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赉特旗、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长寿歌、拉祜族的中秋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1,蒙古族的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大赛”——摔跤、赛马、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包括各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一般在祭祀山川、军事远征、凯旋、皇帝登基、正月、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如今的那达慕是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看当年畜牧业的生产情况,有小丰收,也有大丰收。除了传统的“男子三赛”,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种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单洽谈和物资交流。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聚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包括摔跤、赛马、射箭、骑马、下蒙古象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些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运动。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又称“洗佛节”、“冷和尚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语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那一天,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台湾省新北市九龙城、中和区等海外泰国人聚居地的民众,一大早就起床沐浴佛事,然后开始一连几天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互相泼洒纯净水,祈祷洗去过去一年的烦恼。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一般持续3到7天。

泼水节是展示傣族水文化、乐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俗崇拜等传统文化的综合性舞台。它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掌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人认识自然、爱水敬佛、温婉从容的民族特色。

同时,泼水节也是加强西双版纳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为西双版纳州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促进西双版纳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西藏黄油雕塑元宵节

在藏语中称为“梅朵节”的酥油花灯节期间,还有在寺庙里跳舞等舞蹈活动。舞者穿着绣花长袍,戴着面具,在西藏号角,唢呐,牛皮鼓和锣鼓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以示庆祝。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为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藏区各大寺庙都要举办油画艺术展,即以彩色酥油制成的神、人物、花卉、树木、鸟兽等形象,用酥油灯点燃祈福。藏族人称之为“甘丹昂曲”,一个传统的宗教节日。

4.拉祜族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拉祜族的农耕节日,也叫巴哈节。拉祜族发音“巴哈”,意思是月亮,在拉祜族日历的8月15日举行,最初是为了祭祀月亮和庆祝丰收。

祭祀仪式在月亮升起的夜晚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的瓜果作为祭品,放在一张桌子上,抬到祭祀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月,供人们修节。月光下,村里的男女老少围着竹桌跳起了芦笙舞,庆祝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把拜佛的内容加到了月亮上,地点也改成了村里的房子。佛像挂一块上面有月亮图案的白布,白布下放着祭坛、香炉、蜡台等佛教用具。天黑前,人们把新鲜的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带到佛祖面前,点上香、点上蜡烛,烧上纸钱,佛祖念经、祈祷。

佛后去村里活动。老人们聚在一起喝酒、泡茶;年轻人聚集在音乐厅跳芦笙,唱传统歌曲。能唱出本民族历史渊源的,授予歌手称号。

5.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跳场”、“跳花”、“玩花”或“踩花”,是滇东北、滇南、川南苗族的传统节日,起源于青年男女的求偶活动,每年5月初举行。

四川兴文县毗邻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苗族同胞比较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往往达到数万。规模宏大,人民喜气洋洋。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的苗族同胞都争相参加。

扩展数据

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起源于11世纪中叶。藏历每年七月一日,为期四五天。雪顿节在藏语中是音译,意为“酸奶盛宴”,所以雪顿节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藏戏节,又称藏戏节。

届时,拉萨附近的居民将穿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边喝酒边聊天,唱歌跳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到了下午,各家各户开始串窗帘当客人。主持人向来宾敬酒“松准涅塔”,并唱各种歌曲劝酒。唱完之后,客人们会喝三口酒。敬酒,祝福,欢笑,久久不散。当晚霞染红了天空,人们在黄昏中离开了罗布林卡。

根据佛教规定,僧侣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外出。夏季,藏历六月底到期,僧人出寺下山,世俗之人以酸奶布施。这纯粹是一场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喇嘛后,来自西藏各地的著名藏戏团齐聚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演变为以藏戏表演为主,宗教与娱乐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限定在寺庙内外,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哲蚌雪顿节”。

18世纪初,雪顿节的活动中心从哲蚌寺移至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自己的节日。在节日期间,有一些活动,如晒太阳佛与哲蚌,藏戏表演和参观卡琳。

每年藏历6月30日,拉萨西郊哲蚌寺都会举行盛大的“佛展”,让更多的信众有机会拜佛。当地政府不干涉这种佛教活动。节日期间,罗布林卡人山人海,树丛中到处都是帐篷和席子。藏民聚集在这里喝青稞酒、酥油茶、吃酸奶、看藏戏、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起,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 8月16日,首届“雪博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为集文艺演出、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示、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基准,每年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带来不便的问题,自2004年起,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在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除哲蚌寺佛展仍在传统藏历6月30日举行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民族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