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

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

幼儿园宝宝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宝宝上学的时候学会交朋友很重要,这对宝宝的成长有好处,但是有些家长发现宝宝不爱交际。下面分享一下幼儿园宝宝不合群的原因。

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1第一,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

案例分析:乐乐入园后不久,妈妈就开始担心了。幼儿园老师告诉她,乐乐太胆小了。每次孩子们玩玩具,乐乐都眼巴巴地看着,但又不敢拿,更不用说要求加入。在幼儿园,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想和孩子们一起玩。当老师在课堂上让她回答问题时,她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她整天看起来都很悲伤。如果哪个孩子不小心碰了她一下,她就会很紧张,要么大喊大叫,要么推搡孩子。她的行为似乎与她的同学格格不入,她觉得很难融入群体。

乐乐的妈妈很担心孩子这么小就孤僻,不合群,在幼儿园会越来越受排挤。如果这种性格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让青青以后越来越难沟通?

专家妈妈:乐乐妈妈有必要担心。从心理学角度看,“社会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社会心理,那么孩子就不会有完整健康的心理。如果孩子不合群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发展成“冷漠”,甚至“仇恨”、“报复”,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但是,妈妈们也不要太悲观,因为幼儿时期的这种孤僻行为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格的萌芽和初始阶段,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胚胎性格。妈妈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孤僻行为和家庭影响有很大关系。

二、宝宝不合群的原因

1.育儿孤僻,孩子缺乏与朋友的联系。

有些孩子不仅在幼儿园,在其他所有场合都胆小、孤僻,这与他们不善交际、很少接触外界有直接关系。有些妈妈不愿意接触那些在宝宝还是宝宝的时候就抱着宝宝晒太阳的妈妈。如果孩子是老人带的,更容易出现这种独居的情况,因为有些老人有地方口音,即使有和别人接触的欲望,也无法很好的沟通,或者找不到和孩子一样的老人。因为孩子从小缺乏与同龄人的接触,所以在幼儿园会比较胆小,不爱交际。

2、过度以孩子为中心,容易让孩子降低在群体中的自信心。

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是全家的“小太阳”。但是到了幼儿园,孩子成了众多“小明星”中的一员,注意力一下子降低了,这让他们很难受。在家里,父母的夸奖不绝于耳,但在幼儿园,我不再鹤立鸡群,甚至真的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同龄人,从而失去了自信。这种孩子在家里很活跃,在幼儿园却很安静。如果妈妈发现了这种情况,要配合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发现并利用孩子的某个长处,多多表扬。孩子自信心提高了,就能和朋友相处得很好。同时也要牢记,对孩子的表扬不要泛滥。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只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

3.孩子在家里养成凡事第一的毛病,被朋友嫌弃。

同样,因为溺爱,父母在家里凡事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经常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哭闹、发脾气。久而久之,孩子在和朋友相处时就保留了这种习惯,动不动就不肯吃苦、哭闹、打人,最终会被孩子嫌弃,变得孤独。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里是多么重要。溺爱孩子最终会伤害他们。

三、宝宝不合群怎么办?

1,建立一对多的伙伴关系

对于一个害羞胆小的孩子,即使妈妈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恐怕也很难取得好成绩。对于这样的孩子,要从一对一的沟通开始,这样不仅有安全感,还能协商解决问题。如果一下子和很多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胆量,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妈妈可以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主动和班上的孩子、家长交谈,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也在他的生活圈子里,缩短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心理距离。同时,妈妈要注意发现那些活泼开朗的孩子,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和这个孩子一起玩。他们可以一起回家,或者在周末去公园或操场玩。这样,孩子会逐渐有自己的朋友,在幼儿园也不再感到孤独。

2.邀请孩子到家里玩。

即使孩子性格孤僻,但他有‘与人交流的意愿’,渴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但是,孩子很难表达自己或者不敢表达自己。这时候妈妈们可以利用机会加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比如在小区一起玩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玩。很多孩子都有这种好奇心。如果对方家长不反对,一般可以接受邀请,或者在孩子生日那天,和孩子商量邀请他认为不错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当孩子在自己的家里感到熟悉和放松时,他会有一种主动性,会更容易与朋友融为一体。当然,这需要他妈妈的指导和协助。

3.强化孩子对“邀请”的接受

一般邀请别人去他们家后,其他小朋友也会发出这样的邀请。这时,母亲必须鼓励孩子及时接受邀请,对其他孩子进行“回访”。这个时候,她要多多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表扬孩子在其他孩子家里的礼貌表现,以强化良好行为。

孩子之间的互动非常大。当孩子懂得享受交友的乐趣时,就会逐渐融入幼儿园的圈子。

第四,专家妈妈的贴心话

如果妈妈自己照顾不了宝宝,就要看照顾宝宝的老人或者保姆的性格了。如果看护人性格孤僻或者有严重的方言无法与周围的人交流,那么宝宝的性格就会受到其影响,在幼儿园会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最好由母亲来照顾,母亲也要经常和其他照顾孩子的母亲建立广泛的友谊,用自己的社会化来影响孩子的社会化。

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2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第一步:观察宝宝的同学。

晚上接孩子时,故意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玩一会儿,密切关注一个或几个看起来容易亲近的孩子,但宝宝并不反感。

第二步:了解宝宝的想法。

在回家的路上,轻松地和宝宝聊孩子的事情,比如“你们班有没有一个梳辫子的小女孩?”她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感足够好,这时候应该好好聊聊。

第三步:解锁新的社交方式。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如何社交,家长可以根据情况每天给宝宝讲一个社交小妙招,比如:打招呼、教宝宝一个小游戏、要求一起玩等。,慢慢打开孩子的社交圈。

第四步:营造社交环境。

家长还可以组成“亲子游团”,让宝宝们和妈妈一起自由玩耍,让宝宝们卸下防备,享受和其他宝宝一起玩耍的乐趣。当宝宝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好的时候,这些小朋友就会成为宝宝在幼儿园的“种子朋友”。

第五步:及时和老师沟通。

宝宝在家表现和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归根结底是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差异太大造成的。所以家长需要多和老师沟通宝宝的情况,尽量营造一个“家校一致”的规则和环境,这也有利于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

如果只注重知识学习,忽视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会导致孩子出现自私、孤僻、任性、没有同情心的问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长此以往,会导致缺乏朋友,缺乏社会认同感,失去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