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阿拉蕾的组合,到底是谁在搞鬼?
父亲们纷纷表示恐高,一向亲昵的海蒂因为担心李东的父亲而流下了眼泪:
“爸爸有危险,你应该和你的伙伴一起去,不要总是一个人……”
虽然这一幕很温馨,但与此同时,微博里热议的话题是#李东阿拉蕾CP争议#。
从《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开始被播出,李东和阿拉蕾长期占据热点:一个是奥运期间收获大量少女心的高颜值击剑手,一个是年仅4岁却走秀拍广告,模特经验丰富的刺激女孩。他们以近1米的身高差组成了最可爱的父女档,这本身就很有话题性;
起初,面对一个没有带娃经验的爸爸,阿拉蕾更像是在照顾李东:
渐渐的,李东也从一个给阿拉蕾穿错鞋的“实习生”变成了一个父亲:
两人的感情随着相处越来越深厚。采访中,李东毫不掩饰自己对阿拉蕾的喜爱,多次半开玩笑地提到阿拉蕾是理想标准: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父女”解读为“' CP '”的含义,微博上与“李雷”相关的搜画风格已经完全不对了:
“你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吗?”有网友质疑。
观察者网发帖表达对‘3岁萝莉和23岁男子同吃同睡’的关注,被@公安部转发。
在新浪发起的投票中,认为节目是不良示范的网友略占优势:
在网友中,也有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会启蒙观众中隐藏的恋童癖,误导孩子的性别认知,也有网友以‘妓者见妓’反驳,指责反对者将美好的父女感情污名化。
第一,谁在策划什么?
年初,受神秘的‘限婴令’影响,出现了“爸爸去哪儿”的新闻。被取消了。
据传,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卫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不再制作播出有明星子女参与的节目,已经制作的节目要升级或放弃’。
湖南卫视的‘升级’主要是将播出平台切换到网络播出。到第四季的时候,节目制作的流程应该已经到了成熟期,只要内容创新饱满,还是有可能延续电视的辉煌的。
依旧用游戏选房、爸爸做饭、孩子逛街、泥塘挖藕、乡村走秀等形式,这一季《爸爸去哪儿》没能放弃已经用了几季的老套路,悬念被挤出。‘鲜’肉爸的出现,是对观众‘隔夜饭’审美疲劳的一种补救。
《阿拉蕾救父》中,节目组说李东变成了一棵树,这让阿拉蕾绝望地哭了。用一个低级的骗局来验证父女之间的深情,孩子的悲伤成了观众口中的笑料,仅此而已:节目中还出现了奇怪的‘指指点点’行为。
英国学者卡伦·卢里(Karen Lurie)曾指出,儿童是纪录片娱乐节目中容易激动的表演者。孩子是被观看的对象。《爸爸去哪儿》经常通过剧情设置诱导他们哭泣,作为父亲们履行父爱的一种考验,也为节目增加了戏剧冲突。
在这种严谨的电视仪式中,作为表达核心,即使阿拉蕾哭到情绪崩溃的地步,节目组依然会引导完成这种‘心灵感应’的形式;同时,在视觉叙事上要严格维护镜头秩序,展现其无奈全景,异化客观,以特写把握电视美学的‘巅峰体验’;
用“你走吧,别等爸爸了”这样的说辞来营造悲伤动人的气氛。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阿拉蕾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收益,但她确实做到了《你将去哪里》中这种仿佛是浪漫剧的神圣表演。
节目通过对‘小黑屋’里爸爸们的个体访谈,挖掘他们的内心感受,展现亲子感情和成人反思的进程,塑造‘好爸爸’的形象;在节目之外,这些成年人仍然可以为自己说话
根据李东的回应,他和阿拉蕾的接触并不完全像节目中显示的那样。阿拉蕾由一位女导演陪同。
与实习爸爸相反,孩子面临的是话语权的缺失。孩子需要完成节目布置的任务,同时还要承受剪辑的失真,很难通过自主性来证明自己的主张。但由于自我表达的不成熟,阿拉蕾会被节目外的媒体话语操纵。
二是“成人礼”的提前到来。
虽然只有四岁,但阿拉蕾进入了《爸爸去哪儿》,这意味着她走上了象征成年仪式的舞台。在这里,她需要遵循成年人的标准,承受成年人框架的扭曲。
《爸爸去哪儿》中,孩子的形象最好符合成人审美中天真无邪的定义。在参加节目之前,阿拉蕾的微博名叫“杜杜·梅·海蒂”。当节目开始宣传时,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阿拉莱·韩亚”。这恐怕是因为在包括节目组在内的很多成年人心中,可爱女孩的理想状态就是阿拉蕾的形象。所以她戴着大眼镜,一出场就真的一马当先,成了头号吸睛萌娃。
媒体在报道阿拉蕾的时候,也把重点放在了她感情的语言表达上,加重了观众对阿拉蕾迷恋男人的刻板印象。再者,观众更习惯于在成人情感的框架下揣测他们的行为,做出阿拉蕾擅长‘逗韩’的解读。
众所周知,湖南卫视的套路就是刻意把孩子之间的感情塑造成对成年人的专属爱情。上一季节目不断打造康纳斯、康夏、玄夏等CP,可谓是观众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季的《爸爸去哪儿》。已经模糊了自己的亲子真人秀的定位,以至于‘父女CP’泛滥:加入不相干的实习爸爸和业余宝宝(非明星儿童),本质上是让陌生的成年男性和年轻女孩亲密接触,而不是亲生父女。
