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吃这个超级尴尬!拉面曾经是穷人和工人阶级的象征。

正是因为美国小麦制成的中国面条可以缓解饥荒局面,增强劳动力,而且随着日本大都市地区的工业复苏,这道菜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在流行文化作品中。

广播、电影和音乐是把握当时城市社会脉搏的三大主要媒体,也是描述中国面食文化的主要来源。艺术家和导演用这道菜来呈现战后初期日本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比如令人绝望的食物问题,新老两代人饮食习惯的差距,以及具体角色之间的性别和阶级差异。

拉面无处不在的流行文化的一个例子是NHK播放了20年的娱乐广播节目《谜题屋》,节目中经常用睿智的文字游戏来批判社会时事。该节目于1949年1月4日开播,粮食短缺是第一集的主题。节目用一个用日语音节写的“写字涂鸦”来表达食物短缺对一对年轻夫妇的影响:

约会只能吃拉面,

空口袋,没变,

多么尴尬的幽会。

这段话既表达了拉面店一点意思都没有,也说明了拉面比其他菜系更常见进口美国小麦制品。这首诗也传达了一次又一次选择吃拉面的贫穷。它的文字暗示了拉面是一种廉价而普通的菜肴,也正是因为它相当容易得到,所以作者才会如此频繁地光顾拉面店。此外,他无法带约会对象去其他地方吃饭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奈。

饥荒是该剧第一季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在这档广受欢迎的广播节目的另一集中,主持人青木(青木一雄)朗读了一首听众写的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单词都要以指定单词的音节开头。

在1949年初的一段插曲中,青木先生选用了“农歌”(田之歌)这个词,某观众随即用这个词的音节写了一首诗,“我要吃很多玉烤、淡水鳗鱼、猪排、炸虾,都是免费的”(玉子焼き,ぅな𞈂节目正文也明确证实,原本因为战败而少见的美食大讨论,在40年代后期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娱乐,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作品中。

拉面在战后初期安二郎的电影《茶泡饭的味道》中重新出现,该片于美占最后一年(1952年)上映。

这部电影的情节以一个厌倦了丈夫的中年妇女为中心,她想去旅行。电影的第二条线是基于这对夫妇的侄女山内纪子。她拒绝了这对夫妇的牵线搭桥,只身冒险进城,于是在Paeko的店里遇到了一个名叫冈田邓(Okada Deng,也是Kiko叔叔的朋友)的年轻学生。

一个男学生冈田邓(Okada Deng)带着家境殷实的家人在城市里游荡,一碗名为“拉面”的面汤出现在影片的关键场景中,这是这个词第一次被用在日本电影中。

安二郎在《茶泡饭的味道》中以拉面为符号,作为社会经济分层和男女生活饮食习惯的差异,拉面第二次出现在他的电影中。一个年轻学生带着一个富家女逛了一圈,请她吃了一碗拉面,实在是太奇怪了,这也说明了两个角色的人生差异。这对夫妇在一个场景中有如下对话:

冈田:很好吃吧?

山内纪子:是的,很好吃。

冈田邓:汤头是拉面美食的重点。这种食物不能只是好吃,还得便宜。

山内纪子:是这样吗?

冈田:这里有很多便宜又好吃的地方。栅栏那边有一家烤鸡串店,也很好吃。我们可以下次去。

山内纪子:好的,请带我去。?

男同学对拉面等工薪阶层食物的熟悉程度与富家女孩的认知不足形成反差,也说明这道菜有特定的性别和阶级形象。由于这道菜的顾客多为工人和学生,这位年轻女子在城市贫困地区的探索是对中产阶级女性伦理的反叛,她不应该轻易相信那个殴打白清歌的学生。

还有一部电影出现在战后初期的拉面,那就是成濑巳喜男导演1954年上映的《晚菊》。四个主角中有一个是单亲妈妈,她唯一的女儿即将结婚,和新老公搬走。

在影片的关键场景中,女儿决定离家前请妈妈吃一顿饭,于是带妈妈去了一家中餐馆。母亲虽然挺感动,但还是告诉女儿,这是她第一次请自己吃饭。当母女俩安静地吃着中国面条的时候,女儿对这道菜的满满期待和母亲的轻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代表了代沟。

这一幕清楚地表明,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拉面在这样一个中产阶级的中年母亲心中,仍然是一道耻辱的菜。从母亲的角度来说,享受一碗拉面是对主流阶级伦理和性别规范的背叛。所以,虽然拉面可以完美的为女儿表达亲密,但对于母亲来说,女儿的孝心并没有通过这碗拉面成功传达。

中国面条也是hi Bari misora 1953年的流行歌曲“唢呐荞面店”(チャルメラそ124000屋)的主题。美空云雀是日本战后乐坛杰出的歌手,也是第一个以中国面条为主题录制歌曲的艺人。这首歌把这道菜叫做“唢呐荞面”,影射的是小贩推着摊子,吹着唢呐到处卖面汤的场景,歌词也描述了当时到处都是拉面的场景:

女士们先生们,来碗面汤怎么样?

唢呐女又来了。

虽然身材娇小,但我像往常一样走遍了全镇。

我是一个有趣的面条小贩。

老先生喝了些酒,心情很好。

蹒跚而行,小心翼翼。

好了,再来一碗面,呼噜,呼噜,呼噜。

谢谢你和我们呆在一起。谢谢你的等待。

现在,东京随处可见熟悉的唢呐少女。

新宿,浅草,上野,新桥

我演奏唢呐。

我是唢呐摊的卖面的?

这首抒情诗中描述的面摊场景与第一章中讨论的关于支那面摊小贩的短篇故事或多或少有些相同。微醺的客人、工薪阶层的居住区和唢呐是木村信三短篇小说中的主轴。但这首歌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歌词描述的是一个到处卖面汤的年轻女子,而不是一个中年男子,这为歌词增添了幽默感和想象力。

正如成濑巳喜男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中国面条显然被视为一种有男子气概的美食,消费者大多是工薪阶层和学生——因为它们便宜又饱。女面馆小贩粗俗的语言和风格,加上她娇小的身材和女性的外表,表现出一种社会关系中的自我适应和东京劳工文化的不羁作风,卖中国面汤的小贩比二战前多了很多。

事实上,美占时期拉面的重现,凸显了美国小麦进口条件下日本劳动力的重组。进口的材料中含有要供应给重工业工人的辅助食品,但结果是牟取暴利的警察和小偷将其疏通到地下交易机制中,最后落入拉面馆商贩手中,从而促成了拉面馆再次繁荣的机会。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拉面在黑市广为流传。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众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为这个民族历史的符号留下文字记录上来,民间文化的伏笔又被人们记住了。

作者简介

乔治?索尔特(乔治·索尔特)

1978出生于日本东京,随父母移居美国。2009年,他获得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和京都的京岛大学任教,现在是一名独立的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为当代日本史,主要关注当代日本政治经济转型与社会重建的关系。近期的第二个研究课题是当代日本的游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