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

童年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激发孩子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关键。这一时期的教育将直接影响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但从目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来看,孩子受到的道德教育并不乐观。由于父母重视体育锻炼,大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在德育方面未能很好地教育和培养孩子,忽视了他们的重要性,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的人格品质。如自私,愤怒,任性固执,听不进批评,打人,骂人,不懂得向别人道歉,不爱护公物,经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哭,不关心同龄人,不尊重长辈。但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只有当他们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培养良好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呢?《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贯穿一日活动。”遵循“纲要”的理念,在一日活动中把握好幼儿德育的每一个环节,将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

第一,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行为。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和人格倾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应根据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特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活动

大纲中写明德育要以情感教育为主,而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发展。它把美好的情感融入到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孩子心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唱《好娃娃,我的好妈妈》、《别麻烦你的好妈妈》等歌曲的活动中,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关心长辈,愿意为他们做一些小事,这才是好孩子。再比如学歌曲比如对不起,没关系,山羊咬小公鸡,我叫轻轻等等。在学唱歌的基础上,我还让孩子表演歌曲,从而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礼貌教育,让他们觉得有礼貌是一种美德,同时激发孩子做有礼貌的好孩子的愿望,鼓励他们把所学的礼貌用语运用到实践中。再如在音乐欣赏“花奔”活动中,当孩子听到优美欢快的旋律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抓住一些需要合作的音乐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比如合唱歌曲的活动中,只有大家的音高和音色协调,才能让人享受到美;跳集体舞的时候,孩子首先要找到一个合作的伙伴,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双方动作协调才能跳好。通过这些合作音乐活动,孩子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并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最终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社会性发展。

语言活动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活动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社会参与和沟通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活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在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中,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一些小事,帮妈妈减轻一些负担,认识到关心长辈是一种美德。中班儿歌《小白兔过桥》歌词的意思是小白兔礼貌地让山羊公公先过桥。歌词通俗易懂,容易读懂,也是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的好题材。再比如《小红花找朋友》这个故事里。通过学习,孩子可以认识到故事中哪些孩子的行为是好的,哪些孩子的行为是坏的。小红花之所以和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交朋友,是因为她思想素质好,请他们谈谈应该向谁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孩子。在《小碗》这个故事中,孩子们学到了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是一种美德,值得学习。

(3)社会活动

1,课堂教学活动。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是针对儿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不同内容的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小鬼当家”的活动中,让孩子体验父母当家作主的滋味,知道父母赚钱的辛苦,做主人的不容易,懂得省吃俭用,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看到什么就买什么。平时要节约水电,爱惜物品。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懂得合理、有计划、适量地花钱,该节约的时候就应该节约。再如,在“七色花”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激发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情怀。

2.社交活动。“社会生活活动”能让孩子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扩大孩子的社会认知,激发孩子的社会情感,培养孩子的沟通、分享、合作、助人等社会技能,从而避免说教。

(1)春游。比如我们带孩子去很远的地方春游,中距离需要他们走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毅力,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孩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一开始我们有些家长反对,怕不安全,怕孩子牵扯,最后通过思想工作同意了。在这样的春游活动中,孩子们的体力和毅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互相照顾,遵守纪律,群体意识也明显增强。

(2)交朋友。我们为孩子提供与熟悉和陌生的同龄人和成人交流的机会,目的是扩大孩子交流和学习的范围,掌握合作、谦逊和帮助他人等社交技能。比如我们组织“与新老师做游戏”、“与小学生交朋友”、“与其他幼儿园小朋友结对”等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对话、有动作、有情感交流、有合作的游戏,让幼儿学会待人接物,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行为。

(3)参观活动。平时根据主题合理安排一些参观。比如,我们带着孩子去散步,参观新的车间和有特色的建筑,参观家乡的公园。让孩子充分感受家乡和自然的美好,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平时收集一些关于家乡特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嘉兴南湖”、“嘉兴粽子”、“南湖凌”等,和孩子一起观看,并做一些介绍,让孩子知道“南湖”是中国的发源地,“五芳斋粽子”闻名全国。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为家乡的美丽感到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4)亲子活动。我们一学期安排一到两次,目的是让孩子体验亲子沟通的快乐,同时让家长了解一些沟通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活泼开朗、自信乐观等人格品质。如“亲子运动会”、“做汤圆”、“包糖果”。

2.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

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活动也是孩子认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会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练习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绪。德育可以尽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玩耍。比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嬉戏,从而引发他们对社会角色的热爱,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激发动手模仿的乐趣。这些成功的经验会促进孩子社交情绪的发展。比如,可以教孩子如何在“银行”里取钱;邮局电话、医院挂号等地方需要有序排队,学会等待;家里的客人要对客人有礼貌;如何在超市购物,如何与销售人员沟通;家里人生病了,要学会照顾自己;人与人之间如何谦虚,如何合作等等。在娃娃屋、银行、超市、理发店、医院这些小型的社会活动区域,儿童获得了对社会角色和社会态度的感性认识,并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与人相处,使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得到加强,并受到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教育,促进了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又如,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勇敢迎接挑战,胜不骄,败不馁。孩子们可以在娱乐游戏中被训练遵守规则。在表演游戏中,如“金色的房子”,孩子可以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快乐、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发展孩子与同伴的沟通能力。《三只羊》让孩子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再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孩子在操作后自觉收拾好自己的操作资料,遵循哪里拿出来放回哪里的原则,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总之,游戏对培养和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渗透德育对孩子的德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善于把握时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道德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其实就是利用日常生活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做到德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比如孩子入园,可以用礼貌的语言教育,爱上幼儿园,不依恋亲人。同时要求幼儿来园后主动用湿毛巾擦拭小桌椅,给自然角落的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喂食,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行为的习惯。引导孩子早上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和睦相处,互相谦让。做早操时,要求你精力充沛。升国旗时,要求大家立正,向国旗敬礼。喝开水时,我们要求孩子不要推,节约用水,培养节约孩子的品质。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做事轻等。,并教育幼儿遵守公共秩序,不干扰他人,爱护公共财产。培养孩子良好的午餐饮食习惯,要求饭前便后洗手,安静进食,不挑食,不掉米粒,保持地面和餐桌的清洁,饭后主动收拾餐具。多去散步、春游、秋游等活动,教育孩子爱护公物。午睡后起床需要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中大班的孩子叠被子,互相帮忙整理衣服,翻衣领。平时我们让孩子分零食和碗筷。我们教育孩子做自己的事,学会做自己不会做的事。离开公园时,请孩子主动礼貌地向老师告别。这些习惯是每天养成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得自然而然。

其次,教师在幼儿德育中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奖励和表扬的方式要求幼儿,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随机教育。比如有的孩子画画的时候会用蜡笔在桌子上画。如果老师经常批评,效果可能不太理想。而是要善于抓住它的闪光点,及时进行教育。当发现孩子特别擅长画画时,老师要用表扬的语气表扬他。你可以对他说:“你的画很美,画面非常工整干净。要是你的桌子能像你的画一样整洁干净就好了,你怎么能让你的桌子干净呢?”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会自觉地擦桌子。老师要及时给予奖励,化批评为引导,并借机引导孩子谈论如何一直保持桌子的干净,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纠正。再比如:当孩子主动把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给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当孩子偶尔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例子进行随意的表扬和鼓励,引导孩子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

当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只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父母是和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家中孩子思想品德的变化,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帮助家长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用自己美好的道德感染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