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散文节选
人们在拒绝了没完没了的道德说教后,一度狂热地呼吁真实性,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真实;当现实中展示的画面过于阴森、严峻时,人们转而呼唤道德之光,以为艺术的目的是抑恶扬善。其实对这两方面的了解太有限了。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理的追求(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和对善恶的判断(让伦理和法律来完成这个任务),达到足以鸟瞰并包容两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生活品味。
——《论艺术创作》
中国的古画,无论是荒凉河山中的萧瑟之旅,还是春日里的一只鸟,危崖上的一只雏鹰,只要代代相传,都会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生活交响曲。
——《论艺术创作》
历史也可以用人体生化来治疗。把人类早期称为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源地称为人类文化的摇篮,起初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地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可以观察到个体的生活史。所以,历史一旦经过生化处理,就会变得生机勃勃,便于人们观察。视历史为生命,无论是人生观还是历史观,都是超验的、艺术的。
——《论艺术创作》
自然与生活的融合,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感。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大多来自于这种自然与生命的初次相遇。时代的发展已经大大淡化了这种神秘感,但只要自然与生命真正对立,这种神秘感就会再次出现。自然的奥秘用不完,生命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用不完。所以,神秘感是抹不掉的。
——《论艺术创作》
如果每一种知识的提升都是以生命的凋零为代价,那么世俗知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负担,那么再过一千年,人类岂不是会被自己的精神成果淹没?如果精神和肉体总是矛盾的,深度和青春总是遥不可及的,知识和游戏总是对立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去关心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的自我完善呢?
——《文化之旅·序》
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这让生活保持着生生不息的乐趣。当有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解释清楚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很无聊。生活会变成简单的轨迹,平淡的重复。
——《洞庭一角》
长江的过程也像人的一生。在最初阶段,它总是充满了奇迹和险峻。在晚年,当生命即将结束时,它必须温柔而现实。
——《狼山脚下》
人有很多生活方式,生活文明程度不同。住在五楼的人完全不用批评三楼水平低,更不用说你是否在五楼缺乏科学证明。
——《书海》
人生最重要的味道之一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互动,漂泊欲望与回归意识相辅相成。这种情况,跨越国界,越来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让人咂舌。
——《乡关在哪里》
人生的路,就是从出生的地方开始,越走越远。我自己也是天生的,由此开始的生活就是让自己去和各种异己打交道。处理的结果可能是失去自己,也可能是让自己重新回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山居笔记·导言》
不管你将来有多重要,总有一天你会逃离热闹,独自一人骑行,只求与山川相遇。如果你走得很远,你可能会遇到一个人,就像一个樵夫,一个路人,出现在你和山川流水之间。短短几个字就让你大惊失色,引你终生奋斗。但是,上天是不能容忍这样的完美的,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你也会失去大半辈子。
——《关于友谊》
正常状态下做一个普通人,才是最美味的人生。
——《灯下回复》
不要只是在生活中添油加醋。在人际交往中,要经常减肥排毒,这样才容易走未来的路。
——《灯下回复》
虽然人生的过程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始末的基本线索总是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活。个体生命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会构成巨大的力量,让生命中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整体价值。
——《昨日收藏》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份事业,不如投身一份大事业,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个故事,不如听一个好故事,我们一定会开始写作,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故事叫做“收集生命的游戏”。让今天收集昨天,让明天收集今天。在一片一片的收藏中,原来的碎片连成一条长线,原来的池子连成一条大河,大河就不再有酸败干涸的危险。
——《昨日收藏》
希望世界上更多的人珍惜自己的每一步,勤于记录,乐于检讨,敢于自嘲,善于改正,让整个人生相互灌溉,相互滋养。
——《昨日收藏》
出类拔萃是因为稀有。我们为什么不冒险把自己和稀有联系起来呢?既然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那就不要轻视世俗的岁月和平凡岁月的顺序。不要孤注一掷,不要信誓旦旦,不要祈求奇迹,不要幻想,只是一天一天慢慢负责任地走,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上。这样才会有平时的味道和境界。珠穆朗玛峰顶太冷了,已经无所谓了。天下第一境界,在平原山川之间。秋风起,芦苇白,渔舟远,炊烟斜。人生有起点,也有终点。
——《昨日收藏》
有的人把生命局限在互相刺探,互相猜度,互相迷失,有的人把生命释放在茫茫大地。
——《流浪的本义》
就人生而言,应该是山水平衡。水边给人欢乐,山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无常,而山让我们了解常恒。水边让我们享受远离长辈怀抱的旅行的刺激,群山让我们体验回到祖先家园的悠长厚重的滋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中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仁者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