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自治州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1云南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云南怒江流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干流长624公里,流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从中国大江大河流域的系统格局来看,虽然该流域面积不大,全国和云南省干流不长,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1)怒江流域是我国西部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经济欠发达的典型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中,如何正确认识怒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构建符合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区域产业体系,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流域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也对西部其他类似地区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初步探索和借鉴意义。
(2)怒江是我国16重要国际河流之一,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边疆、稳定繁荣边境经济、构建良好国际经济环境的重要工程。怒江发源于中国西藏,是中缅泰多国河流。怒江流域下游国家是世界上经济不发达的穷国,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云南省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发展缺乏良好的国际经济支持,只能主要依靠中国自身投资,流域治理和发展难度加大。然而,云南怒江流域的开发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贡献,该流域的开发和管理对其他下游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意义。
(3)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反贫困战略的需要。怒江流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基础差,贫困人口比例大。实现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我国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工程的一次重要实践,对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
(4)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需要。怒江流域是中国彝族、怒族、独龙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他们生活的地区。流域开发的成功实施,既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能兼顾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江流域生物资源丰富,生态景观复杂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其脆弱的自然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加上最近的人口超载,流域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类干扰。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流域开发和保护,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界宝贵的基因库。
2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经济格局及资源环境特征
云南怒江流域位于东经98° 07′~ 100° 02′和北纬24° 07′~ 28° 23′之间,是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狭窄过渡地带。
龙区,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怒江州的公山、福贡、泸水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施甸、龙陵、长宁县市。
面积24,000 km2,人口2065438+20万,占6。1%和4。分别占云南省的8%。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经济格局与资源圈
环境特征如下。
2.1自然景观多样,但区域生态系统抵抗力弱,自我恢复功能差。
云南怒江流域是横断山脉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高黎贡山、怒江河谷和怒江山(罗比雪山以南)组成,起伏巨大,纵贯南北,地形破碎陡峭。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性的不同,怒江流域从北到南可分为高积山峡谷、高钟山峡谷和钟山峡谷三个地貌亚区。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盆地内断裂带充分发育,构成了以山地为主,高中山峡谷、低山丘陵和盆地(坝)相间排列的景观格局。其中,山地占怒江州土地总面积的97%,91。宝山区8%。由于云南怒江流域地形高差大,山峦起伏,沟谷幽深,地形破碎,土层薄,石块多,区域生态系统抵抗力弱,自我恢复功能差。地表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环境难以恢复。除流域内少数山地盆地(坝)、梯田、冲积扇外,其他地方土壤耕层较薄,对水土流失有害,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2人均土地资源量大,但质量差,利用不合理。
云南怒江流域人口密度84 km- 2,土地资源总量相对丰富。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27倍,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根据怒江流域土地资源结构,耕地面积为29.5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2.5%。林地面积654.38+0.48万hm2,占62。占总土地面积的7%。园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1。1%, 2.2%, 1.3%和18。分别为4%。林业用地比例特征明显,但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极不相称。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达到63。9%,而林业产值仅占8。1%.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自然条件相对不适应的种植业比重过大。
其次,怒江流域降水丰富,福贡、公山、龙陵三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350 mm以上,主要集中在5-9月。另外,山势陡峭,种植规模过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怒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5438±0.7%,且仍在增加。
2.3动植物资源丰富,但保护难度大。
云南怒江流域是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极植物区系、中日植物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过渡交汇区,也是古北界植物区系和东洋界植物区系的通道。地质上,云南怒江流域位于南亚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镶嵌结合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垂直高差巨大,立体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此外,第四纪以来,这里并没有受到冰川入侵的太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动植物传播的天然通道和“避难所”。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立体气候孕育了完整的植被垂直带景观和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为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和繁衍场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植物种类来看,仅怒江峡谷的公山、福贡、泸水三县(含碧江县)就有维管植物185科、878属、3 138种(含亚种、变种、变型),占56。7%和40....怒江流域还拥有丰富的动物物种,尤其是珍稀保护动物。怒江流域有A级自然保护区,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4 578 km2,占19。1%的流域面积,是中国乃至世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581种,其中羚羊、印支虎、白眉长臂猿、滇金丝猴等81种。此外,保护区内还有昆虫844种,真菌133种。然而,怒江流域景观垂直带谱过渡快,生态系统平衡调节能力弱,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差。植被被破坏或环境被污染后,动植物种群波动显著,野生动物资源难以保护。
2.4旅游资源多样,但开发程度低。
云南怒江流域的旅游资源是罕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的结合体。自然景观方面,雄伟的高黎贡山和雄伟的怒江是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的核心部分;该流域生物资源丰富,是科学考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场所。龙陵邦拉掌温泉、长宁鸡飞风景、泸水登更温泉,都是集观光、疗养、健身为一体的自然景观资源。怒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如龙陵的勐糯仙人洞、施甸的清平洞景区、泸水的青山洞、福贡的月亮石等。此外,流域内还有许多高山湖泊和瀑布,如高黎贡山的汀明湖、罗比雪山的恩热艾比湖、第一湖和高黎贡山的三叠纪瀑布、泸水的滴水岩瀑布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山市。主要景点有武侯祠,玉皇阁建筑群,罗易池,九龙度假村,梨园,佛教度假村,以及融合了儒释道的光尊寺。民族风情独特,国内外的旅游观也不一样。
光有巨大的魅力。怒江流域是彝族、彝族、怒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如彝族刀杆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怒族仙女节等。
民族节日和千屋万屋,如落地屋、木屋、土棕榈屋等,具有极高的观光休闲价值。
但由于地处偏远,旅游环境相对较差,交通、通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管理经验不足,服务水平低,资金投入缺乏等。怒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大部分景区仍处于未开发状态。据怒江旅游资源普查统计,怒江被调查的400个景点中,未开发的景点多达320个,开发利用率仅为20%。
