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班幼儿游戏性歌唱教学研究
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要营造与歌词相符的自然环境,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营造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激发孩子更好地理解歌词。比如在教《春天有多美》这首歌的时候,我首先布置了一个生动、有趣、优雅的活动室环境,比如一幅春暖花开的图画,一个万物复苏的动物世界。然后孩子们围坐成一圈,我也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小凳子上,把歌词整合成一个故事:春天到了,小草第一次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迅速探出脑袋,脱下棉袄,小花听到了,却觉得自己不够美。她赶紧戴上新帽子,小溪欢快地唱着歌,小树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衣服。他们和燕子一起唱了“春天多美”这首歌。这时音乐开始了,我带着小燕子的头饰带领孩子们一起唱。
通过活动室的布置,热烈的气氛,恰当生动的语言,把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变成了生动的画面,把歌曲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也一下子大开眼界,进入角色,歌曲的意境也随着歌声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在激发孩子情绪的过程中,环境布置和老师自身的表现都是一个推动作用。利用身边的一切、动作、歌词创作、情境表演、讲故事、歌词朗诵等方式将孩子引入意境,教学效果得以充分展现。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善于发现和创造各种环境,并利用这些环境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二,分析孩子的情况,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角色。
中学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爱运动,爱模仿。掌握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理解和表达歌曲,积极参与角色。比如在《经营一家》的演唱活动中,我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形象动作很快理解了这首歌的内容。在演唱《好娃娃》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角色,歌声中充满了浓浓的情感色彩。“尊老爱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歌曲的角色非常生动,孩子们的兴趣特别浓厚。
在歌曲演出《别说我小》前的歌唱活动中,我开展了“看谁最有本事”的主题活动。孩子们说他们能做什么,并用生动的动作表演出来。连最胆小的边佳慧都告诉她能做什么。整个主题活动气氛非常热烈。唱歌的时候没有重点,但是表现出了孩子们的骄傲。
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身临其境,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让每个孩子受到美的熏陶。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角色中,从而产生情绪化的演唱和大胆的表演。
三、用柔音教学,用美声唱“喊”,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是孩子的声音不正确,气息使用不正确,脸红脖子粗等不自然的身体表现。刚开始因为孩子小,唱歌活动往往不太理想。后来我采用了“轻声”教学法,用富有情调的轻声歌唱来引导孩子们模仿。慢慢地,班里的唱歌活动没有了“喊”,令人欣慰的是,唱到一个感情强烈的地方,孩子们就唱得特别有感情。另外,唱歌的时候,尽量提醒孩子把单词发清楚,面部表情要自然。
第四,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歌唱。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教育目标体系的不断发展,学会唱歌已不是歌唱活动的唯一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儿童歌词的创作。比如歌唱活动《经营一家》,整首歌* * *,有三句话。虽然歌词不一样,但都通俗易懂,贴近孩子的生活。在创建活动之前,我们玩了“过家家”的游戏。孩子们选择自己的角色,边说边表演。你是“叔叔”,我是“阿姨”,你炖排骨,我蒸面。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生动。我在创建活动的时候,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段歌词,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比较,孩子们发现这首歌有两种作曲方式:一种是改变歌中的人物,一种是改变歌中所做的事情。在这次创意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感很强,气氛非常热烈。
除了填词,孩子们还应该有机会将歌曲与动作相匹配,同时唱诗和表演诗。他们不仅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用行动来补充。在创造动作时,一方面,老师可以让孩子直接观察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获得灵感。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给孩子示范一些动作,也可以让孩子观看同龄人优美的动作。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定的创造和创造的机会。在为歌曲《吹泡泡》配动作时,他们用手臂自下而上的动作来表达泡泡在向上飞,同时抬脚尽量往高处看,说:“嘿!歌词《泡沫没了》中表达的惊喜感更深一层理解。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惊喜时,会本能地向后伸出手臂,身体前倾,期待静止不动,进行移植。生动地表现了对泡沫消失的好奇、怀疑、惊讶的复杂心情。这些动作虽然很简单很幼稚,但都是自己创造的。他们很高兴唱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