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刻的西藏石刻艺术
在佛教活动较为兴盛的地方,常可以看到不少屈膝俯首,专心刻玛尼石的人们。他们中有专为宏扬教法、长期以刻玛尼为生、技艺精湛的游僧。有的是一些技艺稚拙的民间艺人。后者多是怀有一种虔诚的夙愿,或为家人及亲属祈福而刻。每刻一块是向神佛的一次祈祷,在西藏,专以刻玛尼石为生的艺人或游僧,大多是地位贫贱的人。刻玛尼石虽是一种神圣的宗教活动,但对刻石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转经的人们常向石刻艺匠奉送一些钱物或别的什么施物,然后选择一块自己所需的玛尼石块放置在玛尼堆上,或神山圣湖边、寺庙神殿旁等,也同样会获得神佛智慧。有的朝佛人还将寄以自己愿望的石刻当作圣物供于家中,或带到遥远的佛域圣地。玛尼石的广泛流通使玛尼石刻艺术随之遍布西藏各个角落,同时由原来的宗教性开始融人装饰与美化性。在寺庙,神殿,佛塔,或专为其建设的墙壁上嵌上玛尼石片,在住房的门媚上挂放玛尼石等,这些都具有崇拜与审美的双重意义,有的地方还专修了玛尼神殿,藏名称“玛尼拉康”,殿内四周全部镶嵌玛尼石刻。
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迅速发展,及其不同的地域资源,姊妹艺术及异地文化的影响等不同因素,西藏玛尼石刻逐渐形成其内容多样,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艺术石刻门类。以佛、菩萨、护法神抵、供养、高僧、悔罪与祈祷、经咒与苦句等,这些充满宗教意义的形象、符号,作为玛尼石的表现内容随处可见。西藏玛尼石刻的制作风洛也以康、藏、卫不同区域日趋形成。基本分为线刻、减底阳刻、浅浮雕、浮雕以及综合技法运用等不同种类。
线刻、减底阳刻,多发现于昌都、阿里等地。线刻,即为线描阳刻,减底阳刻,是在线刻神佛形象周围稍凹面减底,使造像凸出,强调层次与空间感,突出主体形象。这类石刻大多采用石质坚硬的河卵石。昌都石刻多以鸟、兽首人身,护法神抵等形象为主,历史较为悠久,规模浩大,工艺精深,画面布局严谨,构图变化因石而定,多出自专家之手。以察雅县为例,象小山一样的河卵石刻到处可遇,称得上西藏玛尼石刻的自然宝库。
昌都及康区一带是至今保留本教寺庙最多的区域,自然神及动物神是本教追崇的偶像,所以这一现象成为昌都石刻艺术的特征之一。
位于西藏西部的阿里古格是古象雄文化的发源地。古格王宫遗址前土丘上摆放着数以百计的白色卵石,这些石头本是嵌入祭祀墙壁内,因日久脱落下来。在这些石头上都刻有佛、菩萨、供养、罗汉等形象,多为阳刻减底。因为这种石质坚硬,线条大都较浅,也不如昌都河卵石刻线条那么规整流畅。在此地同样有大量色泽不同,石质较软的河卵石,可很少雕有玛尼,佛像,由此看来,这些白石是作为崇拜而刻制的。崇拜白石,是西藏早期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人们常将一些白色的小石头集中一起,或放在玛尼堆上,或垒在田头路边,以此祭祀神灵,事事平安。 在西 藏玛尼石刻中,最为常见的是造形多变,内容丰富的平板石刻。这种石刻多属浅浮雕,或线刻与浅浮雕的综合技法。所谓浅浮雕,只是在线刻的基础上增加斜面成立体感,有的直接运用斜刻刀法,即造形概括,用刀简练,这一风格多流传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甚至遍及西藏各地,至今兴盛不衰。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寺庙,寺内藏有大量浮雕神佛石刻,布局,造形非常规范,可谓精雕细凿,形神兼备,为西藏石刻艺术之精作,它展示了西藏玛尼石刻艺术发展到一个高的境界。由于这种石刻技术性强,在民间很少流传。 技术及刀法在西藏玛尼石刻中一般不多强调,这与民间艺匠大量参与有关,他们所能发挥的受一定局限性,河卵石线刻以及那些造形规范的石刻多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宗教环境下所产生的。相比之下,民间艺匠灵活多变的手法更富有情感,具有石刻艺术表现力。造形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完全照自己的意愿去刻。他们的目的只是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犹如朝一次佛,念一遍经,刻的佛神形象越多,越多得神佛恩泽。刻多了熟能生巧,自我风格也就形成了。他们在雕凿前一般不作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在刻的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心应手,其它无所顾及,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在民间艺人的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技术方面就不关紧要了,艺匠们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艺人所刻也是千变万化。正因为有以上因素的存在,在民间艺匠的刀下自我意识也就多少表露出来。 刻玛尼石虽是一种信仰与崇拜的目的,同样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玛尼石中的装饰性,趣味性,神的人性化等,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生了一种美的效果。喜乐佛是密宗修法的一种高境界的象征,但人们又很容易将他与男女之间的乐事相关联。在一些石刻中,男女之神分明就是男人和女人。面目狰狞的威布念刚本应是威猛恐惧的形象,可在一些民间艺人的刻刀下变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佛陀神抵是人们心目中智慧、善良的偶像,民间艺匠着重强调其面部的夸张,这就出现了比例失调的现象。当然不能排除由于造形技术的限制而产生的变形,稚拙与粗犷的特殊自然效果。
