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特姐妹的生活是怎样的?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两位英国著名的姐妹作家,分别出生于1816和1818英格兰北部山区一个贫穷的农村牧师家庭。

勃朗特姐妹的生活非常孤独、压抑、短暂和不幸。在我最小的妹妹安妮只有20个月大的时候,我母亲就去世了。母亲的姐姐布兰韦尔住在他们家,帮忙做家务,照看孩子。他们和他们的弟弟妹妹在青少年时期非常贫困。由于缺钱,8岁的夏洛特被迫与艾米丽和她的两个姐姐一起在孤儿院式的学校度过了童年。这是一所饥饿、疾病和体罚交织在一起的学校。不久,夏洛特的两个姐姐相继病逝。她们的姐姐也被接回家,和弟弟们一起跟着父亲学习。

母亲早逝,父亲双目失明,两个姐姐早逝。这些打击使他们变得非常早熟。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他们开始写诗,画画,写小说。根据盖斯凯尔夫人的《夏洛蒂·勃朗特传》,夏洛蒂13岁,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写了近200万字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夏洛蒂2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诗寄给了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骚塞对她很冷淡,说文学创作不是女人的职业。后来夏洛蒂出版《简爱》时,因为害怕被歧视,不敢用真名,所以只用了“克拉拉·贝尔”这个笔名。

为了谋生,夏洛特三姐妹都离开了家,给富人当家教。这种屈辱的生活让他们对有钱人家的妻子和小姐们又恨又看不起。导师的惨淡境遇和姐妹分离的悲伤,让她们有了强烈的改善生活的愿望。他们打算在家乡办一所寄宿学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由快乐的生活。为此,夏洛特特意带着妹妹艾米莉来到生活成本较低的布鲁塞尔,在19岁时成为了一名寄宿学校的老师。在布鲁塞尔,夏洛特爱上了女校长的丈夫海格先生。这场无望的相思病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痛苦的人生经历和残酷的社会经历为夏洛特姐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她们孤独、敏感、自尊、独立、坚韧的性格。

勃朗特姐妹虽然经历了有血有肉的悲欢离合的辛酸和黑暗社会的冷遇,但她们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活动。1846年,三姐妹用凯勒(夏洛特)、爱丽丝(艾米丽)和阿克顿·贝尔(安妮)的化名出版了一本小诗集,其中艾米丽的诗最多。这时,夏洛特的1小说《老师》被出版社拒绝,无法出版。但她没有灰心,继续从事新的创作。从65438年到0847年,夏洛特的小说《简爱》、艾米莉的小说《呼啸山庄》、安妮的小说《艾格尼丝·格雷》相继问世。三姐妹同时出现在文坛,她们的作品全部流传后世,这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奇迹。然而,由于生活的贫困,第二年,艾米丽和她的哥哥死了;不久,最小的妹妹安妮也去世了。六个兄弟姐妹最后都和夏洛特自己在一起了。1855年,夏洛特·尼科尔斯结婚,几个月后去世。他们的苦难和不幸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悲惨和最令人同情的一页。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自19世纪以来公认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英格兰的一个乡村小镇。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在幼年失去父母的孤女。她被她当县官的叔叔收养了。叔叔去世后,她受到姑姑家的欺凌和虐待,最后被赶到一所慈善学校,在那里继续受辱。她在那里住了10年,然后去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的家里做家教。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的小小接触中窥探到了他愤世嫉俗的内心痛苦,罗切斯特也从她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了她超凡的精神境界和独立自尊的优秀品质。简爱也爱上了她的主人,但当他们举行婚礼时,罗切斯特妻子的秘密被揭露了。原来,那个被锁在城堡密室里的疯女人是他的妻子。简爱虽然疯狂地爱着罗切斯特,却拒绝做他的情妇,忍痛逃离庄园四处流浪。后来,毫无怨言的简爱被里弗斯牧师和贫困的哥哥姐姐收留,并给她找了一个乡村小学校长的职位。在此期间,简喜欢她在海外去世的叔叔留下的大笔遗产,并得知里弗斯牧师是她的堂兄。里弗斯去印度传教,并向简爱求婚,要她和他一起去。但是简爱在罗切斯特总是孤身一人。她拒绝了里弗斯,回到了罗切斯特的家。此时,罗切斯特庄园的大厅和亭台楼阁已经被那个坠楼身亡的疯女人点着了。罗切斯特在营救他疯狂的妻子时也受了重伤,双目失明。但简爱并不看重这些,最后平等地嫁给了他。

作者通过简爱悲惨的人生经历和她为爱与幸福的奋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她不是淑女,而是孤独的小女人。她聪明,热情,理智,对自尊敏感。姨妈家的虐待,慈善学校的侮辱,依赖别人的痛苦,让她更加坚强。作者以简爱的形象,倾注了自己不幸经历的辛酸和对世界崇高品质的深情。作品着重揭示了简爱的精神力量和内在美,歌颂了她为尊严、生存和地位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以及对爱情和幸福的顽强追求,控诉了资产阶级社会对下层阶级的虚伪、无情和压迫,同时通过这一形象无情地抨击了资产阶级的婚恋观,有力地表达了女性的爱情理想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简爱》出版后,以其新颖的主题、真挚的感情和吸引人的情节引起了当时评论界的注意,并很快在许多国家广为流传。从65438年到0934年,这部小说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也在中国演出。1944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将其拍成故事片,1970年,英国鹰狮电影公司将其再次搬上银幕。电影《简爱》已经在中国上映了。

