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之间的欺凌和敲诈,而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因为很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被欺负。欺负的过程包含着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给同学造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校园暴力一般指校园欺凌。

一.基本定义

校园欺凌(暴力)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下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同学或校外人员故意滥用语言、体力、网络、设备等。,并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和财产。

二、基本信息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校园欺凌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校园暴力案件时有报道,其中不乏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的残忍令人震惊。校园欺凌在日本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自杀。并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现象“不上学”。

任何形式的欺凌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仅伤害了“受伤者”,也伤害了“欺凌者”和“旁观者”。由于长期欺负他人,“欺负者”在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乏同情,而“旁观者”则因为无法帮助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害怕。“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不可小觑。被欺负的学生通常身心都会受到创伤,很容易留下难以长久平复的阴影。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学校整体的纪律和风气。因此,学校必须正视并制止和预防欺凌行为。而且同学和家长的努力也很重要。

三,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形式

(1)打架。

打架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不好的大学生,自以为有实力,以强凌弱,把校内外的学生打得落花流水。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这群中学生和另一群中学生互相打架,也叫学生群殴。中学生打架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名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其危害性显而易见。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有一个规律性:(1)放学后。中午或晚上放学后,尤其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接触的校外少年,以及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找机会打架。同时,大量学生离校时,容易因为碰撞而引发打架事件。(2)考试结束。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们都在忙着批改试卷,学生们普遍松了口气。一些坏学生制造麻烦,容易打架。(3)秋季开学的时候。大一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因为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经常用暴力袭击来解决。(4)课外娱乐时间。许多学生喜欢打乒乓球、玩电子游戏和一起去校外郊游。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繁杂,学生之间经常因为输赢、争地盘发生矛盾,导致打架斗殴。(5)节假日。因为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不在家,没事干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在外面,容易打架,甚至相见。

(2)敲诈勒索。

这是近年来较为常见和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多发生在中小学门前或附近地区。年龄大的中学生向年龄小的学生勒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强迫年龄小的学生交出零花钱或学习用品,并且不准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毁了被攻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让许多家长陷入恐慌,为孩子的身体、心灵和教育担忧。

(三)毁坏物品。

一些中学生因为不满和怨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感情。有些中学生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桌椅、墙壁、门窗,有些是部分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种攻击的目标可能是人或物。

(4)嫉妒和妒忌。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早熟使得早恋现象越来越低龄化,早恋对青少年成长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斥甚至仇恨。小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导致打架甚至杀人等暴力事件。

(5)心理障碍。

还有一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特殊情况,就是青少年心理障碍导致的攻击行为(转载自第一模特网,请保留此标记。)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攻击和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妄想、智力低下、情绪激烈等。在这种变态心理的控制下,青少年患者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极端情况下甚至造成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症,表现为多动、爱说话、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会干扰社会秩序。患有多动症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包括突然发怒和冲动行为,而继发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性,使其在生活中喜欢与他人争吵和打架。再比如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紊乱,导致行为混乱,在兴奋状态下伤害人或物。再比如,一些少年躁狂症患者经常闹事,出现打闹等冲动行为,导致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不是一般的道德障碍,而是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应该提醒人们特别注意。

四,校园暴力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向校园病态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个不好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知偏差,对他们个人,对社会,都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学校造成的校园“毒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加以遏制,将会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的根源。

大多数校园暴力的肇事者都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里。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的负面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缺乏关爱与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经常使用暴力来欺负弱者。一方面,他们释放自己的压抑,获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与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2)教师对学生的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的土壤。

无论教师体罚学生的目的是什么,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暴力在先,学生要反击。这也是“榜样的力量”!

