929,中国陕西的干旱。940万人受灾,陕西死亡250万人,难民超过40万人。

1959-1961年,史称“三年自然灾害期”。这个国家已经连续三年发生大规模干旱。

农业大幅度减产,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根据1960的统计,全国总人口减少了10万。

原因和联系方式:

陕西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众所周知,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导致这一地区干燥少雨。而且越往内陆,降水越少,月降水分布越不均匀,气温的年变幅越大。所以我认为气候是陕西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其次,地形因素也是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陕西周围有很多山,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岭。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携带大量水汽的夏季风“光顾”陕西时,正好被高耸的秦岭挡住,使得水汽在“攀爬”过程中形成降水(即地形降水),而越界的水汽和其他方向汇集的水汽只能形成小范围的降水。所以这也是陕西降水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人为因素,水利建设不足,河流污染严重,不重视土壤肥力的保护,绿化面积不够,宣传教育不够。

措施和效果:

干旱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那么,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就成了重中之重。

例如,不久前,中国有12个省份遭受50年一遇的干旱。自2008年10月中旬165438以来,陕西已有100多天无降水,旱情十分严峻。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1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8%。

面对严重旱情,陕西省迅速果断应对。各级水利部门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水利设施抗旱,全面启用塘、库、井、站、坑等可利用的小型水利设施,尽力扩大灌溉面积。同时,立即启动抗旱二级应急预案,采取发射火箭进行人工降雨、普及抗旱知识、稳定市场物价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给人们带来了干旱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据统计,全省抗旱人数达1.1.7万人,水利设施启用6万余处,移动抗旱设施投入使用1.8万处。饮水困难的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组织运水车2000余辆,紧急解决3.2万人、1.9万头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

建议和想法:

透过2009年的旱灾,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助友爱的美好品质,但也看到了全国仍有不少地区抗旱能力低下。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灾难,我们不应该坐以待毙,而应该积极防灾减灾,而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我认为有九种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方法: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择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

(4)滴灌、地膜覆盖等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5)沙地不种庄稼,种草种树,防止土地沙化;

(6)多施农家肥,少施无机肥;

(7)隔年种植不同作物,保持土壤肥力;

(8)工厂应尽量少排放有害气体和工业废渣,使气候不再恶化;

(9)加大抗旱知识宣传力度,普及抗旱知识,将抗灾基础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

总结与展望:

其实人是永远无法战胜自然的,各种灾难都是人对自然的伤害积累起来的。为什么不抛弃盲目向自然索取财富的态度,合理开发自然?绝不让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水土被流失,河流被污染,让新风迎面吹来,让一望无际的山川、清澈的河流、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现生机!

我写了这个,希望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