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荣波·堪布《第二次绽放》中的宝贵生命(三)无我与因果律的双重幸运。

能听到非我的观点是幸运的,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宇宙和人生的真实面貌,也是一剂止住痛苦的灵丹妙药。但是,仅仅从理论上理解无我是不够的。为了完全解除痛苦,我们必须见证无我。讨论无我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玩智力游戏,而是为了有效缓解痛苦。

佛经中有绳子和蛇的比喻。有人在黑暗中走进一个房间,误以为地上的绳子是一条毒蛇,吓坏了。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那只是一根绳子,不是毒蛇,他可能会怀疑,但恐惧不会完全消失;如果你开灯,在他亲眼看到地上是一根绳子而不是一条毒蛇的那一刻,他就没有恐惧了。

同样的道理,在轮回中,我们因为错觉和误解而感受到各种痛苦,因为因果的结合和对生死的执念而执着于真实永恒的东西。现在,虽然我们听佛陀讲过无我的道理,理论上也知道痛苦的根源在于自我的坚持,但我们还是有痛苦。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没有自我的时候,困扰我们的痛苦才会立刻消失。

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实现无我,而只是把无我观作为一种知识储存在我们的头脑中,这就好比病人把医生开的救命药方当成一篇文章来欣赏,而不是按照药方抓药,救命。光看药方是治不好病的。在了解了无我的道理后,再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时时处处实现无我,才能真正有效地治疗痛苦。

新手很难直接体验到小我,但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一切都是无我的。不断强化这个观念也会有相当的帮助。例如,当我们生病时,我们通常会说:“我不舒服!我很痛苦!我惨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提醒自己没有我,那只是这个身体的某些部分和功能出了问题。不适和疼痛只是暂时的感觉,感觉随时都在变化。只要知道没有生病受苦的真实的我,我的焦虑和恐惧就会放松很多。

我有个徒弟不小心切到了手指。他痛苦地喘着气,自言自语道:“我真的很坚强!”“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告诉自己是我的错,不要把这当成什么大事。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面对和承受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苦难扩大成一个悲剧故事,甚至是一个连续剧,夹杂着太多不相干的情节、判断和评论。我割破了手指,找了个创可贴,自己包起来。但是有些人不是去找创可贴,而是坐在那里想:太疼了!流血了!如果伤口感染了,你会得破伤风。破伤风可能致命!如果出了什么事,我的孩子会怎么办?房子呢?有人还欠我钱,所以他很可能不还。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计划。这么早死是不公平的...

这样看来,那个切手指的人可能真的害怕了,伤心了,生气了,心脏病发了。这个例子听起来很极端,但这不就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很多事情的反应差不多吗?

没有自我有助于削弱对外来事物的贪欲。比如在普通人的价值观中,钻石和石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同。它们是同素异形体,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形式。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硬度和晶体颜色也不同。

钻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质,但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之一。钻石闪闪发光,石墨却没有光泽。然而,金刚石不具有相同的金刚石性质,石墨也不具有相同的石墨性质。基本上都是碳元素,只是因为人的错觉而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钻石被镶嵌在皇冠和项链上,成为财富和奢侈的象征,而石墨只是被磨成粉末,和粘土一起用来制作铅笔芯。很多人梦到钻石,有喜有悲,却不在乎石墨,石墨也是碳做的。这就是我们如何投射我们攀登的心,在物体上分离思想和幻想,执着于高贵的,廉价的,美丽的和丑陋的,徒然受苦。

事物没有自我,却能随着命运显现。其中起作用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因果律。曾经有一个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问我:“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佛教信仰,你会怎么说?”我想了想,说:“信佛就是信因果。”虽然佛教的无我、空性等观点极为优越,但一般人并不容易理解。如果他们陷入灭、空的观点,他们的意见和行为就会与佛法背道而驰。那样的话,他们的觉悟和解放就遥遥无期了。我觉得初学者从最基础最重要最容易实现最深刻的因果入手会更安全更有效。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简单来说,信因果就是所有邪恶的人什么都不做,所有善良的人都追求它,净化自己。如果你不想感受痛苦,就放弃会带来痛苦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想快乐,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态和行为。

