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
《西游记》不仅展现了观音的无穷神力,而且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大悲天悯人之心的善良平凡的神,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小说通过侧面对比的方式,刻画了各类人物对观音的崇敬和虔诚。也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西游记》的这种民间性,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代代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观音像;民间性质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和中国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就具体情节而言,观音出现在回复中:观音去开会问小圣人为什么威胁要降服大圣;我造佛经,传极乐观音到长安;王秉诚修大会使观音成金蝉;孙行者在黑风山观音中大闹一场,安抚熊怪;还有美猴王三岛。此外,如“三藏不忘根,四圣试禅”,观音在这类回归中并未标注,但内容中有不少观音。可以说,观音的活动贯穿了学习佛经的全过程。小说以观音为唐僧师徒排忧解难的故事为蓝本,艺术地再现了?点名救苦,跟班。、?以一切功德,关怀众生?、?三十二个回应,十四个无畏?同等品格的观音菩萨形象。正因为如此,日本学者茨部明甚至认为《西游记》以观音信仰为主轴,其结构类似于密教中的曼查洛。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小说中的观音形象进行了多层面的解读,包括从社会学的角度,如张的《论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有人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把握小说中观音形象的原型意义,如陈文新的《西游记》和民间文化,也有人从道教经典中阐释《西游记》观音形象的隐喻意义,如李安纲的《西游记奥义书》等等。应该说,这些观点在当前学术界对西游记题材的解读和对观音形象的分析中具有代表性。但如果能把握作者创作态度的民间性,注意到《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淀的小说,也可以考察古代民间观音信仰的一些特征。
一、西游记对观音的刻画。
观音是《西游记》中最喜欢的形象。作者在极力表现她是一个普通市民,还是一个佛教信徒,塑造她,把她描绘成一个人与神的完美结合。
1,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南海观音的形象,这个形象充满了人性、慈悲和无比的神奇。
观音是一个美丽的神。《神仙佛》中玉帝、如来、老君的出场,除了观音被重着色、反复渲染外,作者并没有重点突出。小说中对观音形象有三次直接详细的描述:第一次是在如来大会上,观音自荐去东方找人取经。菩萨们在观音眼里看到了什么?理四德,满金,花圈珍珠,香环艳花,乌云巧妙地叠在盘龙包子里。彩带轻飘着蔡,碧玉纽扣,素罗袍,吉祥之光,锦裙,金坠绳,吉祥之气。眉小如月,眼如双星,玉面自然喜,唇有点红,网瓶花蜜年年开,垂柳斜插。解决八难,群居,大慈大悲,所以镇太山。居南海,救苦求声,说什么都要做,圣人神灵千万个。辛的紫竹,惠* * *祥腾,珞珈山大慈大悲的主,阴超洞中的观音。第二次是在长安太宗的水陆法会上。观音带着木叉,飞上高台,踩着祥云,直到九点,祭起原身救苦,撑起柳净瓶。唐太宗等人见到的观音菩萨是:?在《华汉书》中,有一位女真人,即菩萨,头上戴着一顶王冠:一枚金叶纽扣,一家翠花商店,一个金珠花环;穿领:淡色,淡妆,盘金龙,飞彩凤的蓝袍。胸前一侧挂着:一枚月色、舞风、杂珠、积玉的香环,一条美丽的丝绒裙,镶有冰丝、织金边、彩云,以促进远海。在它面前,我被牵着向东飞,遨游晋朝,感恩孝顺,有一头黄毛红嘴白鹦哥。我手里拿着一个善待世界的宝瓶,瓶里插着一片蓝云。玉环穿绣扣,金莲深在脚下,三日可进可出。这是观音。《美猴王》第三回,我去南海请菩萨处理通天河的鲤鱼精。悟空遇到了观音。远远望去,我又苦又敬,坐在一个破衬的盘子里,懒怕梳妆,面容婀娜,一窝丝,从来没戴过花圈。我不穿素色蓝袍,系着小袄,穿着柬锦裙,光着脚,披着绣花披肩,光着膀子,玉手里拿着刀在剥竹皮。