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俗

中国的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南西部的德宏自治州、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在云南各地。

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支。全民信佛,但原始宗教活动也很普遍,如崇拜神、鬼、农业、狩猎、灵物等。

戴尔泼水节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相当于傣族历的五月)举行,通常持续三至四天。第一天是“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称之为“万朵商函”,意为送旧。这个时候,人们要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准备年夜饭和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叫做“生气日”,意思是“空虚日”。按照习俗,这一天既不是前一年,也不是后一年,所以是“空日”;第三天叫做“麦帕亚万马”。据说这是已故的Maipaya的灵魂带着新的日历回到地球的日子。人们习惯把这一天作为天王的到来,也就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了数百年。在泼水节的流传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了泼水节更加神奇的意义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神话:在古代,傣族地区有一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用职权,弄得庄稼歉收,人民不安,人民不幸福。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却在很多方面无法应对。后来,魔鬼娶了七个平民为妻。看到他们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女孩们决心找到摧毁魔鬼的方法。聪明的七姑娘从魔鬼的话中发现了他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只有魔鬼自己的头发才能杀死他。一天晚上,魔鬼酩酊大醉睡着了。女孩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扯下一根头发,紧紧地绑在他的脖子上。果然,魔鬼的头立刻掉了下来。但是头一着地,地上就起火了。眼看要酿成大祸,姑娘们立刻拿起头,火灭了,魔鬼也跟着消失了。为了防止大火复燃,危害人民,姐妹们决定轮流捧着魔鬼的头,每年都要换一次。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会用头冲女孩,为的是洗去她的鲜血和成人的疲惫。后来,为了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傣族人民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而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祝福

在“迈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会采花采叶到佛寺祭祀,并带来洁净的水“为佛洗澡”——为佛像迎尘。“浴佛”结束后,开始集体互泼水。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溅得人人落花流水。“泼,戴家人狂”,“泼湿,乐一生”!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人们尽情地泼洒,大声地笑着,高兴极了,浑身湿透,兴高采烈...

泼水节之恋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爱情和培养幸福的美好时光。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未婚青年男女喜欢玩“丢包”的游戏。女孩手里精心制作的花包是爱的信物。丢包那天,女生们费尽心思打扮一番,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男生相隔三四十步,开始互相扔花包。如果小伙子接不到姑娘扔过来的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花插在姑娘的头发上。如果女生接不到小伙子扔过来的包,就得把花放在小伙子胸前...于是他渐渐选择了对方,一系列浪漫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宋干府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活动之一,通常在泼水节“麦帕亚晚马”的第三天举行。那天,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聚集在澜沧江和瑞丽河畔观看龙舟比赛。江面上泊着一身绿色的龙舟,船上坐着几十个精瘦的水手。一声令下,整装待发的龙舟箭一般向前飞去。顿时,整条河鼓声、锣声、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声声对应。这里的节日气氛达到了高潮...

e泼水节舞蹈

傣族能歌善舞,泼水节少不了舞蹈。大型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参加群舞。象脚舞温暖、稳重、潇洒。跳舞的人围成一个圈,用锰锣和象鼓跳舞,一边跳舞一边欢呼“我,我”或者“水,水”!孔雀舞优美、飘逸、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趣味和美感的再创造中,体现了傣族儿童的审美旨趣。也有很多舞者放纵自己的即兴创作。有的边唱歌边跳舞,有的甚至边跳舞边喝酒。他们疯狂奔放,跳了几天几夜也不累。

f .泼水节“高盛”

《让它翱翔》是泼水节的另一个保留节目。高盛是傣族人制作的一种烟火。竹竿底部装有火药等配料,放在用竹子做成的高架子上,用电线连接,经常在夜间燃放。提升时,点燃导火索使火药燃烧,会产生强大的推力,把竹子像火箭一样推上天空。竹子冒出白烟,发出飕飕的尖啸,同时在空中放射出绚烂的烟花,宛如花朵,耀眼而奇妙。地面上,欢呼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