有人会说:“我勤于学佛,积极行善,为什么还是会遭遇不幸和坎坷?”而有些人做了坏事,却乐在其中。这不是没有因果吗?“我在以前的论述中提到过,人的言行和意图都会有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就会显现,有些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看到它的结果。就像杂草的种子播在土里很快就会长出草来,而青稞播下后第二年才会开花结果。因果是真的。如果一个行为的结果在这辈子没有成熟,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它成熟,那么在下辈子或者更晚的时候,它一定会成熟。

所以,我们这辈子发生的事情,并不都是这辈子创造的因果,有些是前世的果实,有些是这辈子结出的果实,要到后世才会出现。

行善积德是不幸的。《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回答:“善男善女读此经。他们若轻贱,就该堕入邪道,让这个世界的人都轻贱,以前的罪恶业就消灭了,就赏他们三德三菩提。”持守善法,造出新的因缘,改变原有的因果。所以后世应该以更悲剧的方式体现的报应,在你这辈子还能自由选择的时候就成熟了,你不会再受此报。

日常生活中的因果选择要慎重,尤其是涉及三宝的因果选择,尤其是僧人的饮食。当时拉荣五明佛学院斋戒时,法王如意宝特地召集全院的堪布和活佛,商量如何处理当天和尚没吃的食物。因为斋戒的食物是僧团的财产,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如果把吃剩的食物扔掉,那就是浪费,还不如法律。如果把大斋节剩下的食物给小动物吃,无论是给的人还是收的动物,都会做出下地狱的事业。同样,如果你给人未吃完的食物,给的人和收的人也会在地狱成就一番事业。查阅各种经典,深入讨论后,我们最终决定,在大斋期内,把当天没吃完的食物卖掉,所得的钱再用来买第二天大斋的食物,以此类推,直到用完为止。

法王如意宝曾说: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问题,为此很开心;但有时候我会想,小时候在洛若寺出家。每个人都非常喜欢他。除了给每个人配给的食物外,管家们还经常给他一些额外的食物。为此,我有时害怕自己活不下去;我当时也很对不起管家。他们也背负着严重的后果,现在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法王如意宝经常让书院的和尚为当时的管家念经,祝他们早日解脱。

受法王如意宝的影响,我对三宝的因果也很谨慎。我去寺庙讲学、参观,从来不轻易吃僧团的任何食物。如果不得已,我必须在寺庙吃饭,我也必须给寺庙相应的钱。佛经中有云:涉及三宝的事情中,僧团的食物因果最为厉害。日本藏经上说:“宁可磨刀霍霍,砍断四肢,也绝不把和尚的东西给家人。”

如果有人把佛像上的衣服和饰物占为己用,然后感到羞耻和后悔,再去买新的衣服和饰物来装饰佛像,并劝其忏悔,这个罪可能就清净了。但是,即使一个俗人享用了僧人的食物,或者一个僧人享用了自己本分之外的僧团的食物,即使他后来归还了,忏悔了,这个罪也不能完全净化。

过去托嘎如意宝弟子白玛旺扎堪布在扎西寺讲经时,特别强调修行者要注意因果的取舍。他自己的行为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当Kampo去那里的时候,他除了一篮子书什么也没有。冬天,寺庙举行法会,僧人煮茶煮粥。当天的法会结束后,一些僧侣将未燃尽的木炭带回他们的小屋取暖。白马王扎坎坡每次都会用等量的柴火换来用过的和没烧过的木炭。他说:和尚的饭不用说,就是和尚* * *拥有和使用的木炭,要不要承担后果也不好说。还是谨慎为好。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即使是在讨论佛法的时候,也要非常谨慎的选择因果。我年轻的时候,跟蔡学过的堪布。Kampo经常说他创造了一个很深的邪恶事业,他一直在为此忏悔。有时候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会后悔到流泪。

在左庆西瑞森佛学院读书时,一位来自拉萨哲蚌寺的格思,能言善辩。有一天,葛日康布上师讲中学,葛西进来坐在那里听课,没有一点敬意。格里坎波讲课的风格不是滔滔不绝,滔滔不绝,而是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当上师谈到空无、空无、空无、空无、空无、空无时,坐在蔡堪布旁边的格西重复了上师的话,摇了摇头,对他们不屑一顾。Kampo对此很不高兴,下课后找到Gesi,想和他争论一下“全部放弃”的问题。格西辩解说,他中途犯了一个错误,被坎普抓住了。堪布自豪地说:“佛陀和他那一派的所有后来者,都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你是黑皮肤(因为葛西更黑)真的在胡说八道!”对于蔡的这句话,很后悔,一辈子再也没有和别人争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