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生命教育开展科学知识活动

在学习、解读和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我仔细阅读了科学领域的重点,其中明确指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性是儿童的年龄特征,探索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式。自然界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和现象是儿童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目前,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转向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当紧密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面向生活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生活问题成为我们开展科学活动的方向。我们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求科学教育的内容,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让孩子发现科学就在身边,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第一,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是“生活化”。

儿童科学探究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这样才能让孩子对它感兴趣,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经验。

1.开展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内容的科学教育活动。

生活中的科学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特别神秘,也不难理解。很多东西仔细观察就能掌握其中的原理。比如孩子每天学习的地方——幼儿园,居住的小区,上下学要走的路等等。这些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好地方。幼儿园里的工作人员,小区里的楼房,路上的汽车,路边的公共设施,都是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活动。再比如春游秋游。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公园里树木花草的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孩子们在这些自然环境中自由地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学习兴趣浓厚,活动效果明显,各种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2.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内容设计科学教育活动。

把握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可以合理应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成功的科学教育活动。

比如“安全小达人”活动中,涉及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幼儿园门卫、保育员的工作,班级里同龄人的行为,家里孩子的言行等等。,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或者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大胆探索获得更多的发现和科学知识。

第二,引入“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

将科学活动引入幼儿园是整个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只有找到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之间的“突破点”,创造出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才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1,在生活中作为一个人直接导入科学教育活动。

在科学活动中,儿童作为主角直接引入活动,有助于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也是安全知识的竞赛。在“安全小达人”活动中,老师们以孩子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小小孩当家”的形式引出活动,让孩子们做“小小孩”,直接以主角的身份进入游戏,把生活中真实的自己介绍给大家。这自然就产生了竞赛,既贴近孩子的生活,又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

2.生活中的话题自然引入科学教育活动。

科普教育活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日常饮食、身体秘密等等。孩子们更感兴趣的是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入活动中。

比如在“美食旅行”活动中,老师直接问孩子“你喜欢吃什么?”直奔主题:“你吃的这些食物都去哪了?”孩子马上就猜到了,这就引出了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等人体器官。再比如:在“趣味旋转”活动中,老师直接转动脖子,问小朋友:“你的脖子可以这样转吗?”孩子立刻扭了扭脖子。老师接着问:“你能转到哪里?”孩子们立即开始说话和做动作,探索他们身体上可以旋转的部位。

以生活的形式引入,可以更直接、自然地开展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可以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加生动,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明白,只有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内容,对孩子来说才是有趣的、生动的、具体的,才能被孩子理解和学习。所以要把孩子身边的事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孩子探索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同样,对这些内容的探索和学习,可以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