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很多网络文章相当于看书吗?完全不是!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已经被手机和电脑所霸占,网络化已经普及,越来越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在承受着大量繁杂信息所带来的痛苦与不知所措。

我们早已经习惯通过手机进行阅读。每天的空闲时间都被手机占据,你想想,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捧起一本纸质书阅读了?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我们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有人会反驳,我在网上看文章,也能学到东西呀。是的,这话没错,我们早已习惯流连在各大公众号那永远也读不完的文章里,也习惯天天刷微博了解最新发生的事。通过这些,你可以随时说个段子出来逗大家一乐,也可以对某个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由此学到了许多好像很厉害的知识,觉得自己一直在成长。

可是亲爱的朋友们,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就是觉得自己的脑袋充满了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就像卖货郎挑的担子,东西多种多样,但都是些小玩意。看过的文章,讲了些什么,立马就忘。如果你要我说点意见,我好像也能侃侃而谈,但要再深入一点,可能就不知所措了。

有时候自己明明认同了一个观点,后来经人一说别的观点,好像也对,感觉这也对,那也正确,最终是摇摆不定。要你写个专业性强一点的东西,你也整不出来。为什么?你平时不是看了很多东西吗?

其实我们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觉得自己不懂,就多看,可看得越多,越迷糊,越是没有方向,于是看更多......

我们虽然看了很多网络文章,但都是不成体系的,很零碎,也很杂,不懂得选择,也不知道如何选择,最多就是凭感觉,认为自己喜欢,那就读。可是手机里面的信息天天都爆满,时刻在催促我们,快来点开了,小红点在不停地闪烁。我们就跟吸食鸦片的人那样,想丢掉,又舍不得,狠下心要远离,结果不一会又捡了起来,加倍的补偿之前缺失的剂量。

在古代,人们获取信息是相当的难,所以会有“开卷有益”这一说法,因为稀缺。但现在,信息大爆炸,获取的成本可以外忽略不计,每天一醒来,就得被动收到许多信息。这个时候,“开卷有益”就是一个陷阱。

所以,无论你看再多的网络文章,对你都没多大用处,只能算是自娱自乐一下。读完一整本书和看完一篇网络文,两者的收获是天壤之别。一本书凝结了一个作者在某个方面的所有思考和心得,它是成体系的。而一篇网络文,最多只能表达几个观点而已,非常的片面,它是不成体系的。

我们要在众多的信息当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思考体系,而这样的体系需要我们不断阅读优质书籍才能建立起来,过多的碎片化阅读做不到这点。

建立起自己的思考体系之后,你就不会再人云亦云,可以用自己的体系去思考这个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是这样。

当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考体系,再去看网络文的时候,就能把对方的一些观点融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为你所用,而不是看了立马就忘。也能够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以及当你面对相同问题时,会有什么想法出现,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这个方法,对于写作者一样适用,并且益处很大。

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建立思考体系就如种树一样,一颗小树苗不可能马上长大,需要时间和积累。我们要多读整本整本的书,做书摘,写笔记,做练习,不断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急不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书。现在出书越来越容易,写书的人也很多,加上各国各时代的经典,可真是书海无涯了。

书这么多,我们不可能看得完,再说人的时间和寿命有限,书本无限,拿有限的去和无限的比拼,那肯定输。在这里,我援引秋叶大叔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提到的四点选书方法,分享给大家。

第一:读工具类的书

第二:专业书

第三:扩展视野的书

第四:潮流书

对于刚开始准备认真读书的人来说,先多看自己专业方面的书比较好,因为你毕竟还得靠它吃饭,专业书看得多,学得好了,再看其它的书,也会得心应手一些。

最后,虽然我们要多看书,但不代表就得与网络文彻底隔绝,这也没必要,适当地控制就好,毕竟网络方也有他的长处。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读,比如等车时,坐地铁时,等餐时,利用好这些时间,几分钟,十几分钟都可以,别浪费。把那些整段的时间用来安心读一本好书,慢慢积累,你会发现自己的脑袋清醒了,肚子里渐渐有货了,这种感觉是很踏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