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医生是怎么给婴儿打针的?马宝,这孩子一直很开心,我宁愿这孩子哭。
日前,一段“最惨”的婴儿视频让网友们又心疼又好笑。
宝宝6个月,刚好有两针要打,所以打了针的护士选择了一起打。把宝宝的胳膊两边抬起来,两个护士一起扎针。宝宝哭的时候不知道往哪边张嘴。
很多网友表示,这样看着太痛苦了,不能一个一个打吗?
有网友说:一针疼一次,两枪疼两次,还是疼一次,可以少哭一次,挺好的。
每次带孩子去打疫苗,孩子都哭得死去活来,不哭的宝宝好像是个另类。记得有个妈妈问我:宝宝打针不哭。痛觉神经有问题吗?
相比国内,国外的宝宝似乎更“乐于”打针。
宝宝的手被爸爸握着,医生握着针,针帽没有拿下来。他轻轻地在宝宝的上下部位戳来戳去,好像在给宝宝挠痒痒。
一会儿戳胳膊,一会儿戳肚子,一会儿戳宝宝的鼻子,宝宝会被塞住嘴,被逗乐很久,才会把针扎进宝宝的腿,玩的时候还不忘逗逗宝宝,让宝宝转移注意力。
而且宝宝打完针也没什么感觉,一直很开心。
这样温和的方式,对于很多看着宝宝哭的家长来说,并不是最适合的注射方式。
然后国内的妈妈看完全程都皱起了眉头:我宁愿让孩子按照这个节奏哭。每个孩子打一针都要这么久,我得排队等到明年吧?
我相信中国的家长真的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孩子脱了衣服挂那么久,玩了就不感冒了?我宁愿在几秒钟内完成它,并且玩得开心。
和他比起来,玩前两针的宝宝有点惨,但是速度真的很快。
也有家长表示有点奇怪,为什么宝宝可以一次打好几个疫苗?会不会不安全?
宝宝出生后,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所以孩子可以直接通过疫苗得到保护。一岁以内也是孩子打疫苗最频繁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去社区医院。如果选择联合疫苗,可以减少孩子的注射次数。
比如很多家长选择五联疫苗,虽然费用比较贵,但是可以把孩子原来接种的次数从12次减少到4次,除了减少疼痛的机会,还会降低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
有的孩子一打针就大哭起来,但是哄了半天也哄不出来,而有的宝宝属于那种一直什么都不说的。为什么不同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有些孩子自己比其他孩子更强烈地感受到疼痛。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的时候都会说,尤其是男孩痛哭的时候:你看,你不是比别的女孩勇敢吗?其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孩子对疼痛更敏感,而不是因为孩子娇弱。
药物进入体内,会引起局部刺激和疼痛,不同的注射对皮肤的局部刺激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很多人打青霉素的时候会觉得很痛,但是打别的针可能就没那么痛了。
注射一般要求是绷紧皮肤,“两快一慢”,针要快插快拔,注射时药物对肌肉有刺激性,所以要求慢注射。
所以,孩子是否感到疼痛,与注射护士的注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
家长可以在孩子打针的时候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给孩子一些玩具,或者引导孩子看别的地方,听听歌,和孩子说话等。,这样他们的孩子就会放松,痛苦就会减少。
比起告诉孩子“别怕,打针有什么好疼的”,你可以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打针会有点疼,像蚊子咬你一样,但是护士阿姨很温柔,很快就好了。有了这种心理预期,孩子的紧张情绪也能得到缓解。
由于药物的刺激,孩子在玩耍后可能会感到疼痛。家长可以给宝宝敷上温热的毛巾,促进药物的吸收,减轻孩子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