危险的预设,播出平台到网络,网友对李雷父女的喜爱,节目会不断迎合他们,两人的友情会从细节上一遍又一遍的被衬托,这让亲子节目成为了爱情节目的一个调性。
事实上,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具备法律和道德知识,所以‘嫁给你’、‘保护我’等阿拉雷并不具有社会许可判断的效果。在‘新爸爸’、新任务、新环境中,阿拉雷会出于好奇,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做有意无意的重复。
但这些表达一旦放在成人感情的框架里,就会显得过于丰富,加上片段的渲染,简单的句子就会有丰富的能指盈余,观众就会产生恋人般的渴望感。
第三,网民看社会的镜子
在这场争论中,网友们对于“爸爸去哪儿了”的疑惑。已经跳出了综艺节目的娱乐视角,上升到了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角度。这反过来也有助于规范综艺节目的生态。
网民的年龄构成多在20-29岁之间,明星秘密出轨的曝光能以强烈的代入感迅速引发他们的愤怒。即使很多信息只是道听途说,人们仍然可以确定娱乐圈腐败,但性侵儿童的新闻却因为缺乏亲近感而远离,就像对面山上的“狼来了”,对滋生犯罪的环境敏感度极低。
另一个令人心寒的担忧是,亲子节目为孩子挖掘和展示了大量商机,而消费社会正在前所未有地密集展示孩子的形象,对孩子的利用和侵蚀被包装成甜蜜的场景和温馨的礼物。《爸爸去哪儿》中的失范行为被‘快乐、温暖、感人’的画风所掩盖。
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这种针锋相对的争议:一方面着眼于维护‘父女’情感的纯洁和应有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与隐藏在大众背后的偷窥行为相关联,节目在煽动包含情欲和非法动机的眼神。
事实上,李东不是恋童癖者,阿拉蕾也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伤害。有关保护孩子的问题,哪怕是‘杯弓蛇影’,也比习惯了好。
340例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孩子还处于失语状态。这群“没嘴的孩子”,或者因为性知识匮乏,被侵犯了而不自知;或者明明感觉身体不适,却没有因为害怕而拒绝;被侵害后,事件一旦发生,家人的愤怒和不理解,社会的歧视、排斥和羞辱,都会带来二次伤害。
在百色助学网创始人王杰性侵一名贫困女孩的案件中,被指控的女孩被认为是家庭的耻辱,甚至被要求“滚出去”。?
侵害成了孩子的错,传统舆论的偏见如此荒谬的将性侵道德化,这是法律问题。同样荒谬的是,罪恶被宽恕,警告却以“肮脏思想”的名义充满敌意。
在这种现实语境下,对父女CP的审视和争议,从意识到不妥,到鼓励和呼吁幼儿的权益,网民们正在掀起一场有价值的社会运动。
边沁在《环形监狱》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环形监狱”,只用一个监视器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
《爸爸去哪儿》与其通过网络和环形监狱引发争议的不同之处在于,节目中的嘉宾位于中央塔楼,而观众的监控目光则从边缘聚集到这里;观众总是可以监视所有父母和孩子的活动。
“爸爸要去哪里?”是一个全景的、开放的平台。一个话题性事件一出现,网络的便捷传播就让群体的目光立刻转向焦点。
在如何看待女生的争议中,这种围观的意义不仅在于有助于编程的规范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围观构建了一面巨大的‘社会镜子’。不仅仅看中心舞台,每个人都可以观察自己是否有‘异常行为’(幻想幼儿和成人之间的爱情),纠正自己(提前),看对方。于是,个人纪律变成了国家纪律。
作为现象级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有大量的儿童观众。会不会让孩子对以‘实习爸爸’的名义接近他们,把接吻、裸体、同床共枕当成理所当然的犯罪分子毫无准备?
湖南卫视凭借众多王牌娱乐节目和不断创新高的电视剧,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标杆。《爸爸去哪儿》的介绍by湖南卫视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跟风亲子节目的风潮。在亲子节目的转型期,鉴于媒体文化文本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如果湖南卫视不做出改变,负面影响会被模仿者不断扩大,‘很多教育者希望培养的性别意识和反侵略教育可能会被一举摧毁’。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法律伦理等规范的眼光,“爸爸去哪儿了?”被困在“社会之镜”中,迫使其进行自我审视,使制作团队在与公序良俗的碰撞中寻求节目监管和节目价值的* * *知识,最终自觉自律。通过集体围观让大众媒体发挥其保护儿童的作用,才是这场争议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