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不同阶段打人,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法?
第一阶段:在不会说话之前,用殴打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孩子在语言发育之前就打人,尤其是一岁左右的时候。是他们用“打人”来吸引你的注意力。我们之前在谈到安全这个话题的时候就跟你说过这个,因为他不会说话,他特别想让你关注他,只是因为他的手部动作已经控制得很好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可以用手语告诉你,妈妈,我需要你关注我。
阶段二:1-2岁孩子打人,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打人,但是他在表现一种情绪,不一定是消极的,可能是很激动的。所以,你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个词叫“跳舞”。孩子开心的时候就是这样。但是孩子没有什么边界概念,手劲还没发育好,会失控打你。你真的认为那孩子撞了人。
当然,有时候,如果孩子的情绪是愤怒的,那么他的“打”也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愤怒的情绪。慢慢的,当孩子的很多需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或回应时,也有可能当自己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绝时,会主动发出“打”的行为。
阶段三:3岁以后打人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对于3到6、7岁的大孩子来说,他们的打人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就是孩子极度渴望,父母能陪在他身边,能看到他,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所以这个时候大人不要去网上说孩子打人的行为。比如有的家长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暴力倾向,一定要管好。众所周知,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时候,孩子能控制的身体范畴就是他的手,他的胳膊,他的腿。他正在用他能使用的所有力量向父母传递一个信号:爸爸妈妈,你们需要关注我。无论是心理需求还是情绪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每个年龄段,孩子刚动手打人的时候,背后的心理原因基本不是因为以上三种情况。但如果家长应对不当,会使孩子挨打复杂化,使打人行为固化。比如下面两种,就是复杂的孩子“打人”的常见案例。
大人做了不好的示范,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一开始孩子的“打”的动作,除了上面的分析,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孩子学会打人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大人在教。
大人怎么教孩子打人?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有些大人在抚养过程中不太在意,经常用威胁性的语言吓唬孩子。比如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表现不好,我就打你。”其实大人往往不会真的打孩子,但是孩子已经学会了打我是让我守规矩的一种方式,我也可以让别人守规矩。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真的被打了。孩子被打后很委屈,很难受,但他发现,他哭着听话后,父母会表扬他:“你看,你当初不听父母的话,还是要挨打。如果你听话,我就不会打你了。”孩子在被打的过程中学到的都是一样的:打我确实是一种让我行为的方式,我也可以让别人这样做。因此,孩子可能在模仿中学会“打人”的行为。
对策与对策:给一岁前的孩子安全感。如果你发现你1岁以下的宝宝总喜欢用手抓捏人,那就不要随意贴标签。一方面,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玩具让孩子们用手去探索。一方面,当孩子有“打”的动作时,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和他一起玩。因为孩子需要你给他更多的关注。
很多家长会发现,如果你少陪孩子一段时间,那么你的孩子在你面前似乎会更吵。所以,给孩子安全感才是正途。
对策二:帮助65,438+0-2岁的孩子将情绪内化到游戏中。1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想做自己的主人,但同时也开始遇到很多限制,包括自己的能力和大人强加的各种限制。于是,他们开始更频繁地产生负面情绪。
如果发现孩子情绪“跳动”,不要反应过度,也不要生气。孩子只是还没学会用其他方式发泄情绪。这时候我们可以把他的发泄方式内化为一个游戏。比如孩子要打你的时候,你拉起孩子的小手,做个游戏,玩个儿歌:
爸爸,妈妈,你们看,宝宝的小手在这里;爸爸,妈妈,看,宝宝的小手不见了...
这个小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发泄情绪。同时,孩子们也学会了,我不开心的时候,除了打人,还可以做点别的。
对策三: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然后给孩子一个备选方案。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在2岁左右,经常打人,那么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了。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渗透了上面提到的一些不好的示范和坏的例子?你知道,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和成长。
然而,一个2岁的孩子可以交流。这时候孩子打人,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宝贝,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当你说他错了,或者你剥夺了他的一个行为,他还有其他的选择。比如亲爱的,你不能打这个孩子。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玩具,或者轮流玩。
当孩子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却被盲目禁止时,他们会想:我太可怜了,我被囚禁了,太难受了。再给孩子一个选择,他们就会知道:我不做这个事情,我可以做别的事情。我自由了。我可以自己做决定。我还有力气。
对策四:增加孩子的运动量,消耗孩子多余的精力。都说孩子越来越聪明。排除多动症的一些标准,孩子确实需要大量的运动。他们一方面在运动中学习,另一方面也在发泄自己内心一些过度的能量。
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运动,让他多做活动。不仅是体力活动,脑力活动或游戏也会消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