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习俗介绍

1,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大赛”——摔跤、赛马、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包括各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一般在祭祀山川、军事远征、凯旋、皇帝登基、正月、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如今的那达慕是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看当年畜牧业的生产情况,有小丰收,也有大丰收。

除了传统的“男子三赛”,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种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单洽谈和物资交流。

2.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云南各民族中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一般持续3到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类似于农历的除夕。第二天,傣语叫“怒日”(空日);初三是新年,叫“霸王马”,意思是一年的开始。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最美好和吉祥的一天。

3.刀杆接头

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会举行传统的刀杆节。祭场中央竖立着两根约20米粗的长杆,上面绑着36把长刀,像梯子一样的横档,刀刃朝上,称为刀杆。

正午时分,鞭炮声和鼓声响起,五个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的彝族男子在刀杆下大口喝下灌好的白酒,跳上刀杆。双手握着上刀面,光着脚拿着锋利的刀片,他们勇敢地爬了上去,爬到了杆顶,拿出鞭炮,放了起来。一时间鞭炮齐鸣。

爬杆人下来后,人们纷纷给他敬酒,会爬杆的人在彝族人中德高望重。爬上电线杆后,青年男女还扔烟盒。男女站在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女生拿了男青年的烟盒收集起来,说明女生接受了男青年的爱。

4.宰牲节

(1)举行仪式。穆斯林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2)屠宰:大多数穆斯林在节日前准备好待宰的动物。动物必须是健康的,分为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宰好的肉要分成三份,自己留着用,给亲戚朋友,给穷人。中国新疆的穆斯林称这个节日为“大节”。

这一天,穆斯林盛装打扮,宰杀动物,邀请亲朋好友做客,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在回族穆斯林中,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低于开斋节,一般称为“小开斋节”(小节日)。

5.锡伯抹黑节

抹香节是新疆锡伯族的节日。这个有趣的节日始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早上。相传在这一天,“五谷神”会降临人间,人们会互相涂抹对方的脸,以祈求五谷神不会向人间传播黑穗病,从而确保小麦丰收,保护人民安全。

按照习俗,谁在这一天不往脸上抹黑,谁今年就不吉利。根据民间传说,抹黑节的目的是请求谷神免除农作物的黑穗病,确保丰收。锡伯族将这一活动演变为象征五谷丰登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