这三个描写从外貌、衣着、环境等方面综合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女神。既有神仙的世界,也有很多神仙眼中的观音;世界上还有观音,在普通人眼里。在描绘观音端庄美丽的容貌时,赞美了她的神力,给人以艺术美。观音也是慈悲慈悲的好神。更别说佛经队的所有老师三徒一马都曾经在西天犯过教条?罪人?受尽天罚,正是在观音的慈悲下,我才有机会西天求法;不是说观音降伏了熊怪,没有伤到它的性命,只是把它带回普陀的罗家山当守护神;带上鲤鱼精,带她回南海听经典。说观音降服鸿海儿的细节,也充分表现了她的慈悲。红孩儿大战前夕,她提前对300里外的生物做了妥善的安排。就连窝里的小动物和山洞里的野鸡都被送到山顶,以确保它们的安全。就在刚才,网瓶被拉倒,淹没了山头。连孙悟空都感叹:好慈悲的菩萨!如果我有这种魔力,我就把瓶子倒下山,动物蛇虫我都不管!?这孙悟空的话,更加体现了观音的慈悲。在那个全民为猪为土的专制时代,观音的慈悲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观音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凡人之神。小说重点讲述了她人性化的言语行为和性格特征:为了帮助孙悟空对付熊怪,她听从了孙悟空的主意,不装腔作势地变成了凌徐子。孙悟空也不失时机地和菩萨开玩笑?妙,妙,这是地精菩萨还是菩萨地精??观音也笑了:?菩萨妖精,总是一个念头;如果理论是原创的,那也没什么。?在这里,作者用观音之口来讲述所谓的菩萨与妖精的区别,其实就是人心中善恶的区别。不仅如此,她有时还会主动和悟空开玩笑,比如第43集观音对悟空说。我是个漂亮的龙女,网瓶是个宝。如果你骗我,你怎么找到你??而且,作为无上菩萨,你甚至会说?豪迈马怜,村愚红棺?这样的村谚;孙悟空生气的时候可以诅咒她吗?这是她没有丈夫的生活?;当听说妖变了模样骗了猪八戒,她更是如此?心中又气又恨,把手中的宝珠网瓶扔进了大海。。李卓吾评论这段批语?菩萨也大怒。大怒不是菩萨。?批评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作者不仅写出了观音的神性,而且揭示了观音人性的秘密。作者把观音写成了一个世俗的人。也淡化了佛陀的本性和神性。观音的人性也体现在她和悟空的关系上。观音去长安找佛经,路过五行山。不禁为这段往事感到惋惜?十万大军无一敌,九重天有威望?主人公的现状叹了口气,悟空对她说:谢谢你照顾我,我在这里住了好像一年了,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来看我。?就这样,悟空把观音当成了自己的知己。后来悟空又一次被唐僧赶走,于是去找观音诉苦。在别人面前,孙悟空是那么的无敌,可是在观音面前,他是那么的悲伤,观音对他就像慈母一样,安慰着外面受了委屈的孩子。她一面慢条斯理地对悟空说:看来你神通广大,何必杀那么多土匪!土匪虽坏,但也是人,不该杀。和妖怪,鬼,妖不一样。那个杀生是你的功德,那个杀生是你的不善良。但是除掉它自然救了你的主人。?另一方面,她又苦口婆心地告诫唐僧:你今天一定要收留悟空,一路恶势力还没消。你要在到灵山之前得到他的保护,见佛学佛,然后就不要再怪他了。?在这里。观音不仅指出了孙悟空身患疾病,作恶多端,而且基本肯定了孙悟空一路上的降魔除魔行为。同时观音也表现出一些常人所具有的缺点,比如如来给她三个箍。为了收徒弟用,她只给徒弟用了一个。那是孙悟空的铁环。另外两个被她用来降伏她需要的恶魔,一个用来降伏作为她护山神的熊怪,一个用来降伏作为她威胁弟子的红孩儿。这难免让人有不择手段的嫌疑。
观音也是能降魔降魔的战斗神。梵语中所谓的神奇的本义是什么?打扰?、?障碍在等待。佛教认为,驱魔就是消除和克服一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如烦恼、疑惑、贪婪等。这有什么关系?心,各种神奇的生活;心出,各种魔出?。佛教徒将这种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为了说服世人,创造了大量妖魔化的故事,作为修行净心的通俗教材,劝人排除各种杂念,专心修炼,达到成佛的至高境界。根据敦煌文献记载,妖魔化的故事曾是民间活动中的常见话题。现在保存完好的《降妖篇》就是当时这样一部脍炙人口的书,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神仙菩萨降魔的故事。《西游记》中观音降妖降魔的具体故事,比如降魔熊怪,拯救生命果树,慈悲捆绑鸿海儿,解救鱼篓,到现在捆绑妖王,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间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2.小说通过侧面对比的方式,通过各种人物对观音的态度,突出了观音的尊崇地位。无论是上天界的神仙、佛祖、神仙皇帝,还是东方大地的皇帝、将军、平民,大家都对观音无比恭敬。
