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的幕后制作
在香港,有一年一度的学校音乐节,涉及各种乐器和所有音乐学童,他们会在几十个地方同时比赛,比上几个月,成绩优异的孩子可以获得加分,成为进入名校的跳板。这个比赛在香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整个香港的音乐教育有深远影响。
2002年,导演张经纬从纽约回港,在香港听了一个很大型的音乐比赛,开始想拍一部关于音乐节的纪录片。当年获得好名次的孩子一***有13个,张经纬和他们聊了之后,从中选择了3个人开始拍摄,黄家正是其中之一。3人中他年纪最大,已经快11岁了,另一个男孩6岁,还有一个女孩10岁,她在香港已经相当有名。张经纬当时获得一个机会和KJ一同去捷克。本来机票是张经纬的老师的,他临时有事去不了,就改了张经纬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影片中KJ在捷克表演和在后台采访的那一段。
拍摄了一段时间后,导演想过要不要把影片剪辑出来,一开始的想法是3个孩子的故事平均分配,每人一段。但考虑了一阵,觉得没有很好的主题和热点,加上手头又有其它事,热情和动力都减退下来,于是这片子就被搁置在一边。这7年中,期间依然有和采访对象接触,例如听他们的音乐会等等。张经纬也时常在一些场合遇到KJ,但并没有在专门拍他。可是,他11岁时在后台讲的那些话,却一直横亘在导演的心里,导演始终在找个机会去完成他的故事。
2007年11月,拍完了《歌舞升平》之后,张经纬又到KJ家里访问了他,发现他完全没有变。尽管他的父母离婚了,搬家了,他也长大了,但他思考的问题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一点也没有变。把两段采访对照起来看,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张经纬就决定要做这个片子,但因为自己也是学音乐的,仍然担心会太主观。于是把KJ11岁时的资料素材去拿给许鞍华导演看。2008年张经纬又重新开始了对黄家正的拍摄,这时主角就变成他一个人了。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黄家正离开香港去了美国,那时他还没有读完预科。导演觉得他的人生将要开始新的一章了,因为黄家正跨越了香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level,所以影片就此结尾 。至此,这部用了6年、花费9万元的电影拍摄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