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里的曼尼为什么把枪给了乞丐
曼尼去追那个乞丐,他和乞丐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充分的信任,影片强化了交枪的过程),两个男人一袋钱,却没有暴力,曼尼还把枪给了乞丐最为补偿!
《罗拉为什么不打的?》
惶惶如丧家犬的男友曼尼在街头无助地问电话那端:“你说爱情万能。你能在二十分钟内变出十万马克吗?”枪就在腰后,随时可以抢劫日进百金的超市然后度过万劫不复的人生;也可能二十分钟内弄不到十万马克,黑帮老大赶来立即置曼尼于死地。爱情在死亡面前分秒必争地前进着,穿过走廊、扶梯、天桥、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去银行去赌场,勇气挽不回流逝的时间,曼尼仰脸看着广场上大钟的分针划过四个格子……罗拉为什么选择狂奔而不是打的?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奔跑才能尽可能挥发出人的情绪,热烈强劲,速度里是灼人的焦急和无尽的勇气。爱与命运,偶然与必然,人生不是一个轮回,时间在奔跑中穿梭,哪怕还有一线希望,也要用狂奔的姿势来诠释和拯救命运,这正是高出于生活的现实。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在疲于奔命,只是我们的目标模糊而藐远,罗拉是幸福的,她依靠奔跑来拯救未来,有爱才有未来。这是人生而就有的本能,仿佛一切生物,在最危急的关头用奔跑的姿势来解救自己。
导演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审美需要才创造了快跑的罗拉,你可以说影片的主旨是将散乱的可能性故事元素组织成“只有那样”才能最终达到的必然结果,更可以根据导演自己的初始意愿把〈罗拉快跑〉看作是人类情绪的宣泄和救赎。没有上帝,上帝只在我们心里,罗拉在奔跑中乞求The God 帮她这一次,但最终在赌场中以尖叫的心志力量赢得十万马克的是罗拉自己。没有人关心罗拉为什么焦急万分因为没有人能帮她。人生就是这样孤立-------想想谁能帮你?父亲的形象一次次在脑海中被否定,最终他也不肯成为罗拉的救世主。擦身而过的每个人也许无关痛痒,却都因为这偶然性而变换了其生活历程,推婴儿车的妇人、梅耶先生、骑单车的男孩、乞丐、银行职员,罗拉奔跑向自己的命运,也完成了他人的命运之路,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罗拉别无选择地奔跑,只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刻,她有权利喊停。
于是故事重头开始,就当一切都还没有发生,我们再次选择新的游戏规则。仿佛电子宠物永不会死,换一种玩法,游戏还叫“罗拉快跑”。唯一不能选择的是,命运必须在奔跑中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