夏洛特1849出版的另一部小说《谢丽尔》是在生病的情况下写的。作品描写了一个棉纺厂工人破坏机器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作者以性格刚烈、出身富贵的雪莱和出身卑微、性情温和的卡罗琳为描写中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地主、贵族、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状况,谴责了工厂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1853年,夏洛特出版了她的第三部小说《维耶特》。和《简爱》一样,包含了很多自传的成分。它是根据作者在布鲁塞尔学习法语的生活改编的。当时夏洛特与已婚男人海格先生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被女作家融进了女主人公,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故事线索。

小说的主人公露西·斯诺是一个贫穷而独立的英国女孩。学完法语回国后,她成了一所寄宿学校的女教师。她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操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赢得了普遍的尊重。作品还描写了她在生活和爱情中冲破一切困难并取得胜利的经历,歌颂了她为人民奉献全部力量的精神和其他优秀品质。小说中的法国教授保罗·伊曼纽尔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与露西·斯诺的交往中,他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改变了他古怪武断的性格,表现出他长期被压抑的善良本性。据说保罗·艾曼纽的形象是仿照当年教夏洛特法语的海格先生塑造的。

1855夏洛特去世后,她的早期作品《老师》也出版了。这本书也是作者以自传的形式写的,讲述了一个女教师弗朗西丝独自闯入社会独立谋生的故事。此外,夏洛特少年时代的作品还有《秘密》(1833)和《莉莉·哈特》。据说这两部小说是她和她姨妈布兰韦尔写的。

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非常接近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她的主要题材主要是关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和反抗,以及主人公在社会上的孤独生活。她塑造的人物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经常以动人的风景衬托人物的情感世界。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激情,能俘获读者的心。因此,她与狄更斯、萨克雷等著名作家一起,被马克思誉为“光辉学派”小说家。

艾米莉·勃朗特早年曾写过《女四》和《老戒酒者》等长诗。她一生只写了1部小说《呼啸山庄》(1847)。这部作品以其奇特的想象力闻名于英国文坛,这使得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偏远角落的一座风雨交加的别墅里。别墅的主人老恩肖从城里带回了无家可归的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收养他做养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老恩肖死后,他的儿子辛德雷把希斯克利夫当成奴隶,经常侮辱他,但老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却爱上了希斯克利夫。辛德雷认为他的妹妹凯瑟琳,嫁给这个可怜的人,会让他的家庭蒙羞,所以她做了各种破坏和阻挠。由于家庭背景的悬殊和金钱的诱惑,凯瑟琳最终准备嫁给年轻的埃德加·林顿。

被抛弃的希斯克利夫生气地离开了。几年后,他发了财,回到别墅,开始不择手段地报复那些夺走他幸福的人。此时的凯瑟琳早已嫁给了林顿,婚后不久便难产而死。希斯克利夫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他虐待妻子和儿子,甚至伤害凯瑟琳的女儿小凯西。他强迫他垂死的儿子与小凯瑟结婚,这样在他儿子死后,他就可以独占他儿媳从他父亲林顿那里继承的财产。辛德雷把呼啸山庄的全部土地抵押给希斯克利夫,因为他财务管理不善。这样,肖恩和林顿两个富裕家庭的所有财产都属于希斯克利夫。在他的复仇完全得到满足后,他仍然无法抚平内心的创伤。他不想继续活下去,慢性自杀,死后葬在凯瑟琳墓旁。

《呼啸山庄》乍一看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但实际上它包含了更深刻的思想内容。作品通过地位的悬殊和主人公的遭遇引发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尖锐的阶级斗争,抨击了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势利、虚伪和各种不平等现象。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有着鲜明的阵营,一个是辛德雷和林顿这样的统治者,一个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这样的反抗者。作者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悲剧爱情故事,大胆挑战传统势力。这些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作品也宣扬了超阶级、超社会的个人复仇。希斯克里夫的复仇只是为了个人的爱情,最后他变成了一个剥削者。

《呼啸山庄》曾被誉为一首源于女作家内心的抒情诗。在结构上,它用一个见证了呼啸山庄变迁的老管家给陌生人讲故事,逐渐揭示了主人公的身世、经历及其关系的神秘,从而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生活狭隘,脱离现实,具有夸张、追求怪诞、廉价戏剧效果的缺陷。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其优秀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纪念她们,美国在1946以夏洛特三姐妹的生平事迹为题材拍了一部电影,多次搬上银幕。几年前,法国还拍了一部故事片《勃朗特姐妹》,纪念这两位著名的姐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