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彝族人不住在安宁河平原上?
凉山彝族地区禁止17岁以上女性上楼。如果他们违反了规则,他们应该在家里举行一个“小布”法术仪器,以赶走污浊的气体和厄运。禁止外人、兄弟、父亲、叔伯、叔伯兄弟、媳妇到郭庄石右上方为界的主人处“尼木德”。以前如果有违反,媳妇回娘家,娘家要退雇佣费,赔偿不尊重的钱;父亲、兄弟、叔叔等。不得不酿造葡萄酒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的主人。新房竣工后入住时,避免男主人先行,否则不利于家庭的发展。在云南巍山彝族地区,在家禁止吹口哨、唱山歌、说脏话。禁止携带棍棒、绳索、刀具和枪支进入主房间和厨房。
选择居住地彝族居住地依山傍水,土肥草美。选址之后,就要盖房子了。凉山彝族建房的方法有滚走、打饭、烧羊肩骨等。滚蛋,就是拿个鸡蛋在宅基地上滚,然后立三块石头把鸡蛋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剥开蛋壳,看看蛋窝是对是错。运气好的话,你可以盖一栋房子,并选择另一个地址。立米,用手捧五粒米,然后把米按东南西北中间的方向一粒一粒竖立在土里,用碗扣住。如果第二天发现米粒丢失和倾倒不吉利,那就另选地址。烧一只羊的肩胛骨,需要请一个巫师来表演这个手法,就是把火草放在羊的肩胛骨上烧,看肩胛骨上烧出来的裂纹是好是坏。方形图案是上吉,字图案是钟平,十字图案是不吉利的。这些都是迷信,逐渐被淘汰的。后门的位置朝东,面对斜坡。忌开秃山之门;房子禁后有水,否则容易发山洪,危及房屋。?
凉山彝族村寨的特点是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历史上,由于彝族经常受到其他民族的骚扰,内部争斗频繁,他们居住的村落大多位于地势险要的山地或山坡上,或者靠近河谷的阳坡上。这样,他们就有了可防之危,有了可走之路,有了先见之明。前面是梯田,后面是牧场,是彝族人生活的理想之地。一般山区多为分散分布,平坝河谷地区多有人居住。
彝族的婚姻与爱情
1949以前,由于彝族分布区域和支系的不同,各地社会经济形态的差异也体现在婚姻制度的地域性上。具体表现如下:
(1)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会,与宗法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是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形式。以前在梁山,除了夏曦和阿嘎的一些孩子,男女在孩童或年幼的时候,都是由父亲为他们选择对象,寻求媒妁之言,预言婚姻,聘请订婚。婚礼会在一定时间后举行。结婚后,除了小儿子,都与父母分居,各自成家,形成一夫一妻制家庭。如果婚后丈夫还年轻,新娘回娘家住,等丈夫成年后再成家立业。至于阿嘎和夏希,在被主人娶走或征得主人同意后,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形式。过去,一些贵族统治者和富人也有一夫多妻制。一般来说,他们娶的妻子都住在不同的地方。虽然所有妻子中的第一位妻子在家庭中地位很高,但她没有权力管理和支配其他妻子。但如果再婚,必须事先征得第一任妻子的同意,并在做好礼物后,为亲友摆酒席。否则,可能会招致批评和敌人之间的争斗。?
凉山的彝族,四川、云南大大小小,实行“族内通婚”、“等级婚姻”、“家庭供养婚姻”、“房屋转让制”、“姨妈表亲不婚”、“姨妈表亲优先结婚”。“族内通婚”是指配偶双方必须是彝族人,禁止与其他民族通婚。如果他们违反了它,根据习惯法,他们将被处决或被驱逐出家园。“秩内通婚”是指黑彝必须与黑彝通婚,严禁黑彝男女与其他秩的男女通婚。如果一个黑人彝族妇女与其他等级的男子发生关系,双方都将被处死;如果一个黑人彝族男子与其他等级的女子发生性关系,该男子将被驱逐出他的家庭或被处死,所有的妇女将被处死。“家支外婚”是指同一家支内严禁结婚,配偶必须在家支外选择。如果发生在同一个家族分支内部的性关系,则被视为乱伦,双方将按习惯法执行。“转户制”,即已婚妇女的丈夫去世后,仍处于育龄期,必须转户给丈夫家的另一个男人。转让房屋的顺序是:先同行,如果同行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再是晚辈或长辈。除了不能过户给自己的儿子,堂弟的婚事不能过户给岳父外,没有任何限制。“姑姑不嫁”,即禁止姑姑与堂兄妹通婚,姑姑与堂兄妹如兄弟姐妹。他们既不能结婚,也不能有婚外性行为,否则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执行。“表亲有姻缘优先权”,即表亲有姻缘优先权。按照习惯法,姑姑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父的媳妇。姑姑的女儿就业首先要问姑父家,不要就不能结婚,还要给姑父家送嫁妆。另一方面,姑姑的女儿对姑父家有上述义务。
云南、贵州、广西的彝族实行封建婚姻制度。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八字是父母同意后取的。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嫁妆,婚期要选在吉日。?
