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儿园小朋友上什么手工艺课。
关键词:手工教学;撕贴;剪纸;染纸;砖匠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在其专著《儿童心理学》中指出:“从4岁开始,儿童的精细运动技能就开始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手部。同时,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年龄开始,挖掘他们巨大的学习潜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让他们掌握多种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撕贴教学可以发展小班幼儿小手的灵活性。
撕贴是发展儿童手部肌肉柔韧性的有效形式。这种方法对于刚入园,没有接受过美术培训的孩子来说,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首选。如:撕苹果树。老师画一幅苹果树,准备红纸撕成细条,让孩子练习把细条撕成小块,然后贴在苹果树上。从撕到贴,需要孩子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孩子对撕贴很感兴趣,撕得快,贴得干净。虽然所有的苹果树上都挂满了苹果,但是效果不一样。有的图比较乱,有的一目了然,清新爽口,每个小苹果都贴对了地方。孩子有了粘贴的经验后,可以加入一些难度稍大的粘贴教学,比如粘贴秋树、热带鱼等。老师示范后,让孩子自己完成撕贴的全过程,孩子都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不仅他们的手更加灵活,而且撕、贴的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第二,剪纸教学是培养小班幼儿创造力的好手段。
剪纸教学往往被认为是中大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小班幼儿根本不会用剪刀。但实践证明,小班幼儿不仅能学会正确使用剪刀,而且能在教学中通过剪刀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剪纸课教孩子用剪刀时,可以先剪直线,即老师在纸上折出痕迹或画出直线,让孩子沿着折出的痕迹或画出的直线练习,如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孩子会用剪刀后,就可以根据画出的轮廓剪纸了。比如,老师在彩纸上画出星星的轮廓,让孩子先沿线剪开,然后贴在剪开的月亮旁边,形成一幅“星星和月亮”的图画。
为了巩固孩子对剪刀的使用,也可以让孩子回家后在旧书里找喜欢的图案,剪下来粘在一起,形成“绘本”。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为了增加节日气氛,老师可以教孩子们学习如何切割窗花。在课堂上,他们要重点讲解折叠的方法,因为折叠是裁剪的基础,然后教孩子怎么裁剪,从哪里裁剪。结果出乎老师的意料。参与剪纸的孩子中,只有两个孩子不会剪,其他孩子都剪出了有规律的图案。经过几次练习,大部分孩子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一些能力强的孩子也像大人一样裁剪出了整齐精细的图案。
这证明小班的孩子完全有能力使用剪刀。在剪纸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手和脑并用,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第三,染纸教学可以发展小班儿童对颜色的感知。
染纸是一项复杂的手工活动。通过染纸,让孩子体验色彩的奇妙变化,发展对色彩的感知和兴趣,激发学习色彩的热情。
在染纸活动开始时,可以让孩子玩“染纸玩彩”的游戏,为孩子准备白纸、红黄蓝颜料、毛笔等材料。老师先演示了用毛笔在白纸的一面随意蘸上三种颜色,然后将纸对折展平。打开后,一只美丽的蝴蝶神奇地出现了。孩子们被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迅速投入到自己的动手操作中。老师启发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在纸上画不同的颜色。
在上色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孩子掌握,就是上色的时候动作一定要快,否则颜色干了再折平也无济于事。经过练习,孩子们染了许多画,有些是机器人的肖像,有些是一件毛衣、一把扇子、一根古老的树干的肖像...孩子们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说那样,连老师也要琢磨一会儿孩子们的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纸染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泥工教学可以培养小班幼儿对手工艺的兴趣,提高智力。
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认为3、4岁的孩子年纪小,动手能力差,只会做一些简单的泥瓦匠,比如搓一根棍子,压一个圆饼干。其实这并不能挖掘他们真正的智力潜能,孩子上简单的泥瓦匠课也对泥瓦匠不感兴趣。
小班孩子手指肌肉没有发育好,动作不灵活,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把泥捏成要求的形象。所以我们幼儿园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摸索,发现泡泡泥不仅柔软易捏,而且容易保存。最后确定了泡泡泥作为我们幼儿园手工课活动的使用材料。
泥瓦匠课上要给刚入园的小朋友一坨泥,他们会很开心的一遍一遍的揉。让孩子随意玩泥块的题材,符合儿童泥瓦匠无序揉捏阶段(无序阶段)的发展规律,与绘画中的涂鸦期重合。这样,他们就成了手工世界的生活主人,不仅知道材料的属性,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通过玩泥巴促进大脑的发育,迅速提高智力。
教师可以设计更多以游戏为主的主题课,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基本技能。比如在“把娃娃请到我家来”这个话题上,不如让孩子做一份点心,以游戏的形式来娱乐娃娃,比只做一个蛋糕更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比如教孩子做梨的时候,让孩子有节奏地读儿歌来模仿动作:
一、二、三、四个团,
二,二,三,四,搓,搓。
三,二,三,四,按,按,
四,二,三,四,抛光。
伴随着儿歌的节奏,孩子们很快做出了梨子。课后也读儿歌,时不时做各种动作。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了泥瓦匠的基本技能。
老师也可以根据节日的特点,选择有趣的泥瓦匠教学内容,从制作节日美食开始,让孩子在玩耍中掌握团、压、捏、软、串等多种泥瓦匠技能。比如国庆节后,重阳节前夕,可以选择瓦工“糖葫芦”作为儿童手工课的内容。红色的泡泡泥被孩子们团成了圆形,“山楂”被小心翼翼地用小棍子串起来,真的很像“糖葫芦”。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可以选择泥瓦匠制作月饼的内容,让孩子把各种泡泡泥压平,然后用瓶盖、雪花玩具等材料在上面压上图案,这样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做出不同图案的月饼。通过以上活动,培养了孩子动手制作的兴趣,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五、总结总之,小班化开展各种手工教学活动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能否让孩子的小手变得更灵巧、更有想象力、更丰富多彩、更有趣,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手工活动,让孩子在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勇于实践,大胆尝试,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