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帝,一场权力的游戏。
当时人们缺乏先进的狩猎工具,狩猎方法也比较落后。他们只能欺负一些食草动物,遇到凶猛的食肉动物,自己也可能成为“猎物”。
铁器时代来了,情况大逆转。有了弓箭、矛、马、猎狗和套、夹、笼、网等狩猎手段,野生动物不得不逃命。
当农牧业不断发展,能够满足需要的时候,狩猎就逐渐退居从属地位。毕竟相比狩猎野生动物,春耕秋收和牧马牧羊的风险要小得多,而且结果还是稳定的。这个时候打猎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了,飞鹰把旅行的权利当成了娱乐。
狩猎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水浒传》中,解珍和颉颃两兄弟,出生在一个猎户家庭,武功很高。两人都用泥铁点钢叉,擅长翻山越岭,抓兔争鹿,敢于上山捕虎。他们以打猎为生,所以是邓州第一猎户。
这两个人是受邓州市政府的命令去城外的山里打老虎的。他们不是靠拳拳武功,而是埋了一窝弓箭,在那里待了三天两夜才抓到老虎,远不如宋武景阳冈上打虎帅。
古代很多皇帝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喜欢打猎,尤其是一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立竿见影得天下,骁勇善战,最喜欢的就是打猎。
契丹建立的大辽,前后执政的九帝,都喜欢打猎。亡国之君辽第九帝天祚帝,甚至比他的父母还要好,终日以打猎为业,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辽史《天佐帝传》中,记载最多的天佐帝是“猎”,在金山打猎,在嘉善打猎,在这个州打猎,在那个州打猎,常年打猎。
会有一个叫海东青的大猎器,很受追捧。海东青满族叫“熊库鲁”,身高一米,翅膀展开约两米。它能捕捉天鹅、野鸭、兔子、狍子等动物,意为世界上最高最快的鸟,被誉为“万英之神”。
而且海东青不好抓,十万只出一只鹰,主要是当时东北的女真部落。天佐皇帝爱打猎,爱海东青,皇室贵族争相效仿。辽国还专门开辟了一条鹰路,并派遣特使收集海东青。
这些收藏鹰的辽国使臣佩戴着特别的银质勋章,他们还有一个特别优雅的称号,叫做“银天使”。但他欺负别人,抢别人,买别人,卖别人,还要求女真人提供漂亮姑娘和他睡觉,激起了民愤。
后来,阿骨打洪雁建立了晋国,并发誓要攻击辽。屡战屡胜,天铎皇帝不改狩猎之心。他凭着打猎锻炼的体能一路逃亡,最后被金兵追到一个叫嘉善的角落。他每天仍然以鹰为食追逐动物,兴趣不减,最终毁了国家。
天佐皇帝如此喜爱打猎,多半是出于个人喜好。治理国家太麻烦了。大草原不知道怎么耕庄稼,快马加鞭,追逐野兽。太刺激了,有权任性,毁了国家。
不同于天佐皇帝纯粹的游猎,有些皇帝在狩猎中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在建国前就曾经带着几万骑手打猎,建国之初还保持着这个习惯。
公元431年,魏帝吴泰在漠南打猎,率领数万骑兵,驱鹿百万头。规模惊人。
当时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皇家狩猎可以获得丰厚的收获。太祖有一次去山北,得了几千头鹿。他命令尚书开始500倍的牛,甚至一次狩猎得到10万头动物。经济意义不容忽视。
此外,魏主还会把狩猎所得分给大臣们,根据他们的功绩进行奖励,显示皇帝的威严,同时还可以训练军队,增强战斗力。
说到这,最知名的皇家狩猎可能就是满清了,建于晋代末年。那是最早的游牧生活。前期的几个皇帝也很爱打猎,尤其是康熙皇帝,专门辟了一个宏伟的皇家狩猎园——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原本是蒙古部落的游牧之地。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出巡长城,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蒙古部落将这片草原献给皇室,作为保卫武功的地方。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进行“木兰求仙”。
满语中“木兰”意为“小鹿”,“围场”意为四处狩猎,“秋”意为秋天狩猎。
最早的时候,这片区域被划分为72个小围场,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歌《七十二古木兰,康熙之战红山(蒙古语为乌兰布统,现已成为景区)”。
皇帝的狩猎不同于猎户座通常的小打小闹。皇帝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杀死一只熊、老虎或狮子,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打猎和如何射击是一门很高的艺术,需要精心的计划和控制。
清朝的狩猎,通俗点说叫协同作战。一是主管包围圈的大臣带领骑兵预选区域,形成包围圈,逐步压缩。
然后隐蔽的清兵戴着鹿角面具吹着长长的口哨,模仿公鹿求偶的声音。母鹿听到了求偶的声音,公鹿听到了求偶的声音,其他的野生动物都来找鹿。
当猎物越来越多,包围圈缩小的时候,大臣会请皇帝先出手,太子和孙子一起出手,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马出手,最后展开大规模的包围圈。
其中,旗兵、向导、猎人、射鹿人、长枪手等配合默契,一群训练有素的猎犬助阵。清代乾隆朝翰林赵翼在《房檐杂记》中写了一篇《狗打虎》,是他随乾隆皇帝去木兰围场打猎时亲眼所见。
这种猎狗叫吃虎狗。它有尖尖的喙和高高的脚,身体又细又长。它看起来像一条有四只脚的蛇。在三只吃老虎的狗的配合下,你可以在没有其他人参与的情况下抓到一只老虎。
从狩猎方式和形制的描述,推测清朝皇帝使用的猎犬应该是灰狗。这种狗至今在内蒙古和围场都能见到,符合描述,但看起来很温顺,很难想象它能猎虎。
康熙在总结自己在木兰围场的狩猎成就时说:“从小到大,我用猎枪弓捕获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1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用哨子捕获鹿数百只。围场的其余部分太多了,记不清了。”其实这是大家捧一个人的结果。
当然,满清皇室去塞北地区用鹰狩猎也不算不专业。清朝靠骑射得天下。狩猎是为了锻炼士卒,提高军事技能,让后继者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居安思危。所以花木兰的武功被康熙定位为“家法”。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木兰围产期的特殊位置,是进入蒙古高原的重要通道。推行木兰秋仙,可以团结蒙古各部,加强中央统治,防备北方。天威不仅是本土的,还能明显辐射到国外。康熙在蒙古噶尔丹平定叛乱,在这里乌兰布统,甘龙在木兰围场一面峪召见土尔扈特部首领回东沃巴希。
想想古代皇帝坐镇四海,权力至上,喜欢打猎,天下好,会遵守规则,才会闹出这么大的阵仗,更多的是一种炫耀性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统治地位。
风靡全球的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劳勃国王嗜酒如命,打猎成瘾,被弃于国事。最后在一次狩猎中被野猪打成重伤而死,引发了后来的权力之争。
如今,狩猎早已与它原本的生存意义无关。习惯了“一人一马一枪”的鄂伦春族人也放下了猎枪,打猎也逐渐成为有钱人的运动和地位的象征。很多人甚至不惜重金去非洲体验高贵的狩猎生活。
狩猎的游戏还在继续,只是舞台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