(2)云南省永胜县塔鲁彝族的对偶婚和群婚。结婚离婚都很自由。有些女性甚至一辈子未婚,晚上由不时上门的男性伴侣同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家。特别是女性婚前有性行为的自由。通常,他们长大后要住在俗称“棚子”的公房里,而且往往一住就是几年。所以,带着孩子出嫁的新娘也是习惯法允许的。?
(3)云南弥勒“阿西”彝族人恋爱自由。彝族这一分支有“闲房”或“公房”,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婚姻不是父母包办的,也不需要嫁妆。女儿把男方带回家,才知道女婿是谁。
1949以后,社会主义婚姻法在彝族地区广泛实施,废除了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彝族的语言和文字
彝族工艺主要有彩漆画、刺绣、贴花、铸造等。漆画主要应用于碗、盘、壶、杯、铠甲、护腕、盾牌、火箭筒、马鞍、马缰、秦越、口弦等。颜色主要是黑色、红色和黄三。刺绣、贴花是彝族妇女的拿手好戏,常绣(或贴)在鞋子、头巾、袖子、衣领、裙子、裤腿、吊带、烟袋、腰带等上面。大多以黑色为底色,搭配红、黄、绿、蓝等纯度很高的花线。彩绘漆器、刺绣品和贴花的图案是以太阳、月亮、彩虹和云彩等天体现象为基础的。有的以水波纹、山形等山川自然地理为题材;有鸡冠、牛眼、牛羊角、猪牙等动物某些部位的图片;有一些花、叶、树枝等植物的图片,也有一些绳子、辫子、方块的图片。各种图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彝族舞蹈
彝族民间歌舞可以概括如下:
大格:包括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的彝族及其他邻近少数民族中的“跳”、“跳”、“左脚舞”、“跳”、“落”、“跳月”(即“跳乐”)等圆形舞蹈。自娱舞蹈“大哥大”与汉族
古代的“塔哥”很像。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踏歌图》记载了当地的舞蹈状态。每逢节日庆典,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或随着音乐起舞,舞蹈总是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也叫“烟盒舞”,因为跳舞的人是手里拿着烟盒在踢踏舞。“烟箱舞”流行于云南省中南部的红河、石屏、建水等地的尼苏族聚居区。舞蹈可分为“弦”和“杂弦”。《正弦》是双人自娱舞和表演舞的结合。主要的传统乐段有《哑巴劈柴》、《鸽子吃东西》等。舞蹈优美、轻盈、活泼、滑稽。另一方面,“杂弦”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人物、有故事的歌舞小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节目有《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百余种。当地的口头禅“人不跳弦,枉活几十年”可以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佐罗:又名索罗,是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族的另一种圆舞。旋律跳跃欢快,节奏清晰有力,并伴有快速挥手、错步、踩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跳三弦”:又名“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彝族的一个分支阿西、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舞三弦,配以大中小三弦和不同音色的竹笛,是火把节必不可少的舞蹈。
毡舞是四川凉山彝族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毛毯为道具,通过拉伸、折叠、摆动、旋转身体来模仿鹰和熊的姿势。这种舞蹈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种彝族民间舞蹈,如果去掉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做的修饰,还原其本来面目,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彝族中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原生态和古拙舞蹈。前四种舞蹈来源于彝族的古代生活,第五种模仿鹰和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教和图腾有关。
