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二:想创新从哪里入手?
1.棉花糖挑战: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团队建设的游戏。这款团队建设游戏名为“棉花糖挑战”,由一位工业设计师彼得·斯基尔曼(Peter skillman)和他的朋友开发。这个游戏的参与者被分成几组,每组分配一个牛皮纸袋。纸袋里有二十根意大利面,生的,当然不是熟的,还有一根绳子,一条胶带和一个棉花糖。这个游戏的目标是建造一座塔,塔要尽可能的高,并且可以在塔顶放上棉花糖。每队18分钟。到最后,他们用手都拿不住自己建的塔了。
这个游戏讲的是团队建设,讲的是团队之间如何协调配合,不同于“脑筋急转弯”的测试。你可以用各种方法建造这座塔,比如折断意大利面条,用绳子系住,用胶带粘上。斯基尔曼发现,表现最好的团队是五六岁的孩子。平均来说,幼儿园的孩子们建造的塔有27英寸高。CEO们只能建造高度为265,438+0英寸的塔。律师建造了65,438+05英寸高的塔。最差的是商学院的学生。他们建造的塔的平均高度为65,438+00英寸,只有幼儿园小朋友建造的塔的三分之一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并不是因为商学院的学生没有幼儿园的孩子聪明。斯奇尔曼发现,最大的不同是,孩子们一上来就开始工作,而商学院的学生则先讨论半天。18分钟,幼儿园小朋友平均5分钟就会尝试把棉花糖放在塔上,之后会一次又一次尝试。商学院的学生通常只在塔上放一次棉花糖,而且大多是在最后一刻。当他们试图把棉花糖放在塔上时,他们会发现,破碎的棉花糖实际上比他们想象的要重。
这个测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创新是在行动中思考,而不是思考后行动。
2.激情比回报更能促进创新。
第一次实验后,我们来看看猴子是如何创新的。这个实验是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哈里·哈洛教授完成的。哈洛是刘易斯·特曼昨天研究的天才儿童之一。在特曼教授的推荐下,他去斯坦福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去威斯康星大学任教。
哈洛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实验室之一。他养了一群猴子,然后在它们的笼子里留下一些谜题。比如他会留下一些纠结的铰链,然后看猴子们能不能解开。如果猴子学会解开铰链,哈罗德会给它们另一个更难的问题。一周后,猴子们都学会了解开铰链,他们乐在其中。一只猴子曾在五分钟内解开铰链157次。
哈洛改变了游戏规则。他想看看他是否能进一步激励猴子去解决这个难题。这次的规则是,如果猴子解决了难题,他将获得食物奖励。结果出乎意料:有了食物的奖励,猴子解谜的热情下降了。
人和猴子一样。当我们从事创造性工作时,我们最大的动机是兴趣,而不是回报。如果你让幼儿园的孩子即兴创作,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擅长绘画。如果把画画和奖励挂钩,画画就会变得很无聊。流行乐坛有一种说法叫“第二张专辑综合症”。有些乐队的第一张轰动一时的专辑,大部分都是在乐队成员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制作的,没有钱,也没有支持。当第一张专辑大获成功时,他们往往会花更多的钱在更好的录音棚录制第二张专辑。可惜第二张专辑往往没有第一张好。
好消息是创新不需要鼓励。坏消息是,即使你用钱和其他手段鼓励,也买不到好的创新。
独自工作
说完了创新的动力,再来说说创新的工作方式。
你一定听说过头脑风暴。这个想法是广告经理亚历克斯·奥斯本在1939发明的。这种做法曾经风靡一时,至今许多组织都习惯于召开“头脑风暴”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贡献自己的好点子。然而事实证明,“头脑风暴”并不能有效提高创新。如果头脑风暴会议的人多了,效果会更差。最好的方法不是头脑风暴,而是关起门来思考。也就是说,创新不是广场舞,而是独行侠。
苹果创始人之一、苹果第一台电脑的发明者斯蒂芬·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很早就知道这一点。他说:“如果你独自工作,你将最有可能设计出革命性的产品和功能,而不是在一个委员会或团队中。”
当然,我们不能全信沃兹尼亚克的话。如果不是他在苹果的团队里,恐怕他也无法创造苹果的神话。但是,他传授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经验,也就是说,创新就是要执着地做一件事,而且要有兴趣。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深度工作”。在这个人可能每时每刻都在走神的时代,坚持做好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
比“独行侠”更好的,是组队。创新可以是个人的事,也可以是小团队的事,但从来不是大机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