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解释一下“终极关怀”吗?
两个人居住在天、地、人的四重整体中?
既然海德格尔要把人从普通状态和不朽状态的抽象和虚假中拯救出来,防止人陷入非理性主义的悲观和虚无之中。那么,有限的一部分最终会死的人如何才能安身立命?海德格尔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解释,他为人们指明了道路:“一个死去的人最终会通过栖居而存在于四重整体中”。?〔5〕?他要求人们“先学会生活”。?〔6〕?与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同,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是从有限的有血有肉的人出发,关心活着的人和将死的人。海德格尔把自己放在人自身的情境中,发现有限的几个最终会死去的人,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处于一个“明镜—斯皮尔”中,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世界”(Welt)?〔7〕?在中间。在这里,人不必与鬼神为敌,也不必为了迎合所谓的天地一体而自暴自弃。人唯一要做的就是活着,存在,做自己(ist)的样子。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是脚踏实地的,避免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指出:“栖居是凡人在天地中的存在方式”。?〔8〕?作为人,正是通过居住,人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什么是居住呢?海德格尔追溯到它最初的语义学,强调居住的满足、安宁,尤其是自由和保护的真正内涵。他说:“活着意味着带来和平,意味着一直自由。居住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它贯穿整个居住范围。”?〔 9〕?人的存在是以栖居为基础的,只能以死人的身份留在地球上。而人在地上,也就是在天之下,两者都留在神面前,进入人的共存。"从一个原始的统一体来看,天、地、神、人是一体的."?〔10〕?海德格尔对天地的映射博弈,对人所生活的世界的描绘,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到亲切,却又不失真情。当人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奥妙,沉浸其中,就不难发现,我们就在这个世界,世界就在我们的眼中。再者,有限人的存在是一种天地之间的映射游戏。最终,一个死去的人,一出现,一出现,就和谐了,出发了,出于四方的纯粹,与其他三个互动了。现在这个人被边缘化了,不再有“极其恶毒”的欲望支撑一切的绝对主观性。?作为一个终将死亡的有限的人,人们“在本质上保护四重整体,从而活着。”相应的,对居住的保护也是四重的。" ?〔11〕?海德格尔头是蓝的,脚是脚踏实地的,对精神是敬畏的,他是作为一个最终会死的有限的人来谈个人感受的。在拯救地球、接受天空、期待神灵、护送死者的过程中,栖居作为四重整体的四重保护而发生。”这四个保护是居住的简单本质。" ?〔1 2〕?在栖居的朴素本性中,在天地神人的四重保护中,人的存在才能成为它本来的样子,存在的真相才能被它自己揭示出来。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有终极关怀,享受天伦之乐,体味人生本身的苦涩。?与传统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同,海德格尔在这里并没有构想或抽象出极端的天、地、神、人,也没有极端的片面性,更没有标榜所谓纯粹的真善美。在海德格尔的视野中,没有主观想象,只有“让人活着”!建筑的本质是生活”。?〔13〕?海德格尔还以200多年前农民住宅所建的黑森林中的一个农家院落为例,生动有力地向我们展示了天地之间的映射游戏,在其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良苦用心。?〔14〕?这样,海德格尔就把原本崇高而远离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从象牙塔里带到了脚踏实地的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中。终极关怀不是“终极”的东西,而是近在咫尺、无处不在的人的“在世界上的存在”,而给予人终极关怀的是“学会生活”,在自己的栖息地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人可以在天地映射游戏中安身立命,也是自然死亡!?
在栖息地的中央,一个死者不再无家可归?
在海德格尔之前,无论是对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的重视,还是对重建一个全新的精神乐园的要求,表面上看都是不同的,但都是把精神家园当作一个对象,最终因为没有理解其中的真谛而错失。对于这些流行的观点,海德格尔尖锐地问道:“如果人的无家可归在于他们根本没有把真正的生存困境当作一种困境来考虑,那该怎么办?”?〔1 5〕?在他看来,要想真正摆脱无家可归的困境,就必须彻底冲出传统形而上学的视野,深刻认识到“无家可归”本身就是唯一的声音,它“把一个死者带入了栖息地”。海德格尔的反问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了这个永恒的谜:原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精神家园最高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在于人类一代又一代无止境的、不确定的追求,在于永远不会消失的无家可归感的威胁。最大的确定性在于对确定性的不断追求。无是存在的基础和本质,死是存在的真理。“死亡是触及凡人本质的东西。”?〔16〕?在对人类绝对确定的精神家园的无休止的寻找中,一个死者不再无家可归。?鉴于包括尼采在内的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寻找人类精神家园方面的失败,海德格尔揭露了这种无家可归状态的症结所在,他说:“必须由此考虑的无家可归状态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存在的抛弃之上的。”?〔17〕?原来,传统的形而上学研究所关心和处理的只是存在的存在,即存在,而隐藏在它背后的更真实的存在,即无所不在的存在被遗忘和逃避了。显然,“无家可归是遗忘的标志。”?〔18〕?因为遗忘,人类存在的真相从来没有被彻底思考过,所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找,只会是表面的,并不关键。于是,“无家可归成了世界的宿命。”?〔19〕?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德格尔把整个西方文明史的演进夸大为一步步走向无家可归的深渊,这不仅仅是危言耸听,也有其深刻的内涵。?海德格尔强调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并不是企图把人安置在某个地方;也不仅仅是消除人的异己状态;也不是为了驱散人们无止境的寻找。却不料意识到“其中一个死者总会再次寻求栖居的本质。”?〔20〕?海德格尔为人类指明了终极关怀的新方向,揭示了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新思路。最终要死的人,通过活着,也不再无家可归。人“必须先学会生活”,然后才能不断反思无家可归,赋予它新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栖居是存在的本质”?〔21〕?当人们意识到无家可归的不安状态时,他们可以平静地生活。他说,“人类一旦想到无家可归,就不再是一种不幸。”?〔22〕?也就是说,人一旦最终把握住了存在中的存在,把握住了存在中的虚无,正视了生存中的死亡,承受了死亡的死亡,人就会安居乐业,不再无家可归。?〔23〕?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研究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革命性探讨,得到了伽达默尔的肯定和赞扬。?〔24〕?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海德格尔想从存在的无家可归的、可改变的事物中揭示不存在的隐藏的事物。但这种否定,这种虚无,既不是空洞的东西,也不是无力的抽象概念,更不是无限的。它是一件具体而现实的事情,号召每个人都去死。它是我们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找从这一点开始,到此结束。只要我们有一个死人守着这个点,我们就不再无家可归。甚至,我们可以说,守着这一点,即使无家可归,我们也会视死如归,体会到“无家可归是基本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