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斗鱼游戏的主播码率

编码率/比特率与文件大小直接相关。而码率和编码格式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视频文件是否清晰。

在视频编码领域,比特率往往被翻译成编码率,单位是Kbps,例如800Kbps。

其中,1k = 1024 1m = 1024k。

b是bit,是计算机文件大小的计量单位,1KB=8Kb,区分大小写。b代表字节,s代表秒,p代表每。

以800Kbps编码意味着编码的数据需要以每秒800k比特来表示。

1MB = 8Mb = 1024 kb = 8192 kb

Windows系统文件大小往往以B(字节)表示,但网络运营商使用的是B(比特),这也是电脑上2Mb宽带最快显示速度只有256KB左右的原因。网络运营商在提升网速时省略了计量单位。

一个完整的视频文件由两部分组成:音频流和视频流。音频和视频使用不同的码率,所以一个视频文件最终的技术码率是音频码率+视频码率。例如,一个音频编码速率为128Kbps,视频编码速率为800Kbps的文件,总编码速率为928Kbps,这意味着编码后的数据需要用每秒928 kbps来表示。

理解了码率的含义之后,根据视频播放的长度,就不难理解和计算出最终文件的大小了。码率也高,视频播放时间越长,文件越大。并不是分辨率越大文件就越大。只是一般来说,为了保证清晰度,分辨率越高,要求的码率就越高,让人感觉分辨率越大,视频文件就会越大。

计算输出文件大小的公式:

(音频编码率(Kbit)/8+视频编码率(Kbit) /8)×电影总长度(秒)=文件大小(MB)

这样以后大家就可以精确控制输出文件大小了。

例:有一部电影,1.5小时(5400秒),希望转换后的文件大小刚好是700M m。

计算方法如下:

700×8÷5400×1024≈1061 kbps

也就是说只要音频码率和视频码率之和为1061Kb,1.5小时的电影转换的文件量正好是700M m..

音频编码率和视频编码率如何设置取决于选择的编码格式和个人喜好,只要二者之和为1061即可。比如可以设置为视频编码格式H264,视频编码速率900 Kbps,音频编码格式AAC,编码速率161 Kbps。

与文件大小相关的码率是指平均码率。因此,无论是使用固定位初级编码方法还是次级(多重)动态编码方法,都可以保证文件大小。只有使用基于质量的编码,文件大小才能不受控制。

编码格式有很多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不同的目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编码格式。不同的编码格式压缩率不同,各有特点。其中有些在低码率下可以保持高画质,但在高码率下画质不是很好。其中有些适合在高码率下维持高清画面,但在低码率下效果未必好。介绍一些常见的。

在制定RMVB/RM时,主要考虑的是网络通信,旨在利用令人不快的网速传播视觉上可以接受的画质。所以RMVB/RM编码格式的特点是可以在较低的码率下获得较好的视频质量。但在高比特率的情况下,不如其他编码格式。对于相同RM/RMVB后缀的文件,内部编码格式有R8/R9/R10,但一般来说,上述特征依然存在。只是压缩比更高,所以在高清编码领域没有使用RMVB。RMVB追求高压缩比和可接受的画质,所以经常会压缩一些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乍一看画面不错,但细看就会发现画面不锐利,层次不清晰,总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RMVB/RM后缀文件的音频编码部分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声音压缩率很高,但只能听到。不要指望达到美声的境界。

RMVB的流行是因为REAL的这种格式适合低速网络的传播,可以用很小的文件大小获得可以接受的画质。二是随着RMVB的使用,功能相对完善的转码软件和解决方案开始出现,方便了视频爱好者,扩大了电影的来源。但是随着网速的提高,出现了H264等更好的编码器,同时由于RMVB不适合高清视频制作,而其他硬件厂商如果想支持RMVB/RM格式,就必须向REAL支付非常昂贵的专利费,这就导致很多硬件厂商放弃了对RMVB文件的支持。RMVB文件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现在网络上传播的很多视频文件都是AVI、MKV、MP4、3GP之类的后缀。其中,MKV多用于高清视频文件,MP4和3GP多用于手机和便携设备,AVI应用广泛,不仅用于高清视频文件,也用于便携设备。

VCD使用的视频编码格式是MPEG1,而DVD使用的是MPEG2。VCD和DVD都主要用于家庭音视频播放,一般来说VCD都是以MPEG1为固定码率编码的。DVD可以支持动态比特率的MPEG2编码。

