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低年级小学生学好数学?
一、展现个人魅力,让学生爱上数学
“孩子心中有多少阳光,你脸上就有多少笑容!”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亲吻他的老师,他才能相信他的方式。教师应该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只有快乐、热情、敬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的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倾向。成绩好的同学自信满满。对他们来说,教室就是舞台,他们习惯了在教室里享受优越感。成绩差的学生充满期待,渴望得到认可。每一堂课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他们都在等待改变自己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数学,需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要宽容。宽容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艺术、人文关怀艺术和熏陶艺术。这种宽容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引起学生强烈的震撼,使他们有最深的成长体验和学习感受。每个老师都有他特别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大多喜欢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爱调皮捣蛋的孩子,一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你不喜欢,你也应该一直宽容,只要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不用说同学。容忍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容忍学生一时不上进;容忍学生的任性和调皮...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遇到拒绝改变教育的学生,难免会生气。但是生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不能说讽刺的话。我有一个学生,平时很调皮,经常欺负同学。有一次他和另一个同学闹别扭,我气得没心平气和的表现出来。我发现这次不是他的错。我只是告诉他要和同学好好相处,有时候会原谅他们的错误。看着他眼中的泪水,我感觉我和他的距离越来越近。现在的孩子比较懂事任性,比较难管。但只要你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效果会更好。所以,每个老师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我是大家的老师,我不想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2.和学生做朋友。如果老师每天在学生面前板着脸,总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学生有排斥他人的感觉,那么教学工作永远收不到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能发自内心地把学生当成自己可亲可爱的朋友,那一定会有助于学生积极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学。所以,笔者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不要主观上伤害学生的尊严,也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这是学生理解和热爱老师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把尊重放在第一位。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首先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体验到这种尊重,自然会从“怕老师”变成“爱老师”。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紧张单调,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吃饭、玩乐、做游戏,把自己置身其中。绝不能把学生的活动当成“小孩子的把戏”。在娱乐中,学生加深了理解,取得了情感上的成功,让学生“亲”你这个老师,“信”你讲的东西。很多同学说特别喜欢听我讲,因为我总是喜欢给他们讲很多东西:讲个人经历,讲故事,讲国家大事,讲笑话,讲事实...在讲述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也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我还喜欢时不时地和学生开玩笑,所以我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笑声。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说:他们怕我,喜欢我。
3.优先鼓励学生。“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你说他是人才就变成人才,你说他是傻子就变成傻子。”就学生而言,他们希望受到老师的启发。很多时候,老师一句精彩的鼓励话,往往会让学生印象深刻,终身受益。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你多给他鼓励和表扬,他就会开心,他的问题也容易接受。如果你给他讽刺、挖苦、批评,他会不高兴,你的问题很难接受。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把学生当成“笨猪”“傻逼”(学生都听你说过),学生就很难体会到老师的爱。学生不仅不开心,抑郁,而且叛逆。从现在开始,他们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恨意,让自己很难接受老师教的知识,这样学生真的会越来越笨。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丰富的语言来鼓励和激励学生。
二,创新教学形式,让数学生动起来
很多老师把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往里装,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出现上课走神的现象。因此,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让课堂更有趣,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轻松有趣地学习数学,首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享彼此的感受、想法和理念。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用“情感”来为数学铺路。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补齐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不轻易否定,适当引导,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给后进生创造一个善意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上课不再担心和紧张,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上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和谐气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学习才能充满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富有特色。学生要想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提高主体意识,即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新课改提出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要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勇于探索,并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应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实践”。数学课程应以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和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积极的、生动的、个性化的过程。比如在解决“一体多解”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一组的代表来回答,其他组可以适当补充。再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向同学和老师讲解以前的数学知识或一个数学习题,力求用各种方式讲解,以便让人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既能传授知识解惑,又能让课堂变得有趣。
3.增加教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导入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生动形象,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带入轻松的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感到情绪激动和智力兴奋,而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并使情绪化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前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会有效地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新内容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语,达到课初趣味的境界,让学生在兴奋和兴趣中学习新课,积极接受新知识。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要联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考虑,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寻找。当老师的话像潺潺的小溪一样流进学生的心里,就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
第三,丰富教学内容,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案例出发,依托生活实践,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数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谈数学,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1.用生活场景让孩子知道数字的魅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眼睛”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课后观察和体验身边的数学,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形成似曾相识的接受心理。对于初学数学的孩子,要注意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周日和妈妈一起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从家到学校有多远,需要多长时间等等。也许,你交上来的日记还很幼稚,句子也不通顺,但他们确实把课本上缺乏生活气息的话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生动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活动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如画学校平面图,需要测量学校建筑和操场的实际长度和宽度,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比如填空,一个鸡蛋约()克,你的体重约()公斤,学校教学楼约()米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数学意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触并逐步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有必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了解真实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教材中设计的很多案例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尽量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教理解图形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做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种类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图形和其他学生配对,拼凑出另一种图形。这种方法创造了更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非常愿意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达到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了矩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要求学生用漂亮的边框装饰他们的照片;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计算房间的面积,地砖的数量和买的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和社交能力,又有效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可见,如果在教学中能够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性,那么数学一定会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会让人觉得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会变得有活力,这样学生会对数学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第四,巩固学习成果,让学习数学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这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个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应该培养哪些数学学习习惯?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分解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多给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分阶段开启学生的级联思维。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习题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创造性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好成绩,逐渐对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和自豪,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明白,只要敞开心扉,就有希望,就有成功。当我失败时,我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板书和作业时,要因人而异,提出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创造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容忽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无可厚非。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先进典型激励他们,用反面典型教育他们,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己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举办优秀作业展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做好培训和补差工作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授人以鱼,掌握学习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避免教。”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靠背公式、背习题。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要多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死教”。否则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也与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教学时代格格不入。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在小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要把教与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认真研究最佳的教与学的方法,变“死教”为“活教”,把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基本点,使他们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许多学生不断创新学习方法的精髓。好的学习方法固然与教学内容、原则、习惯、能力、经验、思维方法有关,但更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降低被动接受率,从而使主动学习成为主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的提高,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