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编排照片教案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应该怎么写教案?以下是我整理的小班数学照片教案,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

设计理念:

《指南》的“数学认知目标2”中提出的教育建议是,引导孩子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性:在收拾东西时,鼓励孩子根据物体的特性进行分类。在学习了“亲亲家人”这个主题后,孩子们对他们的家庭照片很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班数学:整理照片。活动通过创设“帮助乔虎宝宝整理动物照片”的情境导入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关注组卡的数量特征,活动难度逐渐加大。通过动物组卡和家庭照片的形象,可以初步感知数量,根据不同的数量组进行分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知道该想法可以代表组卡的数量特征。

2、可以按照卡数分类。

3.体验整理照片的乐趣。

4.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卡片标记(3-5),长颈鹿组卡片(3-5),羊组卡片(3-5),鸡组卡片(3-5),三个相框,三个篮子,全家福照片。

2.经验准备:少于5次学习经历。

3.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数量将小组卡片分类。

活动流程:

首先,复习3-5个数字卡和动物组卡的一一对应关系。

1,情境创设引出活动内容。

小动物知道孩子有全家福,很羡慕。所以,小乔虎帮助小动物拍家庭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复习感知3-5的数字组。

这是谁的全家福?有多少成员?

3.群卡和数字卡是一一配对的。

这是一个绵羊家庭。上面有多少成员?我们用数字来表达它。

2.观察感知同数群。

这是羊舍。有多少成员?哪个和长颈鹿的一样多?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

小乔虎竖起了大拇指。你真聪明。

第二,根据想法卡对小组卡进行分类。

1,给我看看3,4,5点的相框。

我们发现它们上面的点有什么不同?

2.根据相框的想法组织小组卡片。

哪张照片应该放在这个相框里?

漂亮的相框增加活动的兴趣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第三,根据组卡的数量对组卡进行分类。

1,展示没有想法的篮子。

2,老师展示整理的方法:尽可能多的放在一起。

小乔虎想整理自己的照片。它准备了三个篮子。首先,它把五只长颈鹿的照片拿出来,放在第一个篮子里,把五只羊的照片放进去,最后把五只鸡的照片放进去。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3.邀请个别孩子尝试整理动物照片。

我们也试试吧。我想在这个篮子里放三张照片。

第四,参加小组,整理照片。

1.邀请孩子们把他们的家庭照片放在相应的篮子里。

老师有很多孩子的家庭照片。请仔细看看。哪个篮子里的小动物成员一样多?把相同的数量放在一起。

课后反思:

在学习了“亲亲家人”这个主题后,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对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班数学:整理照片。

活动基于《指南》“数学认知目标2”中提出的教育建议: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性,鼓励幼儿根据事物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通过创设“帮助乔虎宝宝整理动物照片”的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活动热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组卡的数量特征,逐步增加活动难度。通过动物组卡的图像和家庭照片整理,初步感知数量,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分组,快乐的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活动准备的很充分,有动物图片和家庭照片,还有精美的相框。活动过程中,气氛轻松愉快,孩子们积极认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语速偏高,可以再次放慢语速,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教学中应避免使用书面语。比如问照片中的动物数量时,不应该是“多少成员”,而应该是“多少只小动物?”。活动的最后一步,发全家福照片,让孩子帮忙整理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发,不用详细解释应该放几个人在哪个篮子里,看起来很拖沓,以至于上课时间有点长。整理的方法在前面的流程中已经说明了,这个环节可以直接说明要求,所以孩子可以独立操作。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从实物到点,再到数字呈现,最后到没有数字和点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先呈现实物,再呈现图形,最后呈现点和无图形和点。在现在的数学概念中,不需要显示数字,只需要实物和想法卡。将照片放入相框后,可以修改活动以展示创意,帮助儿童将物品与创意搭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