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10以内的单数和偶数”教案

作为教师,你可能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和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有什么特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10以内的单数和偶数”教案。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10以内的单数和偶数》大班教案1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尝试操作,能熟练区分10以内的单双号。

2.培养孩子从身边事物中寻找偶数和奇数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4.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小叶子》,玩具火车。

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树叶、猫狗图片、纽扣、瓶盖)

重点和难点:

正确区分10以内的单、偶数,知道两个匹配的是偶数,剩下的一个不能匹配的是单数。

活动流程:

一、用歌曲介绍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让孩子能找到1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

1,展示挂图,让孩子感知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偶数。

2、儿童分组操作(猫狗图片、纽扣、瓶盖),尝试区分10以内的单双号。

三、体验开火车学习数学的快乐,结束教学。

活动反映:

首先,我用歌曲引入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自然引入新知识。其次,我用课件让孩子学习新知识。最后,我引导孩子们进入操作区巩固新知识。

“10以内的单数和偶数”大班教案2活动目标:

1.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区分1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

2.找出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

3.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认真探究的精神。

4.培养孩子识别数字的能力。

5.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10以内的数。

2.材料准备:老师:ppt。儿童:一块写有1~10的数字操作板,一些练习纸,彩笔等。

活动流程:

一、游戏导入1。让孩子们谈论有多少种动物?用多少个数字来表示?今天我们班有很多小客人。有哪些人?能用数字表示的有多少?这些小动物想请王先生帮它们找朋友。他们都能找到朋友吗?

点评:引导孩子玩“帮小动物找朋友”的游戏,初步感知单、偶数,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有趣、游戏化,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儿童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1.现在老师请了很多小动物和板,编号1~10。让孩子们根据黑板上的数字帮他们找朋友。如果他们能找到朋友,在相应的数字上画一个圈。如果一个人找不到朋友,就不要画需要单独排列的数字。

2.孩子们谈论每个数字的动物是否可以成对排列。

点评:大纲在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孩子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根据黑板上的数字继续帮助小动物两人一组寻找朋友,并提出能找到朋友的在相应的数字上画一个圈,找不到朋友的不要单独画。在运算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进一步理解了单、偶数的含义。

三、游戏:巩固奇偶数——游戏规则“抱双蹲单”:如果老师念奇数,跪下;如果老师念的是偶数,站起来,双手握住手臂。

点评:玩“抱双蹲”的游戏,让孩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去感受和表达单双号的区别。在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对单双号的理解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第四,找出什么是奇异的,什么甚至在你自己或你的周围。

5.找出电话号码中的奇数和偶数。现在,请在纸上写下你父亲或母亲的电话号码,并圈出偶数。画完了,告诉我奇数是什么,偶数是什么。

点评:在自己或周围环境中寻找奇数和偶数,并写出父母的电话号码,说说哪些号码是奇数,哪些号码是偶数。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孩子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六,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知道单数和偶数。学习这项技能将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现在让我们出去看看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偶数!

活动反映:

优点: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所以老师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和游戏中感知1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

第一,注重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帮助小动物找朋友”的游戏,利用白板教学的优势,让孩子帮助小动物两两配对,引导孩子初步感知单、偶数的含义,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有趣、游戏化,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玩“抱双蹲”的游戏,引导孩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去感受和表达单双号的区别,让孩子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对单双号的理解。数学教育结合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枯燥抽象的量的概念,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在游戏中,孩子们情绪高涨,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从行动开始,切断了与活动的联系,就不可能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可以借助双手实现和反映自己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听说”的学习模式。孩子的很多经验都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

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思考、转圈、说话、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等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素材,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探索和理解单、偶数的含义,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注重活动的生活体验。

《纲要》在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科学活动应当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儿童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与生活相关。

1.在自己身上寻找奇数和偶数。

大班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兴趣。当老师提出在他的桌子上寻找奇数和偶数时,所有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说:“我有两条弯曲的眉毛,我有一个鼻子和两个鼻孔,我有65,438+00个手指,我有两条大腿,我有65,438+00个脚趾,我的衣服上有三个扣子.................................................................................

2.在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中寻找奇数和偶数。

引导孩子在父母的电话号码中寻找奇数和偶数,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对此很感兴趣。教师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注重数学知识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幼儿在身边真正体验数学,真正体现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结合,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激发和培养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建议:老师的数学概念需要更加严谨。

当孩子在游戏和操作中获得认知时,需要老师用严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帮助孩子梳理和完善经验,但老师在语言组织上缺乏思考,不够简洁、清晰、严谨。比如在介绍分组材料和操作方法时,讲解不够清晰,导致孩子对操作的要求不明确,很多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操作效果。

大班“10以内的单双号”教案三的设计意图:

数字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但是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乐趣,所以我会把它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来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单、偶数的概念,区分10以内的单、偶数。这个活动设计的主导作用是让孩子在游戏场景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依据:《指南》建议,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的、真实的生活机会,引导儿童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尝试操作,能熟练区分10以内的单双号。

2.培养孩子从身边事物中寻找偶数和奇数的能力。

3.体验数学的生活和数学游戏的乐趣。

4.培养观察、识别和绳之以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小叶子》,玩具火车。

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树叶、猫狗图片、纽扣、瓶盖)依据:指南指出5-6岁幼儿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序规则,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序规则;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废品,让孩子在有效的探索中充分发展。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正确区分10以内的单、偶数,知道两个匹配的是偶数,剩下的一个不能匹配的是单数。

依据:指南指出,5-6岁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歌曲导入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让孩子能找到1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

1,展示挂图,让孩子感知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偶数。

2、儿童分组操作(猫狗图片、纽扣、瓶盖),尝试区分10以内的单双号。

(3)开火车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结束教学。

依据:《指南》指出,为了让孩子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孩子每天接触到的各种事物都会与数、量、形有关,教师要充分利用废品,让孩子在有效探索中充分发展。

活动反映:

首先,我用歌曲引入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自然引入新知识。其次,我用课件让孩子学习新知识。最后,我引导孩子们进入操作区巩固新知识。

依据:指南让我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