崇拜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动物模仿舞蹈,动作优美优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加入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成为今天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庆祝新年的节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来自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和“高跷”。现代彝族高跷保留并发展了其杂技特征,高度远超汉族高跷,但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巧。
在彝族举行祭祖、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这些舞蹈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他们一边击鼓,一边快速摆动肩膀、胸部和臀部,作为主要的舞蹈词汇。此外,在“跳宫节”中表演的“跳宫”、“跳甲甲”等舞蹈中,还保留着古代狩猎和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士兵远征、战斗和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景,以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赞美。这种人们手持乐器的舞蹈和羌族的铠甲舞几乎一样。
现已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有《红地毯》、《Xi跳约》、《快乐的诺苏》等。它以跳跃欢快的旋律闻名于艺术界,表现了彝族人民充满活力的生活。
彝族饮食
彝族分布广泛。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气候和降雨量的差异,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也各不相同。因此也形成了各地彝族饮食多样化的特点。
1.主食。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马铃薯和苦荞,还有燕麦、大麦、小麦和豆类。有些坝区主要吃大米。吃的方法一般是做各种包子等食物,有时也做熟或炒熟。凉山彝族人把荞麦揉成饼,放在开水里煮。土豆喜欢煮或者烧;炒燕麦磨成面粉调食;米饭用蒸煮袋蒸。
2.副食。蔬菜有萝卜、块根、白菜、青菜、菜花、羽衣甘蓝、韭菜、蕨菜、葱、姜等。有不同的吃法,比如煮、炒、炖、腌制。食肉动物主要吃牛、羊、猪和鸡。煮和盐是常见的吃法。凉山彝族的肉和萨美彝族的生肉最好吃。脱脱肉的做法是选择30斤山猪,去毛去内脏,洗净后切成拳头大小的块,放入锅中煮熟后捞出,拌入盐、胡椒等调料。生肉生肝的做法是将猪蹄烧焦切丝,然后将猪肝切碎,加入酱油、醋、葱花、辣椒。
3.酒精。彝族人喜欢喝白酒,一般用高粱、玉米、荞麦等杂粮酿造。用不同的制作方法或饮用方法,称为“坛坛酒”、“篆篆酒”、泡酒、粟米酒、水酒、粥酒。坛坛酒是在坛子里酿造的。饮用时,剥去坛口的封口泥,加入凉开水,数小时后插入拱形竹筒或木筒饮用。也可以几个人同时喝。改用白酒是凉山彝族的一种饮酒方式。一群群男女席地而坐,一碗碗白酒从右往左递,每一口都是用左手的拇指摩擦碗边。浸泡过的酒是在木桶中酿造的。喝的时候从桶里冲出来,酒从桶底的小孔里流出来。喝的时候可以喝好几天。
4.茶。云南、贵州的彝族习惯喝茶,自己种茶。云南的无量山、哀牢山、澜沧江、黑惠江一带土壤酸润多雾,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制作出来的绿茶相当漂亮,节结紧密,香味醇厚,回味无穷。青毛茶早在唐代就有种植,舒曼记载:“茶采自银盛之山,孟社人以胡椒、姜、肉桂炒之。”
5.香烟。凉山彝族人喜欢抽兰花烟。一般都是利用自己家附近的小块良田种植,2月播种,5月分苗,7月收割。然后将烟叶晒干堆放,用山草扎成小捆备用。吸烟时,将烟叶放在手心,搓成细粉,装入烟斗。云南和贵州的彝族人喜欢抽叶烟。
6.餐具。凉山彝族的餐具多以林皮漆器制作,造型独特,美观耐用,以黑色为底色,绘有红黄相间的各种图案。常用的有木盘、木碗、木勺、木盔、木碗、皮碗、肉盘、饭盒等。木碗有高脚和低脚两种。木碗有收口、盖、鼓肚,盖与身扣成母子。木碗和碗是用来盛饭的。木勺是用来舀汤和米饭的。勺部呈椭圆形,柄细长,俗称“马勺”。吃的时候稍微动一下手柄,勺子就不会粘在嘴唇上,这样汤和饭就在嘴里了,既卫生又实用。皮碗轻便耐用,拌荞麦面、粑粑就能吃凉了。
7.饮水器具。酒杯有鹰爪杯、牛角杯、牛角杯、鹅爪杯、猪蹄杯、木酒杯、皮酒杯等。有圆壶、扁圆壶、鸽形壶等等。锅分三部分:腹部和脚。脚底中央有一根小竹筒作为进酒口。酒灌满后,把壶放直,但酒不能流出来。腹部上端旁边斜插一根细竹筒作为吸酒口。外形美观独特,独一无二。酒器的材质有木漆、银、角蛋白、皮革等。?