目前,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校园里的“冷暴力”往往被忽视。校园“冷暴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问题学生”的忽视、使疏远、孤立和讽刺的行为。这些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却更有杀伤力。如果老师对性格强势的孩子采取“冷暴力”,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孩子厌学,甚至导致自闭症的后果,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

(3)误导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据报道,校园暴力犯罪具有团伙化、暴力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特点。他们作案前早有预谋,整个过程周密,手段残忍,让成年人大吃一惊。他们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的?答案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是一些小说、电视剧甚至新闻报道在教青少年如何犯罪!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一些出版物甚至一些新闻报道对犯罪过程的描述非常详细。什么手段,什么毒品,案发后怎么清理现场...一切正常。

据一些省市少年犯管教所统计,70%以上的青少年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90%以上的暴力奸淫未成年犯都看过凶杀、暴力、淫秽视频、色情书刊。

一些无良书商为了追求商业利润,把漫画化的暴力书籍塞给孩子;一些无知的影视制作人把神化的暴力英雄包装成偶像,一个个卖给孩子;一些无耻的游戏开发商把虚拟的血腥暴力制作成游戏光盘,一个一个卖给孩子。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枪战、武打的暴力场面,看多了神经就会麻木,甚至血腥的场面也会习以为常。现实生活中,这类孩子有可能做出类似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的暴力行为。

未成年人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某些影视作品或书籍中所宣扬的江湖义气、以暴制暴、暴力英雄,而是错误地认为暴力英雄无所不能,江湖义气是史诗,黑帮英雄才是社会强者。所以他们往往是先好奇,后崇拜,再模仿。这样,影视作品的影视力就被无限放大了。比如台剧《斗鱼》前段时间播出后,剧中主角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被广大中学生模仿。一时间,校园暴力事件急剧增加。

(四)青少年强烈的个人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校园暴力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但实际上它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背景。据有关部门调查,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其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独生子从小在家里就是个小皇帝。他被宠坏了,缺乏控制力。他桀骜不驯,专横跋扈,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攻击性人格形成的重要心理基础。

(5)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暴力的道路。

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应试教育使一部分学生被淘汰,于是他们试图以暴力手段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可。

第五,预防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

校园暴力对学生、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伤害是巨大而持久的。根除校园暴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搞好安全教育。

要坚持安全是“1”,其他是“0”的思想,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法制报告会,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根据流行趋势和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融合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新颖的形式。学生可能愿意接受反暴力偶像的示范。

(2)教育孩子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暴力的基础是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在虚拟世界中,没有真正的受害者。这一事实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无论暴力是什么,都与人类的感情无关”的错觉,以至于现在的孩子不仅无视动物和他人的生命,甚至无视自己的生命。鉴于此,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生命孕育和成长的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自己,又能让学生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们也应该教会孩子遵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他们知道人应该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应该对彼此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只要孩子明白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和同情他人,他们就会对暴力的危害有新的认识。

(3)加强师德建设,杜绝校园“冷暴力”。

目前法律法规对待教师“冷暴力”还相当苍白,但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关注到校园“冷暴力”问题。全国各地的学校也从加强师德建设入手,尽力消除校园“冷暴力”。多理解学生,少挑剔;多一些自信,少一些失望;多一些亲切,少一些冷漠,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发展空间。这些做法无疑会对消除校园“冷暴力”起到积极作用。

(四)清查影视节目和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

我国关于青少年问题的法律虽然禁止儿童接触暴力文化,但现实中基本没有操作上的限制,基本处于放任状态。事实上,我国的影视作品并没有对暴力进行分类,也没有因为暴力内容而限制儿童观看。现阶段应该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规定,对影视作品进行分类,推广到网络媒体、电子游戏、图书报刊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定期彻底检查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净化儿童视听,避免未成年人接触暴力文化。

(5)未雨绸缪,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很多案例表明,校园暴力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和一定气候的。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班级,发生的事件就越多。校园暴力是一种见不得人的隐秘活动,所以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暴力的人就不敢出现了。什么是阳光?阳光是班级之义,学校之义。每个学生都应该树立正气,这样才能形成班级的正气,学校的正气。所有学生必须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举止文明,不说脏话;自尊自爱,不自以为是;尊重别人,不要伤害别人;要团结互助,不要欺软怕硬;对别人要有礼貌,不要打架;要保持健康,不要抽烟喝酒;友情最重要,不是早恋;遵守秩序,不要拥挤;开卷有益,不宜盲目阅读;学法纪,不要一意孤行。

另一方面,各班都要配备安全班委,定期向学校汇报可能存在的校园暴力隐患,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家庭的保护和帮助,把校园暴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校园暴力的毒瘤一定会被根部雕出的消灭,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