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他们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成为镇馆之宝?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焦作绞胎瓷罐焦作馆藏绞胎瓷罐很小,看起来有点像小时候家里用的小盐罐。坦克上绘有棕白相间的羽毛图案,并不精致。我看起来有点迷惑。博物馆里的人小心翼翼地把它拿起来,让我顺着罐子口往里看。原来棕白相间的花纹穿透了胎体,从罐子的外面一直延伸到里面。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见过玩彩色橡皮泥的孩子吗?工匠们像玩泥巴的孩子一样,把黑白或棕白的泥巴交替叠放,互相混合,然后卷起来,切好,卷好,装饰进胎里。成型后纹理多变,如木纹、野鸡翅纹、羽毛纹、之字形纹、团纹等。,给人梦幻的感觉。”焦作博物馆副馆长袁爱民先生解释。这个瓷罐产于焦作修武当阳峪窑。这种瓷器又叫绞胎瓷、绞泥瓷、透明瓷,焦作人称之为花墨瓷。这种陶瓷装饰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据说是受古代漆器工艺的启发。当阳峪窑绞胎瓷挂透明釉或青釉,花纹自然规整。流水、青山、大漠孤烟等自然图案,有中国画泼墨的韵味。有规律的图案神秘凝重,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有羽毛纹、稻草纹、花朵纹、麦穗纹、漩涡纹、放射纹等等。绞胎瓷完成了线条变化之间的图案构成,也蕴含了天地轮回的深层哲理。图像进入胎泥,内外一致。线转了又转。首尾玄妙,画面写实写意,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完好的绞瓷很少。袁爱民先生说:“当阳玉宋代绞片大的能卖几十块,大的几百块。”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唯一能在坯胎上做文章的,除了绞胎,就是景德镇的青花和醴陵的釉下彩。当阳玉绞胎是胎体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泥内外饰,寿命短,世所罕见。许多在焦作以外收集古瓷器的人都没听说过焦作,更不用说见过这样的文物。窑子还在,烧窑子的人去哪了?这一奇葩瓷器为何诞生在焦作修武县?焦作属于“三江”地区的“河内”,“九州”中心的“冀州”,太行山以南的“杨珊”,是黄帝统一中原、各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孕育的摇篮。修武县是黄帝封的郑涛宁丰子的发祥地,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根。不知道比景德镇早多少年。绞胎瓷是唐代创造和烧制的,主要产于河南的珙县窑和陕西的耀州窑。进入宋代后,河南焦作修武当阳峪窑继续烧制,成为绞胎瓷的鼎盛时期。距离焦作市区三公里,在焦作后花园的东面,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当阳峪村。只有百户人家,岁月悠悠。乍一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北方村庄。但如果在村里走一圈,就能捡到釉面有细纹的宋代古瓷片。每年的六七月份,暴雨也会冲刷出古代的瓷器碎片。据1933《修武县志》记载,当阳峪附近地面上裸露的宋代古窑址有400多处,是当时风格最多样、造型装饰品种最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型窑址。村子的东南角有一个荒凉的小院。院内有一座窑址碑,是中国现存的三座窑址碑之一。另外两个在陕西耀州黄堡镇,河南禹州神木镇。窑神名叫百灵翁,是东晋时期一位神奇的制瓷工匠。北宋熙宁年间,被封为德英侯,成为业内供奉的神灵。窑神碑上记载,宋崇宁四年,即1105年,当阳峪人到山西耀州黄堡镇,恭请窑神百灵翁德在当阳峪设庙,保护当地发展。当时当阳峪窑有100多座窑,1万多户以此为生。当阳峪窑生产的瓷器种类繁多,其中绞胎瓷尤为重要。宋代对它的追求近乎“疯狂”,达官贵人以拥有一为荣,二为富,三为贵。北宋“靖康之乱”后,瓷业逐渐衰落,绞胎瓷成为人们记忆中的“飘香”。之后,当阳峪窑和绞胎瓷消失在时间的深处。扭胎瓷因为几个去中国淘金的“老外”而重新进入世界视野。20世纪30年代,居住在开封的英国著名收藏家斯瓦洛(R.W. Svalow)前往焦作的一家英国公司工作。他去当阳峪遗址考察,以专家的眼光认识到窑址的价值。他还邀请了瑞典工程师卡尔巴克来。他们雇佣当地农民多次挖掘,得到大量瓷器和碎片,带走大量文物样品,出版了《关于焦作陶瓷》。1941年,日本陶瓷专家藤尾看到此文,对精美绝伦的当阳玉瓷赞叹不已,发表了《北宋修武窑》一文。此后,修武当阳峪窑在文化艺术界小有名气,文物贩子源源不断地将购买的完整器和瓷片运往北京。1951和1962年,故宫博物院派出陶瓷专家陈万里等人到当阳峪实地考察。陈先生发表《谈当阳峪窑》,指出:“黄河以北除曲阳鼎、林如友外,无宋瓷可与当阳峪相提并论。”2003年6月5438+00日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2004年5月22日,50多位国内外知名考古学家齐聚焦作当阳峪窑发掘现场,再次认定“当阳峪瓷窑可与汝窑、钧窑、定窑等著名瓷窑相媲美”。