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说明“兴趣”不仅是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儿童在活动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探究动机呢?儿童的科学教育是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儿童积极探索,体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使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的过程。所以,老师给孩子选择的科学内容,必须是孩子感兴趣的,符合孩子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奋点”,善于把孩子自发的观察融入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活动中。比如,在孩子通过操作获得摩擦电的初步概念后,我提供新的活动材料给孩子进行实验,极大地激起了孩子的兴趣,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孩子们不仅了解摩擦起电的道理,还将这一科学原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种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活动最容易被孩子接受,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儿童科学活动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一、兴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学前儿童兴趣活动的特点是,兴趣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发生和发展,但兴趣大多局限于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兴趣缺乏动力,容易转移。但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让他感兴趣。所以,要让孩子对所有的学习者都感兴趣,自由学习,就要调动孩子的意志活动,让他们用意志活动来强迫自己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1)兴趣可以推动人们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孩子对某事的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为什么兴趣对幼儿如此重要?我们知道,与成人相比,儿童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意志力。大人在意志力的帮助下可以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而孩子却很难做到。他们愿意做什么或不愿意做什么,几乎都是由他们的个人兴趣决定的。所以,要想顺利发展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掌握知识和技能,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兴趣可以推动人们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孩子兴趣的方向性受其先天素质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语言课,有的孩子对算术感兴趣。兴趣的培养和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幼儿园老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可以用新奇的文具吸引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可见,兴趣在促进人们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科学教育作为培养科学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现他们的科学潜能,对他们将来学习科学,掌握科学技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科学持久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处于一种更好的学习状态,使他们乐于学习科学,善于学习,懂得学习,忘记自己。兴趣是一种情感认知倾向,是基于对事物认识和探索的需要,是促进人们认识事物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动力,是儿童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学习浅薄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初步活动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力。一个活动老师再怎么准备,如果不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这样的活动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二、激发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尽量在本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主题,自主发现和创新,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呢?认为培养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途径有:(1)以内容激发兴趣。在内容选择上,要根据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儿童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和加强科技素质为重点,从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特点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易于儿童理解和熟悉的内容。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内容,是激发儿童对科学活动兴趣的方法之一。1.内容符合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幼儿园工作条例》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肤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幼儿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情感和探索科学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看结果,更要关注孩子科学探索的过程。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孩子浅薄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探索科学的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怕挑战的科学品质。2.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思维生动、好奇、活跃。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A、贴近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b比如探究颜色变化的内容,幼儿没有必要去记忆什么颜色,什么颜色混合成什么颜色...只要能刺激他们去发现、探索、尝试这种科学现象,对颜色变化的现象产生兴趣。这是因为孩子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现象和经验的层面,太深的知识不适合他们。3.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科学教育的内容组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①明确现阶段要认识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培养什么能力。②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3)比如观察“自然角”的教育活动,小班的孩子主要是观察和协助老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喂食等。).在老师的帮助下,中班的孩子可以以值日生的形式轮流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也可以集体打扫自然角,培养孩子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大班的孩子可以独立管理自然角,自己分工,建立值班学生交接班制度;第一天的值日生可以告知第二天的值日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体打扫自然角的时候要准备好自己的工具,最后会整理好自己的工具。老师只是在检查孩子的劳动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4、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要适当安排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容,让孩子初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知道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2)用方法激发兴趣1,用实验操作激发兴趣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规律。孩子天生好动,精力充沛,让孩子参与实际操作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通过触摸和摆弄自己,孩子产生了兴趣,这种在活动中产生的直觉兴趣会进一步发展为认知兴趣。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有很大的作用。如:进行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吸水情况。给每个孩子一根豆芽和一根芹菜,放在事先贴好标签的装有红墨水的饮料瓶里,引导孩子观察豆芽和芹菜的根部吸水后逐渐变红的现象,以及芹菜的茎将红墨水输送到叶子的过程,从而了解植物的根和茎的功能。老师是活动中的伙伴,问问题,回答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也是活动的引路人,起到适时启发、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活动的支持者,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2.玩游戏刺激乐趣是一种符合儿童内在需求的活动,是儿童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如果将理性的科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4月下旬,正是玉兰盛开的季节,满园飘香。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花园观看,玩一个“找什么香”的游戏,看看香味是从哪里来的。有的捡起落叶闻了闻,有的抬头看了看树下枝头上的嫩芽,大家很快就发现那是玉兰树花的香味。为了方便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用竹竿钩住一些叶子和花,给他们一片叶子和一朵花,让他们仔细观察树的叶子和花的颜色、形状和气味。最后,他们组织了一个寻找“玉兰树”的游戏,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让他们找到玉兰树,巩固他们早上对树的认识。3.用情境法的问题刺激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考的源头是怀疑。