如来想把佛法传到东土,观音自荐到东土找人取经。如来见之,喜出望外。你不能去别的地方。你得是观音尊者,有神通才能去。?可见,在沉默智慧的如来心中,对观音菩萨的神通还是有所赞美的。
佛经队对这位菩萨更加虔诚。比如沙僧和惠安在流沙河打架,知道是观音,就不停地“嘿嘿”叫,抢走了宝杖,于是木叉(惠安)把它拉走了。见到观音,我低下头,为自己的无知撞到菩萨而认罪,向菩萨坦白自己的身份,向菩萨诉说自己的苦处。八戒和惠安也打得不分上下,菩萨从空中抛下一朵莲花,分出耙子。怪物看到了,怎么怪惠安?眼前的花?为了哄他,惠安告诉他,那是观音菩萨扔的莲花。八戒听了,急声问道?南海菩萨,除八难观音外,可扫三灾??离开耙子,第一周,介绍你到岸边。木叉告诉他,菩萨在宝座上,他立即向上磕头,大声喊道?菩萨。菩萨,原谅我吧!原谅我!?他向菩萨说明自己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请求菩萨拯救。从沙僧、八戒等神仙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还有孙悟空,他尽管身手不凡,英勇无比,却对观音菩萨十分敬重。一个人在五星山脚下的时候,看到观音更是感动。我见了菩萨,就把她当知己。菩萨说:?孙,你认识我吗??大圣睁开眼,点了点头,叫道:我怎么不认识你?您好,是南海普陀罗家山大慈大悲的菩萨。好好照顾它!好好照顾它!我在这里住了快一年了,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来看我。你是哪里人??菩萨说:?我奉佛祖之命去东方寻找佛经。从那时起,我就来看你了。?大圣道:?如来骗我,把我压在这山上五百多年。赚不到钱。希望菩萨方便,救救我老孙。?菩萨说:?你是个有罪的家伙。救你不美,免得你又有灾难。?大圣道:?我已经悔过了,希望菩萨指点迷津,愿意修行。?孙悟空经常对那些在他之上的人无礼。如玉帝与如来,但对观音极其恭敬。孙悟空请来观音抚慰红孩儿。观音和悟空一起过海的时候,菩萨让悟空先过,悟空毕恭毕敬地说。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展示。如果我驾着筋斗云,露了身,怕菩萨怪我不敬。?这是多么的尊重。不仅如此。他还点了猪八戒?如果你看到菩萨,不要抬头。只能低头膜拜?。其实一向粗鲁的猪八戒对观音是很真诚的。比如为了制服沙僧,孙悟空找观音帮忙,猪八戒特意发了一条信息:师兄,你走的时候。一定要和我一起回复:多多指教!?在这里,八戒始终记得观音劝他不要为妖吃人的恩情。还有一次,悟空和八戒起了冲突,八戒向悟空求饶。师兄别看师父,求求你看着海上的佛饶了我吧!?悟空见八戒说菩萨,便改口道:师兄,既然这么说,我就不打你了。?可见悟空和八戒虽然有很多不同,但观音菩萨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各路妖魔也对观世音菩萨十分敬重。更别说那些原本来自仙界的妖魔,他们对观音菩萨有非常好的认识,所以有一颗崇拜的心。就连神通广大、目空一切的洪海,称王时也不尊重观音,甚至变成菩萨来捉弄猪八戒。但成为观音弟子后,他彻底改变了对菩萨的态度,对它变得非常虔诚。悟空被唐僧赶走,来到南海,扬言要?苏?山财当菩萨的时候,听悟空说过一句。苏?字,对孙悟空说:?我菩萨是一位善良、慈悲、大乘、无量的菩萨。她怎么了?你想起诉她吗??这个细节充分体现了他对观音态度的根本转变。
小说还写了土地等民间神灵对观音的虔诚态度。当观音和惠安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城,进了一座土地庙,土地公大惊,鬼兵战战兢兢,自知是菩萨,磕头接人。土地急着向城隍、社稷和长安所有的庙神报告,他们都来看报告。菩萨,原谅诸神的迟到。?可见这些地方都是社会神。他对观音菩萨那么小心。
这些异于世间常人的天界神鬼,都对观音菩萨抱有恭敬的态度。那东方的菩萨呢?我们看小说中的表现。