彝族节日
彝族传统节日非常丰富,按其性质可分为五类:生产性节日、社会娱乐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庆祝性节日和祭祀性节日。并且每个类别包含5-10个节日。例如,旨在发展和促进生产的生产性节日有剪羊毛节(流行于大凉山,一般在农历六月中旬),采药节(流行于云南小凉山,在农历五月初一,主要是收集和销售药材),黑井灯会(流行于云南牟定县黑井,在农历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更多的盐产量), 和羊年(在云南牟定,每年除夕和农历正月贴对联),巴乌节(流行于云南省鹤庆县东部和西部山区,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主要是为了庆祝和祈求丰收),牛歌节(云南省西北部山区的彝族在每年初冬举行), 喇嘛节(喇嘛义意为庆祝牛神和彝族支系黑话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和护山节(流行于广西隆林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举行)。 又如歌舞、娱乐、集会等形式的以交流、娱乐为目的的社会娱乐节日,如歌咏大赛(农历二月云南九江县拉鲁族举行)、情人节(农历三月广西那坡县白衣人举行,恋人互赠礼物)、女儿节(云南金平春节后第一天 在街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丽)和赛马节(贵州威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服饰节(在云南永仁县,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盛装打扮,看谁的衣服好看)、捕花街(云南峨山、新平、双柏三县交界处的彝族支系乐苏人, 分别在每年的6月24日和7月15日举行两次,这是年轻人谈恋爱的好机会),还有弦歌节(云南省漾濞彝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马日。 打扮完毕后,妇女们带着食物聚集在当地的密山上,唱歌,品尝食物,直到明月当空),开新节(云南峨山的彝族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天都会赶集,节后春耕完毕),祭拜子女(云南峨山的彝族人,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以村为单位,邀请3-5年内结婚的姑娘带回本村集体祭拜)。 再如以缅怀民族英雄、纪念某一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性节日,如插花节(云南楚雄彝族人民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纪念治愈妇女暴力的传奇女英雄米易路)、服装节(大姚县三台山彝族人民举行, 云南省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纪念巧夺天工的裁缝阿米格尼和二月八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为期三天,纪念与敌斗智)。 以庆祝丰收、祝贺人畜兴旺、平安幸福为内容的庆祝性节日有彝族年、老年节、年味节、新米节、沙湖碧节等。最后,还有祭祀神灵、祈求辟邪的祭祀节日,如火把节、秘枝节、祭祀节、舞蹈节等。其中,彝族年和火把节是彝族最常见、最隆重的节日。?
(一)易年
彝语称为“库什”,是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举行。在李朝之前,人们为新年制造柴火,为新年准备食物,并小心翼翼地催猪过新年。过年三天,第一天:“放烟花”,通知祖灵回家,与后人一起在清晨袅袅的炊烟中过节;“挨家挨户杀年猪”,整个村子(除了呆在家里的女主人)都被挨家挨户杀年猪的杀猪专家“翁色二姑”包围着。杀猪的顺序取决于村里的辈分。“松木”就是供奉祭品,取一些猪肝和猪肉煮熟,带到壁炉顶上祭祖。之后,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当太阳落山时,他们会用熟肉和荞麦粑粑再次祭拜祖先,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第二天:孩子们玩起了“翁斯纳古格”的游戏,青年男女盛装聚在一起,用口弦、秦越、胡琴载歌载舞,搞赛马、秋千架、蹲坑摔跤等娱乐活动。中年男人组队过年,女人在家待客。第三天,人们早早起床,热饭送祖先回祖境,为他们准备好路费和干粮,把燕麦倒进谷仓,象征喂养他们的灵马。在送走祖灵的时候,主人祈求祖灵保佑来年家庭平安,庄稼丰收,六畜发达。?
