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短跑对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力量是一种在运动时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在自然或社会环境中,人和动物都有一定的实力。所以,力量是运动的源泉。无论人体或动物如何运动,走、跑、跳、扔都必须依靠相对力量来完成。由于短跑是典型的以体能为导向的竞技项目,所以有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对发展速度和耐力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田麦久教授的力量素质分类,力量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类型。
所以在训练短跑项目时,一定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训练,让运动员承受相应的负荷,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100米跑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力量作为支撑,所以力量是短跑运动员掌握动作和完成技术的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是决定其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以认为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爆发力的发展和维持水平是决定其成绩的决定性因素[3]。所以在训练其他绝对力量的时候,也要同时发展其他力量,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
2.一般体能训练质量-速度
速度是人们快速移动距离的能力。根据田麦久教授对速度素质的分类,速度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类,其中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的快速反应能力;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快速完成一个动作的能力;移动速度是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短跑是竞技能力强、速度快的项目,速度素质是短跑的灵魂。因此,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要对运动员进行专门的速度素质训练,如开始加速运动速度和移动速度的反应速度,使运动员具备多种速度能力,提高速度素质水平,在力量的基础上提高快速运动的能力。
3.一般体能训练质量-耐力
耐力是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保持持续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田麦久教授将耐力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一般耐力是专项耐力的基础,也是开展专项耐力的前提。要求扩大各器官的承受能力,提高机体的负荷,将一般耐力转化为专项耐力。
专项耐力是人体的持续运动能力,可以克服高速运动过程中的外部疲劳。由于专项项目的特点不同,训练专项耐力也不同。短跑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专项无氧耐力素质(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耐力)。生理学研究表明,有氧代谢是无氧代谢的基础,无氧代谢功能的改变不仅取决于有氧代谢,还取决于机体在缺氧条件下工作和恢复能力的不断提高。
所以短跑是无氧运动,但专项耐力训练部分有氧训练也是必须的,两者关系是良性的。在耐力训练中,教练员要系统安排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负荷,控制耐力训练时间,同时注意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4.一般体能训练质量-灵活性
柔韧性是一种拉伸人体各部位韧带的运动能力。袁教授在《柔韧性练习》中提到,柔韧性练习可分为静态拉伸法、动态拉伸法和PNF拉伸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拉伸法)。在这三种方法中,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身体各个部位都是柔韧的,关节活动的范围取决于韧带的拉伸能力,所以必须进行柔韧性练习。训练时要先热身,然后在教练和同伴的帮助下做一系列静态的主动柔韧性练习或被动柔韧性练习,拉伸身体各个关节。
尤其是短跑,是一项高速度、高强度、肌肉密集的运动,在跑步过程中会用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如果不做灵活的拉伸,会对训练造成一定的伤害。一是训练中做专项练习达不到要求的水平;第二,在跑步的专项练习中,肌肉容易拉伤。
为了防止训练中的伤害,我们应该提前做灵活的拉伸练习。美国运动生理学教授李·李尔(Lee Lear)认为“在发展力量的同时,必须结合柔韧素质的综合练习”。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将力量素质练习与柔韧素质练习结合起来,以提高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更高的水平。
5.一般体能训练素质-协调敏感性
协调敏感性是运动员在与身体神经系统协调的情况下,对动作做出快速而迅速的反应,提高后天训练的天生能力。激活与身体神经系统相关的神经元并促进大脑皮层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协调性和灵敏性是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在短跑训练中,有的运动员由于协调性差,需要用后天努力和协调的技巧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教练员的要求,全面掌握动作技能;而敏捷性与速度素质的训练密切相关。人体的灵敏协调能力与神经反应过程、神经肌肉协调等密切相关。良好的协调素质能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降低训练创伤率。
因此,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对于每一个短跑运动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训练中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