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村的高跷和竹子

所谓高跷竹马,就是在著名的节日里,用一米多高的木脚绑上,用竹骨和纸穿上各种竹马,穿上戏曲服装,自发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我省很多地方都有竹马舞和高跷舞,但只有华凯下山村把竹马和高跷连在一起。

峡山村的高跷竹马舞历史悠久。相传夏山村的远祖郑源*,于唐武德四年(621)迁居华凯,不久到戎狄讲了一个苏武牧风的故事。唐太宗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特地颁赠使节到太原、河北,在节度中担任要职,并赠书:“吾知公可斩口,汉可守诺,故吾将见火之缘。我为什么要为大众珍惜整块石头?”为纪念、秦、程、尉迟恭、薛、罗成等八位唐朝开国元勋,峡山郑的后人把流行于安徽的高跷和流行于浙西的竹马结合起来,并配以戏曲武将的服饰,以庆祝元宵节。春分、冬季至日和其他节日走在街上跳舞。

晚唐时期,霞山高跷上的竹马舞很简单。一般是八个文官武将,一个领兵,没有复杂的舞步。明朝成化年间,淳安吏部尚书、神圣寺秀才、荣禄大夫兼太子鲁尚、霞山首富郑丹公与金兰结为义婚,与霞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带动下,高跷竹马增加了一些高跷劈叉、筋斗、交谊舞步、鲤鱼转花等复杂动作,人物数量从9个增加到16个,大大提高了峡山高跷竹马的艺术品位。

解放后,文明文化部门对峡山高跷竹马舞十分重视,指派专人收集整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十多年来,霞山高跷竹马舞多次参加市县曲艺活动,多次获奖。霞山在丹山(石壁山)脚下,到达元丰六年(1083)。法公因洪水迁至北岸,夏风紫峰盘桓良久,故名该村,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日霞山有四座祠堂:主庙“玉坤堂”,毁于火中,现存高墙,长室“永熙堂”,二室“颜勇堂”(已毁),三室“艾敬堂”,由淳安的鲁尚题写。有四座古桥:冯跋桥、丹山桥、吉辉桥和永琏桥。村里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古钟楼。村子后面有一座霞山烈士墓。村里小巷很多,密如蛛网,蜿蜒幽僻,外人进村如迷宫。霞山民居是艺术的殿堂,有200多座古民居,其中63座保存完好,至今仍保持着相同的风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结构,黑瓦白墙,马头倾斜交错。许多门套和门楼上都有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大门两边是石门坊。屋内雕梁画栋,格子窗,雕刻精美的浮雕和支架木雕,形象生动。堂前有庭院,“四水归堂”寓意吉祥。

七段堂是村里最大的古民居,占地3000多平方米。高墙大宅分为几个院落,正门两侧有大石鼓和雕花。天井配有长方形青石蓄水池,装饰有假山和金鱼。另一个古老的房子就像一个私人花园。外门有一个警卫室。从园门到小院,正门有五个厅。堂匾篆书“习堂”由现代学者、书法家马一浮先生题写。以前院子后面有个花园,有水池,有曲桥,有亭台楼阁。在这里,村民们现在已经建起了新家。峡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华丽典雅的古村落。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有鉴于此,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修缮了部分古民居,并实施了保护古村落的措施,为国家东方公园的创建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