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建立成长思维模式。
可见,不同的视角会导致不同的眼界。而一个人的眼界直接决定了他的未来。
1.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乐观向上的人?先了解乐观的基础。
常说乐观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其实不然。乐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乐观的基础不在于鼓舞人心的话语或胜利的想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我们习惯性的对原因的看法被称为个体特有的“解释风格”。“解释型风格”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不加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有三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永久性、普遍性和个性化。
2.解释风格的三个重要维度:
(1)永久性:对事物起因的解释是“偶尔”?还是“一直”?比如,当坏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会认为坏事总是会发生;乐观的孩子会认为是暂时的。悲观的儿童语言“永远不会有人和我做朋友”“妈妈总是发脾气她不喜欢我”“XX再也不会理我了”....
(2)普遍性:把原因解释为“特殊”?还是“一般”?有的人会暂时绕过困难,继续好好生活;但有些人会把困难变成灾难,很容易放弃或者平躺。对失败的解释持一般看法的儿童容易产生长期的负面自我评价;如果失败是一个具体的解释,偶尔会很无奈,但是会坚定的走完全程。
(3)个体化:事情的起因是归因于“外在”还是“内在”?失败时习惯性自责的孩子自尊心强,更容易感到羞耻和羞愧;失败时习惯于责怪别人的孩子,往往更喜欢自己,也更容易暴躁和冲动。家长最好帮助孩子正确归因。有两个目标。第一,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要轻易忘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被训练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在负责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是不要总是责备自己。容易得抑郁症的孩子,无论对错,都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长期自责,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如果过错在孩子,一定要负责任,尽力改正;如果问题与自身无关,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3.基于解释风格的“成长思维模式”,分享两个实验:
(1)表扬实验: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在研究表扬对儿童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的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一项长期研究,这项研究结果震惊了学术界。在实验中,他们要求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谜题。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把一个孩子叫出教室,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难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相当好地完成任务。在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用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告诉他分数。研究人员将孩子们随机分成两组。有一组孩子得到了关于智商的夸奖,也就是赞美,比如“你很有解谜的天赋,你很聪明。”另一组孩子得到的是关于努力的夸奖,也就是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很努力了,所以你做得很好。”
为什么只给个赞?
后来,孩子们参加了第二轮拼图游戏,有两个不同难度的测试可供选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拿哪一个。一个比较难,但是你会在考试的时候学到新的知识。另一个是类似上一轮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在第一轮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更困难的任务。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大多选择简单的任务。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进行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了同样的考试,别无选择。这个测试难度很大,是一年级水平的题。可以想象,所有的孩子都失败了。之前得到过不同表扬的孩子,对失败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那些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
Dwek回忆说:“这些孩子非常投入测试,试图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几个孩子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考试。’“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不够聪明。他们在考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不会做题的时候很沮丧。
在第三轮测试中,Dwek的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进行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这次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这次和第一次相比,成绩下降了20%左右。
在对孩子们的跟踪采访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低估了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不用那么努力学习。他们甚至认为努力是愚蠢的,相当于向所有人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Dwek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什么家庭背景的孩子,都无法忍受被夸聪明后的失败感。男生女生都一样,尤其是成绩好的女生,最吃亏。就算是学龄前的孩子也一样,这样的表扬会伤害到他们。
鼓励指的是鼓励和支持,表扬指的是对一件事或一种行为的推动。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爸爸看到了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结果的。”爸爸看到你成绩进步也替你高兴!“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让孩子不被夸奖绑架,或者输不起,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
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孩子的努力,可以使他们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
(2)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个经典实验。起初,这只狗被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它一种不舒服的电击。经过多次实验,当蜂鸣器响起时,狗无法逃脱电击。在电击之前,笼子的门是打开的。这时,在电击出现之前,狗没有逃跑而是摔倒了。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用习得性无助获得了类似的结果。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就像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如果一个人在一项工作中总是失败。他将放弃对这项工作的努力。你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希望了。事实上,此时此刻,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人给自己设置了障碍,把失败归结于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了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我认为我学习成绩差是因为我智力差,我失恋是因为我讨厌。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4.成长思维模式和固定思维模式在能力上有什么区别?
(1)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或天赋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不断提高;
(2)思维模式固定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或天赋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决定了人的智力。
5.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成长的思维模式?
(1)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最重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潜力无限的孩子与其他人有着深刻的差异,对其近期发展领域提出合理的教育期望,加强与孩子的互动。分解孩子的期望、要求和教育目标,让孩子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他的成就感,启发他进一步探索。
(2)善用鼓励。鼓励和表扬对形成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非常重要。注意对孩子鼓励内容的准确性,对孩子的任务进行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体现鼓励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孩子,使用不同的鼓励方式;帮助孩子正确归因,积极面对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谨防习得性无助。
(3)及时有效的反馈,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当孩子成功时,父母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当孩子失败时,父母给他的是成功的方法,而不是评判,也不能把失败归咎于孩子的无能,否则容易让孩子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夸孩子聪明,容易坚持自己的思维,遇到更大的困难或挑战,容易放弃。对孩子的反馈要建立在对孩子真实了解的基础上,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激励孩子内在学习。当孩子失败时,不要泛泛而谈的安慰,要引导孩子正确归因,面对事实,分析原因,提供中肯的、可实施的建议,帮助孩子重新获得成功。
(4)保持真实客观的陈述。当孩子搬到一个新的城市,在新的学校没有朋友,孩子抱怨的时候,妈妈安慰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很快就会交到朋友的……”这是一个不真实的反馈。乐观往往需要更积极的思维方式,这也会让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困难。后来,这位母亲向她的孩子吐露,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并结交新朋友会很困难,而且确实需要时间。并且经常带孩子去小区或者附近的游乐园玩。几个月后,孩子们交了新朋友。与其给孩子虚假盲目的期望,不如和他们一起讨论。
(5)认知调整,思维方式不同。语言习惯是思维的反应,也影响着思维方式。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单词和表达方式。比如,当我们犯错时,把“我又犯错了”改成“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成长思维模式。当我们遇到挑战的时候,要把“我不擅长这个”变成“我在提高”,把事情当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我们困惑的时候,把“我不明白”改成“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回去反思,找到重点。当我们做到完美的时候,我们会把“我做不到更好,我已经很好了”变成“我能做得更好,我会继续努力”...总之,在培养孩子思维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沟通、自我影响,一步步培养孩子的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