(2)火把节
四川、云南的彝族一般在农历6月24日左右举行,贵州的彝族在农历6月6日左右举行。祭祀神灵和田地,祈求新的一年丰收,送拜辟邪,是火把节的重要民俗内容。在节日期间,在一些彝族地区,村里会宰杀猪和牛来祭祀神灵。在一些地方,每个彝族家庭都要在田里养鸡来祭祀土地的母亲。凉山彝族火把节,外面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燃火炬的仪式。一家之主点燃了一个用干艾草杆做成的火把,从房间的顶部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并念出了这样的话:烧掉所有厄运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穿过牛棚羊圈,最后加入了村里的火把节,在村头村边和田野的山坡上打火把。有人说火把可以杀死害虫,有人说火把可以赶走灾难和恶灵。现在火把节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斗牛、摔跤、赛马、选美、二重唱、舞蹈、射箭、磨儿秋等各种娱乐活动,有的地方还开展商业贸易活动。?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同,和方言基本相同,不同方言服饰不同。这个有六种类型:?
(1)凉山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的凉山地区。男人头上戴一绺头发,叫“子儿”,中文叫“天菩萨”。他戴着一条几尺长的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手帕,在额头的右侧或左侧裹成细长的圆锥形,从手帕中伸出来,汉语称之为“紫铁”、“英雄结”。他穿着黑色或蓝色的紧身衣,腰很大,袖子很窄。袖口、翻领嵌几圈不同颜色的布,或嵌五色棉条,比腰还长。裤子采用海蓝色棉布缝制,裤腿因地区而异,宽度达到170 cm。走路时,裤子经常挂在腰上。狭窄的踏板只有拉直后才能穿过。成年男子左耳戴银镶耳环或珊瑚琥珀大耳珠,珠下有红丝尖刺。女子穿有镶边或刺绣的右后衫,领口、袖口、下摆、下摆边用蓝、红、白布条,或用彩色丝线织成各种图案的花边。在衣领中间的纽扣上钉上方形的银花,或者在衣领上钉上银色的小钉子。裙子用红、黄、蓝、白等彩色棉布或羊毛布料缝制成三段。上段为裙腰,中段为管状,下段为褶皱状,俗称“百褶裙”。未婚女子穿两条小裙子,长大后举行换裙仪式,称为“Chaalal”,然后换上三节裙,就进入了婚恋期。年轻女子或已婚无子女者,用青色或黑色布料折成瓦形头巾,压成辫子。中老年妇女用黑色头巾裹住头部,或戴荷叶状的帽子。佩戴银手镯和戒指;佩戴莲花形、圆星形银耳环;腰间佩戴三角钱包,底部佩戴五色丝带;穿细绳、注射器、牙齿等。在胸口。彝族男女常年披用羊毛织成的披肩,称为“擦耳瓦”,天冷时可以御寒,晴时可以遮太阳,下雨时可以做雨衣,睡觉时可以盖。服装的装饰过程称为“制花”,一般包括:摘花、贴花、穿花、锁花、卷花、滚花、补花、刺绣等。图案有波浪纹、鸡冠纹、靶心纹、星形纹等。?
(2)滇东南服饰以撒尼、阿西彝族服饰为代表。撒尼彝族的老年男子喜欢穿绿布宽裆裤。年轻人喜欢穿用亚麻布缝制的双排扣无袖夹克,上面绣有花纹图案,并镶有蓝色或其他颜色的布边。女人喜欢戴花头,老女人用红色和黑色,年轻女人用很多颜色。包头的边缘镶嵌着银色的“Cashma”,顶部的耳朵上贴着一对“彩蝶”。背后挂着一串珠子,一直垂到胸前,耀眼夺目,走路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大衣略及膝,多为蓝白两色,袖子、领口、边角有刺绣。背部覆盖一块白色细羊毛皮,黑色布衬底。布带通过胸部直接贴在裙子上,腰间系着黑色底子上绣着彩色图案的腰花。下穿蓝黑裤子,上穿绣花布鞋,肩上挎着花布袋。阿西彝族的男装和撒尼彝族的差不多。妇女们头上扎着两股辫子,头上戴着用印花布制成的五颜六色的“鲁都”包头。“绿都”是一种长在高山岩石顶端的草。穿青花或青色布紧袖,袖上半部多为绿色布,下半部配以另一种颜色的布,袖边绣有花纹。背后穿五颜六色的布,下面穿紧身裤。戴手镯和耳环。背面剪的自制草。?