2.5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云南怒江流域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源时空分布结合性差,开发历史短,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怒江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2642元,比云南省低1,61.5。2元是465438+全国平均水平的0.9%。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人均粮食产量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国有单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分别占33。0%, 35.6%, 87.6%和64。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此外,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域内仍有7.9万农村人口(占34。占全州农业人口的6%)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
怒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和利用。流域工业发展缓慢,工业体系仍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在怒江流域的GDP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46。3%,也就是23。4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为23。比云南省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工业产值结构处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低水平阶段。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31.4%,为2。比云南省高0个百分点。怒江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经济水平较低,也导致与之密切相关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非农业人口比例仅为10.8%,小于全国平均水平1/2。
2.6教育和科技发展滞后,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云南省怒江流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上少数民族小群体聚居的分布格局、民族间的语言差异以及村落间的山水阻隔,增加了居民接受教育的难度,造成流域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教育科技水平低,发展落后。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怒江州12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46。同年龄组人口的3%。教育的落后发展直接制约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流域科技推广薄弱,部分地区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良种良法和一些配套实用耕作技术难以推广。农作物产量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 ~ 60%。保山地区和怒江州每654.38+0万人只有40 ~ 50名自然科技人员,相当于云南省654.38+0/4的平均水平。
3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云南怒江流域具有较好的边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流域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低、区域经济滞后、生态系统脆弱,流域发展仍面临贫困人口多、资金投入弱、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工作量大等问题。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看,目前流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最迫切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流域产业体系的重建与近中期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确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选择。因此,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快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3.1实施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怒江流域区位优势明显,生物、矿产、能源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区域发展条件;但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必须尽快开展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摸清资源特点、确定区域发展阻滞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超前、符合区域特点的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怒江流域的资源开发强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迫切需要在原有区域问题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进行综合探索和专题研究,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发展优先顺序、开发投资机制等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宏观性、系统性、综合性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科学论证。
3.2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坡地开垦是怒江流域农业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流域一系列生态环境演变的根源之一。按照国家生态建设的规定,坡度25°以上的耕地禁止种植任何作物,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云南怒江流域退耕面积约4万hm2。由于陡坡耕地在总耕地中所占比重较大,流域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人口过于依赖耕地和种植业;在目前情况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是必要的,但不可能。因此,怒江流域陡坡开荒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农林复合等多种方式逐步进行。此外,在退耕还林还草时,要把国家和云南省的扶贫开发与实施以工代赈结合起来,选择一批工程地质条件和水利建设条件较好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建设一定数量的梯田和可集约持续利用的梯田,确保流域大宗农产品的稳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实施。
3.3逐步开发旅游资源,逐步壮大旅游业。
怒江流域拥有高山峡谷、民族风情、原始自然生态三大资源优势,1边境地理优势,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经济社会因素的制约,云南省怒江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突出重点,选择资源质量高、投资少、见效快、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景区优先发展。根据怒江流域区域经济环境、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客源市场的特点,近期旅游开发应以保护性开发为主,优先开发一些优质景区,近期重点开发怒江峡谷景观、保山人文景观和高黎贡山自然生态景观。旅游景点开发采用“两条线一片”布局,即怒江峡谷线、保山人文线和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景观。近期可利用云南旅游良好的周边环境,优先发展三条旅游线路(大理-六库-上坝-开次-丙中洛(或独龙江)、(大理-)保山-龙陵(-瑞丽)、(大理-)保山-芒宽百花岭(或腾冲-盈江)。
3.4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培育新型生态产业。
(1)建立生物资源开发、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优势产品和产业。
在充分开发黄连、云杉、木香、杜仲、砂仁、猕猴桃、乌桕、油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天然生物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选择适宜区域,采用人工栽培方式,发展人工养殖,弥补野生动物资源总量不足,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加工基地。
(2)组建生物资源开发龙头企业,运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形成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集团高效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从资源精深加工入手,尽快将生物资源转化为名、特、优商品,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提高产业效益,将生物资源开发培育成为带动流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3.5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引进,增强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根据怒江流域近期产业建设的需要,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引进高素质、高品位的科技人才,人才引进是推动支柱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针对怒江流域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的特点,现阶段应迅速引进和推广适宜技术,把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作为提高区域科技水平的重点。重点开展科技示范样板建立、农民短期培训、专项技术讲座等。,以实用科技的早期介入,调动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积极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