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夜景的意义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是竹林外开着两三朵桃花,水里游着鸭子。他们最先注意到早春河水变暖。沙滩上已经长满了藜蒿,芦笋已经开始发芽,河豚也即将从海里游回河里。

原文是“竹外桃花三两,春江鸭先知。”藜蒿满地都是短芦苇芽,这是河豚想上来的时候。"

《惠崇春江夜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留江阴时题诗一首。苏轼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涵盖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宗教故事等诸多方面。

这首题诗既保留了画面的意象美,又发挥了诗的优点。诗人以其浓郁的韵味和混合的笔墨,把原画中描绘的春色表现得如此迷人。苏轼在按图描写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构思,使画中的美好意象更富有诗意和魅力。

诗人先从侧面写道: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绿色,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已早早开出三两朵桃花,色彩鲜艳,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紧接着,诗人的视线从河边转到了河中央,岸边盼了一整个冬天的鸭子早已按捺不住,争相下水嬉戏。

诗人从河中央写到河岸,更详细地观察和描写了早春的景象:因为泉水的滋润,芦蒿已经满地都长出了新枝,芦苇芽已经指出;这一切都显示了春天的活力,让人爱不释手。诗人进一步认为,这是河豚肥美的季节,让人遐想更广。全诗洋溢着浓烈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字子瞻,字何中,名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河北栾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健康,善于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散文创作丰富奔放,与欧阳修并称“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也善书,是“宋四家”之一;他擅长绘画,尤其擅长墨竹、奇石和枯木。

流传至今的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