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的故事》,幼儿园大班教案,包含反思。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精心准备教案是很有必要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怎么写?以下是我在幼儿园收集整理的教案《鼻子的故事》,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感知和发现鼻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懂得保护自己的鼻子。

2、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

3.培养观察和比较能力。

4,初步了解鼻子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一瓶香水;鼻子的故事课件;《摸鼻子拍手》音乐;小孩子手里拿着一面镜子。

活动过程

1,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老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你想知道是什么吗?请闭上眼睛猜一猜。

老师喷香水,孩子们根据闻到的气味说出礼物的名字——香水。

2、导致鼻子的作用。

(1)老师:你怎么知道?孩子可以自由回答。(展示香水,肯定孩子的感受)

老师:哦,原来我们的鼻子是可以闻的。你的小鼻子平时还能闻到什么?

引导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发现。

(2)老师:小鼻子除了嗅觉还能做什么?

引导孩子闭上嘴巴,把手放在鼻子前,吸气-呼气-吸气。

老师:小鼻子刚才在做什么?

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发现:鼻子在呼吸。

老师总结:鼻子很有用,不仅能让我们识别气味,还能帮助我们呼吸。

3.观察鼻子的形状。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鼻子,那么我们的鼻子在哪里,它是什么形状的?请从椅子下面拿出小镜子,用镜子看看自己的鼻子,看看我们的鼻子在哪里。它是什么形状?

孩子们用镜子看自己和同伴的鼻子。

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发现。(例如,鼻子在脸上,三角形,有两个鼻孔)

4.欣赏故事课件,初步了解鼻子的结构。

老师:你知道我们鼻孔里会有什么吗?让我们听听鼻子的故事,一起寻找答案。教师播放课件《鼻子的故事》,组织幼儿讨论;

(1)是什么把灰尘坏人和细菌怪物挡在外面?(第一道防线——鼻毛)

(2)鼻子里有胶吗?(第二道防线——鼻粘膜)

(3)灰尘和死细菌被鼻粘膜堵住会怎么样?(鼻屎)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

(1)鼻孔里有什么?(鼻毛、鼻粘膜、鼻屎...)

(2)鼻子的第一道防线是谁?有什么用?

(3)谁是鼻子的第二道防线?有什么用?

(4)什么是鼻屎?

5.讨论如何保护你的鼻子。

(1)老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鼻子?孩子自由讨论,请告诉个别孩子。

(2)学会做鼻操。

老师: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鼻子做健美操吧!当你感冒、鼻塞或流鼻涕时,这样的按摩可以缓解症状!

教师示范讲解,引导幼儿操作;双手搓合发热,中指在鼻翼两侧向上推,力度适中,反复。

6.结束活动:

孩子们跟着“摸鼻子拍手”的音乐,自由地摸着鼻子或同伴唱游戏。

扩展活动

游戏“闻一闻,猜一猜”。让孩子闻用布覆盖的不同气味的食物,如巧克力、橘子、饼干、香蕉等。猜猜是什么食物,猜完就吃。

附:鼻子的故事

有一天,灰尘小人和细菌怪物在空中飞来飞去,突然他们发现前面站着一个人。尘埃小人说:“要是我能进入人的身体就好了!”“我怎么才能进去?”于是,他们在人堆里转悠,终于找到了人的鼻孔。

尘埃小人和细菌怪兽高兴得跟空气一样,翻了一个筋斗。但还没等他们直起身子,就被什么东西挡住了。

灰尘小人和细菌怪物蹲在洞里,小心翼翼地往里看。他们发现鼻子里长了很多黑毛。

尘小人道:“听说叫鼻毛。它是鼻子的哨兵,专门用来对付我们的。”

细菌怪生气地说:“我不相信它能挡住我的路。”它摇着胳膊冲进去,终于没有白费力气。病菌怪物冲过了第一道防线——鼻毛。但是不知怎么的,脚后跟和头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动不了。你鼻子里有胶水吗?

鼻粘膜看到细菌怪物奇怪的样子咯咯直笑。

原来黏膜是鼻子的第二道防线,很多小细菌都死在这里,变成鼻屎了。

教学反思

这是我的第一堂课。我可以说准备得很充分,但还是有点紧张,就把教案放在了地上。如果我突然忘记了下一个环节,我可以依靠教案的帮助继续。但是我发现过分依赖教案很不自然,很不自信,在遗忘环节也找不到对应的单词。

在孩子的语言要求方面,我只关注孩子的回答,忽略了语言的完整性。对于大班的孩子,语言要求也要提高,但是我忽略了这个负面的问题。下次活动我会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