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认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个性化的发展。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一直是教师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较差,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接受这些知识。几何图形内容教材的编排是由易到难,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学习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三维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想象三维模型或者画很少的图形。在教学过程中,最多也就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灵活掌握,大部分都是苦学苦练,不能举一反三,成绩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既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认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进步和发展。

二,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实践

1,设疑鼓励,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激活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疑问,鼓励是很好的手段之一。质疑是教师在教学前有意识地设置障碍,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克服对教师讲述一切的依赖,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猜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无论正确与否,都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要明确鼓励在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比如,学完“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测量操场旁边旗杆的高度。有同学提议爬上去测量,有同学提议找根长竹竿测量...这时,老师拿着一把长1米的木尺,笔直地站在旗杆旁。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和木尺问:旗杆和木尺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实现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旗杆的高度。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抓住教学时机,引导学生随时操作解决问题。

有时候,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更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是一种理想可行的方法,学生会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讲授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对“对称性”的理解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和奇特,并猜猜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求知欲强的同学可以尝试自己剪,允许他们为所欲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老师要尽量多给他们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含义,并不断尝试得到对称图案的正确裁剪方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 * *相同特征,我们了解到折痕是“对称轴”,进而展示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和等腰)、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并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寻求帮助,或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经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这样可以得到验证和及时反馈,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理解和鉴赏,促进学生理解的全面发展。

3.创设现实情境,给学生提供积极探索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体会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和机械重复。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并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老师不应该提示学生通过探究能得到什么。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得到的老师,尽量少说话。基于这个原理,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展示一个高楼的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接触并说出邻居的真实情况,然后让学生观察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盒子,再打开盒子平铺观察。在没有老师任何暗示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矩形框的特点,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发现和看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和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看是千变万化的,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学生发展思维的绝佳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历。

第三,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1,日常原则

初中生的思维依然鲜活,但阅历依然浅薄,生活区域狭窄。因此,我们在实施时,要尽量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生动的典型情境,在他们日常接触的人和事中找到学习的兴奋点,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农村初中,可以从农民生活生产中找素材,产量的计算,土地的丈量都是很好的素材。在城市初中,可以选择与生活、工作、家庭密切相关的案例。再比如,在教“三角形有稳定性”的时候,我让学生用手拉木条钉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让他们亲身感受和得到“三角形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讲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应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如何让这个四边形不变形”的问题。

2.实用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生活原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引导学生按照实用原理,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真正落实“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走出封闭的模式,把我们的教学开放给丰富多彩的世界,鼓励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世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实践锻炼数学思维。同时,开放性原则还要求给学生更多更广阔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坚持解决方案和方式的唯一性,保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多维性。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生好动、好奇、情绪化等心理特点,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多选择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比如在教“游戏公平吗?”要模仿生活中的轮盘赌,采用不同的轮盘赌和规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话题。使用这种有趣的数学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5.动态原理

相关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有助于信息的摄取。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必须运用多媒体、实际操作、学习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心,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生活、感悟数学。比如在讲授直径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性质时,学生可以先用三角板或量角器比较或测量直径的任意圆周角。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猜测,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最终证明这一财产的真实性。

因此,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和获得数学知识,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缓解学生的理解困难。实践活动要与学生所学紧密结合,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体验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享受到制作直观的模型有助于理解几何知识,观察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物体,合作交流可以优势互补,这才是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使学生在空间和图形中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生动、活泼、主动、个性化的发展过程。学生还可以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维成果,达到* * *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使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