《西游记》中有两个特写描写了土著人对观音的虔诚。一次在北京,观音来朝求佛经。在太宗面前解释完佛经后,他带着木叉来到高台上,在祥云上走了九点钟。他舍身救原身,手持柳网瓶。这是可喜可贺的唐天上王崇拜。所有的公务员都跪下来烧香,寺庙里的和尚和尼姑充满了习俗。学者们都祈祷:?好菩萨;好菩萨。?高兴的唐太宗忘了江山,心爱的文武百官失了求爱。很多人读南无的观音菩萨。晁太宗还命人画出观音的真意;还有一次在陈庄,当时还没打扮好的菩萨受悟空之邀,在通天河安抚鲤鱼精,孙悟空让观音等一会儿,说要叫陈家庄所有的信众来看菩萨的金面。一个是离开grace,一个是把这个奇怪的东西说出来,让普通人放心支持。八戒沙僧奔到寨前,叫道?来见活佛,来见活佛?。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的村庄,都面对着河。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拜。其中有一位传下影神的好画家。这就是鱼篓观音的样子。这两个特写,一个以宫殿为点,一个以村庄为点,充分表现了中国皇帝、大臣、平民等对观音的虔诚。
同时,小说是用浓墨渲染唐僧对观音的虔诚。取经途中,他总是拿着香,望着南方朝拜。有点迂腐。悟空刚出五行山,神智不正之时,观音化作老母,给唐僧一个紧箍,控制住悟空,老母化作一道金光,回东方去了。三藏知道自己是观音菩萨,(历史纸)急忙集土烧香,东张西望,恳切祈祷(15次);皇帝赐的白马被白龙吃了,唐僧哭着责怪悟空。得知观音为他带来了白后,就地取土焚香,南望朝拜(16);在观音寺,袈裟被黑熊抢走后,悟空邀请菩萨一起把袈裟拿回去。三藏一听,立即摆了香案,向南方祈福(19):在高老庄,三藏听说菩萨劝八戒好了。受孟铎菩萨保佑?(20次);他听到悟空等人说他请菩萨降服鸿海儿,他也是吗?跪下来朝南拜?(49次)。难怪这个唐僧是他母亲殷梦见一个南极仙女被观音赐子而生的。在取经的路上,他经常有被吃掉的危险。虽然身边有三个技能超群的恶魔弟子,但他都控制不好。他的危险和烦恼一路不断,却处处受到菩萨的照顾,观音解除了他的烦恼。而救他一命,也是为了成就他的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怎么能不尊重这么重要的靠山呢?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不同的理解。从文本出发,从小说中观音是怎样的神,以及别人对这个神是怎样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观音的形象,突出了她降魔的神奇力量,仁慈的善良,和凡人一样的人性。小说一方面强调观音的善良和仁慈,另一方面突出了她的救灾,看到了一个消灾解难、保佑百姓的观音菩萨。作品中对观音的这种描写是基于民间信仰,是对民间观音信仰的艺术再现。
第二,西游记观音形象的民间性及其意义。
西游记小说是几代人积累的,很多故事的发展没有严格的内在因果逻辑,而是归结于很多民间传说?接受同样的?它是许多短篇小说的混合体,它对观音形象的刻画也体现了这种民间性。小说中塑造的观音形象是古代民间观音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古代民间观音崇拜的热潮是小说中观音形象的创作源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是一个佛寺的和尚。他称帝后,仍然把佛教喇嘛当国师,把寺庙分为禅、教、教三种。其中?教书?主要从事秘密的瑜伽仪式,祈求人们的祝福,追求仁慈和供养死者,消除所有现存的业力。因为这个活动可以稳定人心,所以不仅受到民间的喜爱。连国王都喜欢。明朝在一个和尚(道衍,俗名姚)的建议下掌权。他对佛教也有特殊的感情。他写了《北教序》,并亲自撰写了《神僧传》。在这两位皇帝的突出影响下,明朝的国王们并没有对佛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所以佛教在明朝随着禅宗和净土宗而复兴。高僧大德和俗家儒官都主张净土宗禅和三教合一。在禅与清净相统一的宗教背景下,民间佛教中的观音信仰更为突出。于是,在一般人眼里,观音的地位不仅超过了其他菩萨,甚至超过了佛。在当时的皇宫里,还流传着观音赐经的传说。比如永乐的妻子许皇后(1362-1407)在烧香念经的时候,突然看到亭子里满是紫光,观音菩萨出现了,意识跟着观音走了?第一场是什么?在净土世界,观音给了她第一部大功德经。她醒来后,拿了一张纸条写了下来,并命名为《大明仁皇后梦佛第一大功德经》。他还把永乐皇帝的成功升天归功于坚持此经的功效。与此同时,民间宗教在明代空前发展,观音普遍被纳入民间宗教的普遍信仰,成为他们崇拜的主要神灵。民间宗教把观音作为掌管寂静母亲的佛之一,与吕祖、济公、关帝相提并论。有些教派甚至认为观音是沉默的母亲。