在拉萨等地一些玛尼石刻中常可以看到在经咒旁刻有鱼、青蛙、蛇、狗等小动物形象,其涵意多种。佛教徒认为,人在神佛面前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的活动必然伤害其它生灵,包括有意和无意。所以人们转经,念经,刻经也就是为求得神佛宽恕,将来好升天转世。藏传佛教反对杀生,但无意中的伤害也是难免的,人们这就将它们的形象刻在六字真言经咒旁,以示赎罪,并祈祷幼小的灵魂升空转世。牛羊头角安放在玛尼堆上具有同样的意义。另外,也不能排除早期动物崇拜思想的影响。 西藏玛尼石的形成与发展,与西藏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线描转化为线刻是向主体的进化,单纯的平面线刻还不能达到象色彩对比那样使主体形象突出。民间石刻艺人便运用减底的办法将形象与周围区分成凹凸两个空间面,较坚硬的石头采用阴阳对比的办法突出主体形象,有的直接运用染色的办法,使主体的造形与色彩的象征语言相融合,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西藏玛尼石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其它艺术相互吸收***存与发展,在藏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虽不象西藏绘画、铜雕等宗教宫庭艺术那么精美、辉煌,但它显示了宫庭艺术所没有的粗犷、自然、纯真与朴实美,这正是藏民族的风格。
流动和的玛尼石标识:万螺印
万螺印由卍字符、法螺、手印结合而成,意为光明法音遍布之密印,代表着「全球玛尼石安放功德藏」的缘起能够让更多众生的心续生起真实无伪的慈悲心!
设计缘起
法螺为佛教八吉祥之一,在八吉祥的象征中,它用来比喻佛之法音犹如螺声之远扬,广泽大众。右旋法螺代表吉祥法音无碍遍布法界,也象征无限大悲之心无尽地 转动,蕴涵参与「全球玛尼石安放功德藏」的大众广大发心,利益周遍十方三界所有众生的祈愿。「卍」字符是佛与佛教的标志,它以中心圆点为轴心,化现东、 南、西、北,***五方,分别有五方佛住持。「卍」字符源于古代搅拌的大海,又称喜旋,象征佛法真理无生无灭。在这里,法螺被赋予母亲环抱的含义,它着圆形 「卍」字符,喻义佛子发心去安放玛尼石、用心来护持利生事业与菩提之心。「卍」字符形象是静态的,但表示转动之意,法螺形象为动态的,二者动静结合代表观 音心咒「嗡玛尼呗美吽」的智悲解脱之功德遍布法界。
万螺印整体的形状如藏式圆形莲花的花蕾,含苞待放,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喻义在有情的心中激荡起佛法正脉,它也贴合了这个时代新的生机。
万螺印的设计缘起和「全球玛尼石安放功德藏」中「藏」字的涵义善巧吻合,蕴意着佛法无穷无尽的转动,如转动的无尽藏,以无生大悲妙力广利法界如母等空有情,唤醒众生的善心、觉悟之心,从而了悟生命实相,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证悟菩提! 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大都刻有佛教的六字真言、慧眼、佛像造像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等,以期祛邪求福,积累无量福慧。玛尼石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在西藏乃至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
石”。
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
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玛尼石安放引介:
玛尼石本身是观音菩萨的慈悲心化现,无论安放、结缘以及供奉,都需要持有绝对的恭敬心,在将这样一颗可以利益六道众生的如摩尼宝一样的玛尼石安放与 你所缘的任何地方时,要真诚心的观想在安放的当下,愿此处的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和必然解脱。并观想自身为观音菩萨以玛尼石来放出无量慈悲的光明照触十 方,并且以仪轨摄持整个安放过程:前行、正行、回向......功德圆满!
居家安放:
玛尼石可置于家中或公司,有条件的佛教徒可安放供奉在佛堂供桌上,若无条件,只需安放在家里洁净而方便的地方即可。总之只要是可以利益众生但又不会损坏、玷污玛尼石的地方都是可以放置的。玛尼石所在之地,如同大悲观世音菩萨亲临,其超越一切的慈心悲愿会加持此地,转化磁场,改善环境,化戾气为祥和,直至轮回空尽前守护着我们的家人和此地的有情究竟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