失落了几百年,谁会复活?当阳峪的绞胎瓷技艺,从宋代到三四十年代,已经失传了几百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技术在日本复兴并用于陶器。复活的是日本的富士山。山藤雄上世纪30年代来到焦作,却路过当阳峪古瓷窑遗址。因为,当时小山从日本到焦作考察焦作西部月山地区的宋代古窑遗址。当时他还不知道当阳峪窑的存在。几年后,卡尔巴克寄给他一份焦作陶瓷的记录,以及当阳玉绞胎瓷残片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意图让他看一看这是否是中国古代一个失传已久的瓷种——绞胎瓷。Fujio Hill对珍珠很有眼光。他仅通过调查报道和照片就感受到了当阳玉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撰写了《北宋修武窑》一文,将当阳玉绞胎瓷介绍给日本陶瓷界。有点不可思议。三位外国古陶瓷专家的交流是错误的。在当阳峪参观古窑址的燕子和卡尔巴克只是学者。没去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日本人,让当阳峪绞杀术在日本开花结果。绞杀术终于成为日本陶瓷界引以为豪的技术,有了一个日本名字——“实践”。其中以松井康成和赤水伊藤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同时,它们也被日本视为“国宝”。与日本相比,中国是另一种情况。由于陈万里等专家的考古发现,当阳峪古窑址及其历史文化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古窑址表面的瓷器碎片已被收藏者扫走。然而,没有人关心扭曲的胎瓷艺术的复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梅建英教授和焦作当地的许多企业和个人才投身于绞胎瓷的复兴。带着绞胎瓷免费到家很特别,但它诞生在中国并不意外。一个能把一把粘土玩得尽善尽美的国家,扭胎瓷只是一个随机的小游戏。绞杀技术最早诞生于唐代,在宋代发展到极致,元代以后逐渐衰落。专家分析后发现,唐代绞胎碎片从年代、窑口、质地、形制、装饰特征等方面看,与唐三彩关系密切。唐代绞胎瓷是一种贵族商品,流传下来的非常少。唐三彩是祭祀品,容易保存。代代相传的数量比比唐的绞胎瓷多得多。宋朝统一后,经济大发展,各地建窑。北方许多地区都生产绞胎陶瓷。郑州收藏专家张杨先生告诉记者:“山东淄博也生产绞胎,但时间短,数量很少;河南宝丰段店的胎磨工艺比较粗糙,主要表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胎泥颜色对比较弱,彩釉比较混乱。修武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的矿山和恩村窑的绞胎制品数量最多,质量和装饰也最精美。”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胎泥,交替混合、折叠、盘绕、切刮、拉丝或成型,然后糊制、镶嵌、拼接。在坯体上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坯体上施透明釉或黄、绿、棕、翠蓝、三色釉,入窑烧制(也有先高温素烧,釉后入窑两次烧制)。扭胎瓷可以用来整体扭胎,也可以根据构图的需要将扭胎材料粘贴在成型物体上。目前已发现的烧制绞胎瓷的窑址多在河南。山东各地见到的绞胎瓷,都是河南传入的,或是在河南影响下仿制的。“当阳玉绞胎瓷有对称有序的羽纹,光滑的木纹,流水的波纹,生动的像稻草、竹子一样的编织纹,还有条纹纹、石纹、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中国陶瓷胎装饰的先河。绞胎的装饰,脱胎于胎,外表千篇一律,渗透多彩,构成了绞胎瓷特有的节奏。”袁爱民先生说。除了绞胎瓷,还有一种绞釉瓷,几乎同时出现。所谓绞釉瓷,不是釉,也不是绞妆土,而是“绞花”,是各种有色材料的综合运用。不难想象运用色彩的方法,就是利用各种特殊的手法或外力,使胎体以不同的角度倾斜或旋转,使色彩材料形成一种扭曲的图案,具有流动的韵律之美。常见品种有白釉黑绞花、翡翠釉黑绞花、三色黑绞花、绿釉黑绞花、褐釉绞花等。当阳玉绞胎瓷的鼎盛时期是在北宋。当时官民系统都很兴盛,而且“和谐妖娆”。根据陈万里先生的分析,当阳峪窑的鼎盛时期与北宋时期的北方瓷业相吻合。也就是说,北方的当阳峪窑和耀州窑最为发达,定窑汝窑也发展到了最高点。鼎瓷“云蒸如冰如雪”,的“玛瑙如釉,珍贵如拱壁”,它们都洋溢着让人俯视的尊贵与美丽。民窑如当阳峪窑,充满了逍遥的情趣。越是淳朴的艺术家,越是美丽。因为他们的不经意,留下了深深的美丽印记。超越自由,到达自由。专家评论说,扭胎瓷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无论是外观还是品相都堪称“瓷中君子”,每件绞胎瓷都有不同的装饰花纹,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焦作收藏的宋代绞胎纹瓷罐,直口、满肩、圆腹、短腿,胎纹坚硬细腻,口边白釉,其余为褐白瓷土,夹杂褐白孔雀羽纹。罐体由上下两段拼接而成,使上下两段的图案交错、变化、独特。这种工艺复杂、风格独特的绞胎瓷是当阳峪窑特有的装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