在这种佛教中国化不断加强,民间宗教逐渐兴盛的环境下,对观音的信仰更加世俗化,其内容进一步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将观音置于等级森严的等级体系之下,赋予了观音更多的道教魔力。她不仅成为整个佛道神仙体系的重要成员,也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善神、福神。全社会对观音的热情很高,供奉观音菩萨的各种寺庙、尼姑庵也遍布全国,不计其数。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万历二十年左右,1592),宛平县令沈邦对北京城内外的寺庙进行调查。据他的《万书部杂记》记载,北京有七部《观音集》,北京以外有六部。城内有八座观音寺,城外有十座;一个在观音寺城内,两个在城外;观音寺内有三座寺庙,城外有七座,共有41座寺庙。仅北京内外就有41座观音寺,从中可以一窥全国各地观音信仰的盛况。
《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就是这种观音信仰的反映。小说全面展示了民间观音信仰的内容。它不仅将一些民间流行的观音故事融入到具体的情节中,如《观音的母亲》、《观音的鱼篓》等。,还通过一些热情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观音的崇拜热情。比如金头姐弟去请菩萨降服白龙的时候,菩萨下了莲花台,离开了仙洞,带着姐弟在祥光中穿过了南海。有一首赞美他的诗。佛说蜜中有三藏经,菩萨传善遍长城,摩诃妙语遍天下,般若真言是鬼。导致金蝉又蜕壳了,玄奘又修行了,只是因为路挡住了鹰的愁,龙儿变成了马?;当观音帮助猴子征服熊怪并把他带回嘉善时,另一首诗赞美了他。祥光慈悲金像,可赞缤纷。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表现出同情,看着法界的现金莲。今天多是传达经书的意思。此行无疵,咎由自取,归海。空门满荣?;观音跟随悟空到五仙寺时,又有一首诗赞道:世间难谈玉金象。是怜悯拯救了苦难。过去它抢了无邪佛,至今却成了有为之人。多少人想清海中浪,心中无尘。甘露教久,宝树长生?删除。这些?杨山满长城?、?施舍天下?、?拯救苦难的慈悲?等等都是对观音最基本最广泛的看法。
同时,通过对比小说中观音和太后的地位,可以看出观音菩萨在人们信仰中的地位。道教的王母娘娘在小说里没有什么神通,几乎是个反派,而从佛教里走出来的观音菩萨却如此受人敬仰。这也反映出明朝以后,观音菩萨作为外来文化中的神灵,在本土道教中已经超越了太后,占据了主要地位。
从鬼故事的发展历史来看,以观音圆满为代表的六朝观音功效故事,极力向读者灌输以下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全心全意地背诵就好。轻(观)世音(经)?你会得到幸运,你会被杀死在这种报应的故事里,观音的形象是不确定的,模糊的,甚至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消灾解难的象征,远远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随着《西游记》的出现,观音从一个下凡的象征变成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形象。观音的神力与现实相连,从抽象变成了独立的实体,成为了文学的典范。从宗教史的角度看,观音菩萨在佛经传播过程中的塑造具体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和艺术化。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位集母性力量和女性美于一身的观音女神,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了作者身上。对于创作型文人来说,女性崇拜意识与不满现实社会的异己分子的反叛精神有关。有才华、有同情心、善良的观音与不能用人、宠贤的玉帝形成鲜明对比。观音成为悟空的良师益友,实际上是作者对平等自由这一朦胧观念的向往,反映了观音成为现实社会尤其是男权社会中一切丑恶和邪恶的参照和对立面。
?
女性主义神话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一个女人是没有任何地位和权利可言的,她必须学会灵巧的手艺才能充实自己。一般来说,神话中的杰出女性总是扮演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也反映了中国神话的这一深层文化特征。母性?性格非常明显,孙悟空作为一个佛来命名?斗胜佛?主人公对观音菩萨有着深厚的母爱依赖,观音菩萨也常常对孙悟空表现出博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