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疗法01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

目前,在我们的工作中,主要有沙盘游戏疗法、表现性艺术疗法和儿童游戏疗法。其中,游戏治疗主要包括结构化游戏治疗、关系游戏治疗、阿德勒游戏治疗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这本书虽然名为《游戏治疗》,但全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理论和技术的介绍。

读这本书不局限于把它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一种技术,还包括我们作为成年人,如何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理论来关注、接受和启发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

既然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游戏疗法,重点就是“以孩子为中心”。我们需要放弃我们作为成年人了解孩子一切的想法,以孩子为师跟孩子学习,这也是整本书最重要的一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游戏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发展。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可以随时随地玩游戏。孩子玩游戏是本能的、自发的、感兴趣的、漫无目的的。他们可以自己玩游戏,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强迫。

如今,为了让孩子的游戏更有价值,大人们赋予游戏一种类似于“任务”的意义,是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路,或是加速孩子的成长。许多成年人很难容忍孩子玩浪费时间的游戏,比如玩弹弓。

事实上,相对于任务,游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追求内在的完美,而不是获得外在的奖励。通过游戏,孩子可以从外部世界吸收信息,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幸的是,很多人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化游戏,为了不浪费时间,把游戏定义为孩子的任务。然而,这种行为暗示着游戏只有在符合成人世界的想法和目标时才是重要的。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通过外部奖励改变行为,而到了青春期这种外部奖励就不行了,或者说想要的奖励会很吓人?其实这个问题和引用的“游戏”背后的原理是一致的,孩子失去了追求内在动力的机会。我们为别人做了一件事,总是需要回报的,回报是有限的。这种动力并不是来自于孩子本身。

以游戏为媒介进行交流是孩子的必然选择。首先,孩子的语言发展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游戏的方式可以减轻孩子语言表达的负担。其次,对于孩子来说,用游戏来“演示”经历和感受,是他们可以参与并擅长的事情。最后,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在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儿童自我表达的象征性语言。

如果说语言是成年人的一种交流方式,那么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就相当于语言对成年人的重要性。

在游戏中,玩具就像孩子的词汇,游戏就是他们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它传达的是和成年人一样的表情。

我们已经知道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游戏疗法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个流派的诞生却意义重大。游戏作为一种咨询疗法,诞生于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著名的5岁男孩“小汉斯”患恐惧症的案例。弗洛伊德只是分析了小汉斯父亲记录的关于小汉斯游戏过程的笔记,并给小汉斯父亲建议改变对小汉斯某些行为的反应。最后,他成功地进行了远程治疗。

在此基础上,一大批新的治疗师开始强调游戏在分析儿童中的重要性。其中,梅兰妮·克莱茵和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代表性,也是我们现在理解儿童游戏理论的重要来源。具体的理论比较复杂,这里我只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让大家以后更好的理解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

梅兰妮·克莱茵利用游戏来鼓励儿童表达他们的幻想、焦虑和防御,然后对其进行解读,所以克莱因的理论侧重于对儿童在游戏中所表达的前意识和潜意识内容的解读。克莱恩认为,探索潜意识是治疗的主要任务。安娜·弗洛伊德(Anna Floyd)主要是利用游戏来更好地建立儿童对治疗师的积极情感依恋,并将游戏视为通往儿童心灵的门户。她使用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喜欢她,所以她很少直接解读游戏的内容。

本质上,弗洛伊德发展的自由联想属于认知层面。安娜·弗洛伊德修改了这个框架,引入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安娜·弗洛伊德(Anna Floyd)认为,当孩子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发展起来后,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就从游戏变成了语言交流。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描述了游戏交流的重要性,把游戏的交流功能和语言同等重要,游戏的交流功能对孩子更重要。这一部分被作者如此煞费苦心地描述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环境注重言语交流的单一性,而忽略了其他的交流方式。

即使在成人咨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的口头交流的局限性。我们重视交流而不是言语。如果文字只是文字,更有可能是障碍,那么文字的作用就不大。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没有情感交流是不可能与外界交流的,无论是游戏还是文字。只是孩子的情绪通常是通过游戏来传达的,而成年人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

大家也要注意一下。这只是一种正常状态或者说一般状态。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每个人和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既然说了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那就来看看本书介绍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每一种心理治疗都有自己的世界观,然后在这个世界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方法论。在讲方法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理论的世界观。这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常说的:对来访者来说,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人比咨询师说什么做什么更重要。

以孩子为中心的理论,其实是一种与孩子相处的哲学。不是进入游戏室前必须掌握的外部技术,只是一种交流方式。它需要治疗师充分相信孩子生来就有努力成长和成熟的能力。

治疗师需要有一个信念,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韧性,朝着建立更完整人格的方向发展。这种信念是使用这种疗法的基础。如果孩子想获得能促进其成长的能量,他们自己就是最好的能量来源。他们本身就有很强的能力,用合适的方式引导自己成长。

治疗师与孩子相处的目标是充分释放孩子心中可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自我疗愈的能量。

其实信仰的力量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难相信。有时候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服从能力会让大人觉得自己很强大,很有影响力,这让我们感觉很好。有时候因为大人和孩子的实力不对等,我们总会有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可以成功的控制和改变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相信孩子本身。我们只是想相信,我们可以把它们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这让我想起了偷钟的故事。孩子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你捂不捂耳朵,一碰铃就响。你心里有这个铃铛,还是只是有自己的期待?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儿童铃的看法。虽然有人说太空是科学家探索的终极目标,但这本书的作者认为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可能是人类的童年。因为我们对复杂的童年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对童年的态度应该像对待一切未知部分的态度一样,是尊重和恭敬的,这样孩子才能告诉我们他们在经历什么。

以下是本书中关于儿童理解的一些要点:

关于儿童权利和儿童是否是独立个体的一部分,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孩子完全是大人的附属品,有人认为孩子就是自己,有人会两边摇摆。这本书的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孩子就是他们自己。

我们是从孩子发展起来的,那么我们拥有权力的那一刻是法律赋予我们权力的那一刻吗?孩子从依恋到独立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如果孩子是环境的产物,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有不同的产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