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语言能力

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就要丰富他们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熟悉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童年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只有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未来才谈得上全面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宝库,所以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要从它出发,经过它,回到它。”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的智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语言发展特别迅速,大多数孩子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学习语言开始,多给孩子创造听、说、看、摸的机会。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正确引导和挖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却一直给人一种枯燥、抽象的感觉。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教师交流、儿童接受的形式。真正的孩子懂多少,知道多少,不得而知。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经过我自己的实践,我发现在教学活动的正式和非正式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缺乏语言这座桥梁。因为他们不会说、不想说、拒绝说,造成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不全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能言善辩,幼儿期是语言发展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说话,学会用正确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才能与人自由交流,同时才能更好地接受大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的言语、语调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但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在非正式教学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教育非正式活动是指幼儿在一定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自发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为孩子提供学习工具和玩具,创造学习环境,让孩子自愿、自由地开展活动。

《学前教育大纲》中指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生活中的积极运用而发展起来的,仅靠教师的直接‘教导’是难以掌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教育的非正式活动是让儿童在接近生活的状态下,通过相对轻松自然的环境,自发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1,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敢说话。

很多刚入园的孩子比较胆小,羞于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不熟悉,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一些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或者独自自言自语。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儿童有话可说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条件。体现了师幼关系中的平等,体现了教师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说。而非正式的活动给了每个孩子这样的空间。

在非正式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的空间里,孩子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2.丰富有趣的材料供孩子谈论。

在每一次非正式的活动中,都会有很多丰富的操作素材,由老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求和年龄特点设计、制作、摆放,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孩子反复摆弄这些材料,练习具体的事物和动作,自然会有话要说,有话要说。

比如孩子在给瓶子盖盖子的时候,开始反复找盖子盖瓶子,然后会一个一个拧开,然后一个一个盖上。当他们喝完的时候,他们会把多出来的瓶子还给老师,或者他们会把瓶子放在自己面前,向老师要盖子,他们会说“多,多”或“少,少。”

3、反复反复的尝试,让孩子练习说话。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和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在每次正式的清点活动之前,通常会有2-3次非正式的活动,在每次非正式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机会。多一次操作的机会,就多一次练习说话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数字的形成”的过程中,儿童通常会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安排三次非正式的活动,而在每次活动中,每个儿童一般至少能玩1-2次形成的材料。三次活动后,每个孩子有3-6次操作机会,所以有3-6次练习说话的机会。可见,非正式的操作活动给了孩子更多说话的机会,对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第二,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说话,学会用正确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才能与人自由交流,同时也能更好地接受大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增长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让他们知道浩瀚的大自然中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仔细分析思考,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1)多读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孩子直接观察,多给孩子创造条件。用直观生动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孩子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告诉他们:“春天到了,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你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来了。四处看看春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回头告诉你。“孩子们回家后,仔细观察和寻找。老师讲完故事,问他们:“除了故事里的树、草、小动物的变化,你们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个人经验积极发言。

(2)多听。

训练孩子专心听讲是发展孩子表达能力的前提。孩子学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听得懂,然后才能模仿——说得准。讲故事是向儿童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孩子不识字,是文学作品的听众。把不识字的孩子引入文坛,需要找个人告诉他们,让他们认真听讲,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给孩子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的故事;邀请孩子说话,听对方说话;带领孩子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孩子模仿、想象并说出他们听到的声音似乎在说什么。让孩子多听,以此来发展对周围声音的听辨能力,发展孩子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的分析。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孩子在不打断他人的情况下,认真倾听、理解、倾听,这也是文明习惯的表现。

(3)多说

为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听力,还要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说”的环境,在说中练习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幼儿交谈,让幼儿感到自由,愿意说出来。当孩子语言不当时,老师要及时纠正。

教师要善于利用孩子来园、饭后、玩游戏、出园等零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孩子交谈。在交谈中,老师和孩子在情感上容易沟通,关系可以更亲密。孩子们愿意告诉老师任何事情。这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形成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组织孩子集体学习时,要更加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克服老师说孩子听的教学方法。也要克服说得好不说得不好的做法。鼓励孩子说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忙的。老师要注意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儿童通过“听”和听后模仿“说”来学习语言。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从说中学习。

(4)多练习。

发展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丰富的儿童词汇和正确的用法。教孩子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说话。这些内容必须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这就需要孩子多练习,反复练习,逐步掌握。给孩子提供多练习的机会,创造多练习的环境。孩子发音不准。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及时纠正和练习,这样才能很快掌握,说得好。孩子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所以我们需要煞费苦心让孩子多练习。

第四,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教学的正式活动是指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活动和同伴交往活动。一般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全班。

在幼儿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发展儿童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在同龄人中,孩子说话不受限制,气氛比较轻松。

1,主题,生活体验,让孩子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经验是儿童语言表达的源泉和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孩子才会有自己愿意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说。通过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许多运算和口语练习的经验,以及儿童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儿童在正式的数学活动中有话要说,想说。比如,在“分家庭”的计数活动中,让儿童根据一个物体的某个特征进行正反分类时,他们愿意说出自己的理由:“嘴尖的,嘴不尖的;会飞和不会飞;有没有尾巴”等等。这些语言的来源来自于主题。在开发主题的过程中,孩子对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说话的过程中,他们能抓住动物的明显特征。有了内容,孩子就会乐于开口。

2、简单、规范的语言,让孩子说。

正规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在非正规活动中积累的点点滴滴的经验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记录、归纳和总结,形成概念的同伴间的交流。但是句子不完整,语序颠倒,这是孩子常见的语言病。数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孩子把具体的经验提升到抽象的概念,需要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孩子说话。

正规活动中,“水果店的水果是怎么摆放的?”引导孩子思考,进行分类。第二次购买,他说:“这次请说一句话:几个苹果加几个苹果?”老师用填空的句子让孩子说话。让能力强、语言表达完整的孩子先说,然后让其他孩子跟着说。然后用“你觉得这句话长吗?我怎么能让它变短呢?”于是,有孩子说“2加1是3”,让孩子明白应该说得更短更简洁。在老师语言的暗示下,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用抽象、笼统的语言表达自己。

3,自然,养成的习惯,这样孩子才会说。

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像涓涓细流一样,点点滴滴地逐步培养。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伴在园中度过的,同伴之间的互动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孩子会调动已有的交流经验,运用语言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开口说话。所以在正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合作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和协商,幼儿在交流过程中需要根据同伴的态度和行为调整自己的语言,让幼儿在交流中感受到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逐渐养成说话的习惯,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