孩子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提问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孩子探索,产生通过联想寻求答案的欲望。教师只有在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中提出优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究,让幼儿感受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让幼儿自己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和愿望。教师首先要提出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问题,分层次提问;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思维;再次,提问要开放,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最后,提问要简单系统,让孩子系统地掌握知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3)以环境和条件激发兴趣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教育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环境和方式。”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的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造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在科学区,我们为孩子们安排了“旋转纸棒”等各种科学实验,提供电池、纸棒、圆珠笔让孩子们自己操作探索,发现塑料圆珠笔在头发上摩擦后会产生静电,会吸引纸棒向笔牵引的方向旋转,引起孩子们对静电的兴趣。在工作区,我们为孩子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制作。比如“蛋壳不倒翁”,提供蛋壳、牙膏、蜡笔、剪刀,让孩子尝试制作、绘画、玩耍,体验其中的乐趣,了解牙膏挤到蛋壳底部后蛋壳重心下移的科学原理,呈现出上轻下重的状态,所以不会掉下来。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独立地探索。教师不直接干预,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儿童的个体活动,发现和肯定儿童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和分析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在儿童寻求帮助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配合,让儿童感到学习和做科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4)以情激趣的做法。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是情感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执着探索。1.欣赏师生的情感不仅是师生交流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教学兴趣的关键。教师要树立充满宽容、热情、科学的引导态度,营造感情和谐、氛围适宜的学习环境,这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爱孩子为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到科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孩子的情感就会与教师建立积极的情感,也就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孩子的助手、材料的提供者和朋友。这样,孩子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成功、感受和需求告诉老师和同伴,相互交流,享受科学活动中的乐趣,建立真正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2.用老师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兴趣,具有模仿性好,容易暗示的特点。老师喜欢的往往就是孩子喜欢的,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教师要用对科学活动的热爱感染孩子,用好奇的表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引导孩子参与科学活动。要特别注意了解孩子的心理,尽量让自己的心理和孩子保持一致。孩子缺乏情感上的理解,在大人看来往往不足为奇,孩子会觉得极其新奇。所以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多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孩子从老师的表情和动作中学会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可以感染孩子,让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去。(5)多渠道激发兴趣的做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活动前都做了详细的活动准备,包括相关信息的收集,以求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却让孩子失去了主动探索活动的欲望。《纲要》提出:“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鼓励孩子们在活动前学会从不同的渠道接收信息,以扩大信息的来源。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儿童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儿童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和使用者。我们应该鼓励和尊重幼儿,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孩子是天生的探险家。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愿望,积极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周围的一些自然现象,并经常主动去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但是,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儿童往往表现出这种强烈的动机和愿望,积极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时候不仅没有被我们老师接受、重视和鼓励,反而被误解指责为错误的行为。因为有些老师往往把知识的获取放在首位,忽视了对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有些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孩子一些表面的科学知识,往往采用讲、演示、看的方法,孩子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材料也很少,时间和空间都无法保证。做出来的往往是实际操作,老师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科学教育有明显的弊端:(1)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2)科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追求准确的、科学的、儿童会说话的概念。(3)科学教育的教育组织策略以听和看为主,大部分操作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基本看不到孩子探究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究获得的有益经验。甚至在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往往以“法官”的身份来评判幼儿探究的对错,让幼儿觉得正确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师会情不自禁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幼儿,以至于大多数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发现。这样下去,孩子会缺乏创造力,缺乏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从而逐渐失去探索的主动性。建议:(1)注意培养孩子的科学情感和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师不仅要看结果,更要关注孩子科学探索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丰富孩子浅薄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探索科学的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并且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2)注意孩子的表达和交流。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他们思维发展的水平。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感受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幼儿的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实践的经验在幼儿的意识中转化为语言,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提高。当孩子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思考和尝试,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刻的体验后,就会产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孩子会通过思考和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不仅增加了对事物的理解,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孩子和同龄人有语言交流,会分享,会受到启发。在他人的肯定、质疑、讨论、争议中,孩子的思维不断得到梳理、清晰的分析,逐渐向正确的认知靠近。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时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孩子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和个体活动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或个体活动的形式,让孩子既有个体的独立活动,又有群体的交流合作,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可以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科学活动中快乐成长。总之,科学活动和学习,兴趣第一。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程度,没有兴趣很难想象如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作为幼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让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事半功倍。可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探究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