为了保证画面剧烈变化时的清晰度,默认码率较高,VCD的标准码率为1152Kbps,DVD更开放,通常根据电影播放时间设置在5000kbps到8000kbps之间,在不浪费DVD容量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更高的清晰度。MPEG-1和MPEG-2在超低码率的情况下效果不佳,过度提高码率时画面效果带来的提示也不明显。另一方面,MKV是用用于高清视频的H.264编码的。1080p的画面已经达到了30Mbps的码率。

当然,没有压缩的文件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

语音是,数据量(比特/秒)=(采样频率(Hz)*采样比特(bit)*通道数)

其中单声道通道数为1,立体声通道数为2。

数据量*时间/8 =文件总字节数

比如CD是一个未压缩的音频文件,采样44.1k,16位,两个声道。

数据量= 44.1 * 16 * 2 = 1411kB/1024 = 1.38 MB,普通MP3压缩后为128kbps。

如果一张CD播放一个小时,总CD = 1.38 * 3600/8 = 621MB。当然CD会播放1小时以上,最多700MB。

图像应为,数据量(位/秒)=(图片大小*颜色位)*帧数)

数据量*时间/8 =文件总字节数

比如2分钟,25帧/秒,640×480分辨率,24位真彩色数字视频的未压缩数据量约为,数据量= 640 x480 x24 * 25 = 184320 kb = 180 MB,而VCD和MKV(加音频)的标准码率分别为65440。

2分钟文件字节= 180 mbx 120/8 = 2700000 kb = 2636.71875 MB = 2.57 GB,一部90分钟的高质量DVD电影压缩后可达9GB。

数据密度的定义:每1帧视频中分配给1个单位像素的平均码流。

公式:数据密度=比特/(像素*帧)

Bits:视频比特率

像素:像素,水平像素×垂直像素

帧:帧率一般是23.976fps,24fps(港台BD的一部分),25 fps(2区和6区BD)。

根据数据密度公式,

1,在码率固定的情况下(比如HALFCD,固定在480-520kbps,MINISD,固定在800-1000kbps)。

分辨率越小,数据密度越大,在默认播放窗口大小下,比如640*256 HALFCD和800*336 MINISD,会越清晰。

2.数据密度划分了高清和标清的界限。

得到的高清感官标准为:720p,1080p,数据密度为0.25-0.35及以上,因此码率约为5mb/65438+100mb及以上,代表各高清组的作品和BD720p/BD1080p。

SD的感官标准:a480p,480p,数据密度:0.12-0.18及以上,则码率约为1200-2500kbps,代表作品,各组BDRip/DVDRip。

讨论MEGUI抑制模板和参数设置的前言

在视频压缩过程中,I帧是一个帧内图像数据压缩和一个独立的帧。p帧是参考I帧的帧间图像数据压缩,不是独立帧。压缩后的视频大多是P帧,所以视频质量主要用P帧来表示。因为P帧不是一个独立的帧,只是保存了与相邻I帧的差,实际上没有分辨率的概念,应该算是一个二进制差序列。而在使用熵编码压缩技术时,二进制序列会使用量化参数进行有损压缩,视频质量直接由量化参数决定,量化参数会直接影响压缩比和比特率。视频质量可以用主观和客观两种方式来表示,主观方式通常是指视频清晰度,而客观参数是量化参数或压缩比或码率。在视频源相同,压缩算法相同的前提下,量化参数、压缩比、码率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视频比特率

计算机中的信息用二进制0和1表示,其中每个0或1称为一个比特,用小写的b表示,即bit;大写b表示字节,即byte,一个字节=八位,即1b = 8b;前面的大写k表示千,即千位(KB)或千字节(Kb)。表示文件的大小单位,一般用字节(KB)来表示文件的大小。

Kbps:首先要明白,ps指的是/s,也就是每秒。Kbps指的是网络速度,即每秒传输多少千比特的信息(K表示千比特,Kb表示多少千比特)。为了直观的显得网络传输速度更快,一般公司用kb(千比特)来表示。如果是KBps,表示每秒传输多少千字节。1KBps=8Kbps .ADSL的上网速度是512Kbps,换算成字节的话就是512/8 = 64kbps(也就是每秒64k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