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评析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点评1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也是儿童天生的最爱。孩子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场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游戏包含了孩子发展的需要和孩子教育的机会。角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组织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成为我们小班年级组探索和研究的重点。通过一年来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谈谈开发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几点体会:
第一,为角色游戏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
玩具和材料是儿童游戏的物质支柱,儿童往往会受到玩具或材料的启发而产生联想,激发他们玩游戏的欲望。玩具对小班儿童的游戏有更直接的影响,他们有什么玩具就玩什么。去娃娃家,你会抱着娃娃;拿起锅煮;看到剪刀就剪头发等。小班幼儿正处于学习玩游戏的阶段,给他们提供以还原形式再现实物形象的玩具材料,有利于提醒孩子生活经历,更顺利地学习玩游戏。针对这些特点,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先给孩子准备了娃娃的家庭游戏素材,在家里准备了小碗、勺子、瓶子、娃娃等玩具,这些都是孩子最熟悉的,也见过父母怎么用的,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游戏。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还处于单人游戏和平行游戏阶段。他们的游戏主题和角色都不稳定。经常表现为,看到别人在玩什么,就把自己要和别人玩的东西扔掉。他们互不往来,经常会有冲突,而由材料引起的冲突占了重要的比例。当我第一次开始玩厨房游戏时,总是有一场争夺战。我以为是因为他们的习惯没有养成。后来仔细观察,发现他们是为了厨房的菜刀和锅打架。因为当时只给孩子准备了一把菜刀和一个锅,所以很多孩子都想玩,就开始争抢。看到这种情况,我恍然大悟,立刻在游戏中加入了一些类似的玩具。儿童游戏中因争抢玩具而引发的冲突大大减少。所以我觉得同类的玩具应该多一些,比如娃娃,餐具,炊具等。,在小班角色扮演期间,让多个孩子同时玩游戏,满足孩子的游戏需求。孩子玩角色游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游戏水平是在持续玩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的。同样的游戏主题,如果你提供不可改变的玩具,会降低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很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各种不利于游戏发展的情况,比如损坏玩具材料,游戏过程中到处乱跑,导致游戏关卡停滞不前。我们老师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及时补充和更换一些玩具材料。需要观察儿童游戏的新发展,需要什么玩具来保持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另外,随着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在小班结束的时候,需要逐步培养孩子寻找游戏替代品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游戏中为孩子准备一个“百宝箱”,让孩子学会使用替代品,有利于孩子抽象和概括的发展。
第二,观察孩子的游戏,及时参与引导,促进游戏的发展。
1,帮助和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小班幼儿有模仿成人活动的欲望,但不能明确说出游戏的主题,往往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因此,我们需要我们的老师用玩具和情感语言来激发孩子玩游戏的欲望,帮助他们明确主题并实现它。比如,当我看到几个孩子坐在娃娃家玩简单的吃饭游戏时,我受到启发说:“娃娃家那么多客人在吃饭,谁给你做饭?”娃娃家的父母是谁?"孩子们都说:"我是,我是。“结果,招待客人的主题游戏就被我的语言启发了。他们主动带上炉灶和餐具进行分工合作,游戏开发得更加深入细致丰富。
2.帮助孩子分配游戏角色。
小班的孩子往往会发挥作用,但不确定怎么做,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帮助。比如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活动室里拿着一个圈,开着车模仿司机,玩了一会儿就觉得无聊,就一个人坐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又重复玩那些游戏。我走上前说:“你是司机吗?你能带我去超市吗?”他很开心的带我去了超市,告诉我要坐车就给他打电话。然后他开始喊:“谁想要一辆公共汽车?”这有助于他们将模仿动作的兴趣转变为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忘记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提醒。比如在一个游戏里,一个娃娃的妈妈带着娃娃散步,看到别人在做冰棍,就把娃娃放在桌子上,自己去玩了。然后我拿起娃娃喊:“喂,这是谁的孩子?谁家孩子丢了?”宝宝过来抱娃娃的时候,我适时提醒他:“娃娃家的妈妈要照顾好孩子,不要让孩子走丢了。”对于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我会带他们去玩游戏,比如做娃娃家的顾客和客人。
3.关注孩子的游戏活动,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
平时玩游戏时,我总是以某种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这样既能观察他们的游戏情况,又能发现不足,并加以引导。比如我发现娃娃的爸爸妈妈抱着娃娃的时候,经常会不小心把娃娃的胳膊抬了起来,或者把娃娃抱倒了。这个时候我就假装哭,激励孩子好好抱娃娃。再比如,当我发现公交游戏的内容比较单调时,我会充当售票员,问上车的乘客要去哪里,告诉他们上车就买票,招呼乘客到站下车,还会抱着孩子或者给他们让座。因为我的例子,乘客变得有礼貌了,与售票员的对话也丰富了。
4.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而这些药方都是孩子之间经验的分享和积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问题,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和别人发生争执。我们都希望孩子能绕过这些烦恼,努力为孩子铺路。然而,我们忽略的恰恰是这些让孩子和老师头疼的小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由此,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得有一次王新弟和杨洋在娃娃家争夺爸爸的牌子,谁也不让谁。我打算看完就解决,但是想了想,还是先看完吧。我悄悄走到旁边的理发店坐下。我静静地听着,看着。他们谁也没发现我,继续在那边争论。王新弟道:“给我。我先拿到的。”杨洋说:“不,我先拿到的。”这时,我看见温温,一位母亲,走过来。她说:“不要抢,这样就没人玩了。我们出拳吧。谁赢了谁就是爸爸。”两人看了一眼正文,开始练起了拳头。最后,杨洋输了。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去了其他地方玩。在游戏评测的最后,我把这个事情拿出来给孩子们讨论。是温温做的吗?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孩子们称赞了写作的做法,同时,他们也说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妨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等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给孩子多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第三,多角度评论
最终的游戏评价可以根据老师的需要进行。小班开始,老师可以点评,孩子们只需要简单回答。中后期可以让老师和孩子一起参与评价,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点评,让孩子互相交流,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和问题。集体讨论可以提高孩子的分析能力,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游戏的质量,促进角色游戏的深入发展。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点评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分阶段设置游戏区的角落环境。
小班的孩子刚从家里进幼儿园,适应能力差。他们往往停留在自娱自乐、独自玩耍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以孩子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基础,营造游戏环境。比如,为了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对平行游戏的需求,我们让班里的孩子从家里带娃娃的玩具,让他们都扮演父母,通过积极参与游戏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喜欢上幼儿园;随着孩子们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不再局限于独自玩耍的阶段,我及时调整角色布局,不断扩大活动区规模,开辟游戏区新的角落环境。
除了在教室里设置三个娃娃屋,新学期发现娃娃屋的妈妈们经常抱着自己的娃娃说:“娃娃生病了,快给他吃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游戏需求,增加了银行、娃娃站、小医院、小吃店、烧烤店,满足孩子们的游戏开发需求。
第二,逐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由于活动中小朋友较多,活动结束后争抢角色、争抢玩具、扔玩具满地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建立了一定的游戏规则:
我们给每个孩子设置了一张门禁卡,每个孩子在角色游戏开始前拿到自己的门禁卡,然后插在每个角落的门口。我们在每个角落的门口做了一排卡片。如果这个娃娃的房子里允许三个人,我们就做了三排卡片。当孩子们看到他们都吃饱了,他们必须选择其他领域。随着主题的发展,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现在每个娃娃家有五个人。为了增强儿童的角色意识,我们为儿童设计了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和婴儿形象的角色标记,帮助小班儿童在角色标记的帮助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角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