(3)滇南式服装男子身着双排扣上衣,有的紧紧钉着长纽扣或饰以银币,衣领上绣着一排犬齿图案;有些人喜欢穿羊皮领子。穿宽裆裤。女子头戴银泡泡镶嵌鸡冠帽,身穿带下摆和尾巴的右手短衫。下摆放回去扎在周围,尾部一般塞在腰带之间,形似袋子,可以装缝纫袋等东西。跳舞时,尾巴放下来帮助舞蹈。大筒裤下,腰间扎着花。脚上穿尖头绣花鞋。我喜欢戴银耳环和银手镯,前面、腰上、屁股上挂着银铃铛和银泡泡。?
(4)滇西服饰男子身着黑色或蓝色无领双排扣衣服,有的还有麂皮领。穿宽裆裤,头上戴个绿布手帕,或者瓜皮小帽。女子头戴绣有小红流苏和小银珠的“鱼尾帽”,脑后留一条小辫子。身穿前短后长的圆领开衫,搭配深色马甲和绿色布腰。穿着绿色或蓝色的裤子和船形绣花鞋。我喜欢戴银花、发夹、别针、耳环、戒指、手镯、胡须和其他装饰品。男女老少都穿无扣双排扣羊皮袍。?
(5)云南中号服装男式通用短裤装。这个女人穿着一件浅色上衣和一件黑色马甲。穿裤子。穿胸束腰。头部用绿色围巾包裹,部分区域戴绣花帽,如鹦鹉嘴帽、蝴蝶帽、樱花帽等。?
(6)包青、白帕,黔西北中老年男子,穿长衫绿带,穿宽裤腿灯笼裤,俗称“八字裤”。这个年轻人穿着一件双排扣上衣,系着一条白色大腰带。这个女人穿着一件蓝色的外套,戴着黑色的头和一条白色的手帕。领口、袖口、下摆、下摆都是绣花的。她穿着蓝、蓝、奶、白的三节长裙,系着白布腰带,绣着高钉的“风筝鞋”。
人口和分布?
根据1990全国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为6572133,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居第五位,仅次于壮、满、回、维吾尔。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他们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至云南边境,东至乌江,西至澜沧江的广大地区。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魏初、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地理环境?
彝族主要生活在北纬22-29°和东经98-106°之间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位于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这一带山峰众多,峡谷幽深,地势雄伟,气势磅礴,大雪山、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横贯境内;金沙江、元江、南盘江、雅砻江、普渡河、西溪河、美姑河、安宁河、汇通河在山谷中盘旋;滇池、洱海、草海、邛海、马湖等众多大小湖泊散落在高原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气温在10℃和20℃之间,年降雨量在700-1000毫米之间..许多丘陵、山脉、大坝、河谷和湖泊都含有金属矿物,如铁、铜、锌、铝、金、银、锡、锑、锰、镍、铅和汞,以及非金属矿物,如煤、磷、云母、石膏、石棉、水晶、硼砂、雄黄、泥炭、硅土和耐火沙。盛产玉米、水稻、小麦、荞麦、燕麦、土豆等农作物;生产大麻、油菜、烟草、花生、棉花和茶叶等经济作物;有云南松、华山松、冷杉、云杉、铁杉、桦木、樟木、楠木等木材;有桐油、漆树、油茶、苎麻、板栗、柑橘、桃、梨等经济树种;有冬虫夏草、贝母、三七、天麻、木香、党参、茯苓、雪莲等。有牛、马、羊、猪等畜产品;还有飞狐、金丝猴、熊猫、灰竹鼠、白鹇、白腹金雉等珍奇动物。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和生活,创造了灿烂的彝族文化。
彝族葬礼
彝族支系多,分布广,地理环境不同。所以彝族各个支系的丧葬习俗甚至仪式都是不一样的。从丧葬形式到丧葬程序,都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和分支特征。
只是在丧葬形式上,彝族历史上有火葬,明中叶以后在云南、贵州、广西改为棺葬。此外,彝族还有树葬、陶葬、石葬、水葬和天葬。
1.火葬。用火焚烧尸体的葬礼方式。在彝族地区流传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当地彝族“焚于野,散其骨”;《岳亭记·民俗志》也说:“丧事不用棺木,而以火焚之,以土石盖之。”《西昌县志》和《彝族志》也记载,彝族人火化尸体后,“集骨殖于瓮中,命几个忠厚的老娃子,葬于深山崖穴,不为人知,防倭寇窃取。”目前云南彝族地区火葬时,必须将尸体蜷缩起来,男的仰卧,女的侧卧,搭起柴房,放火焚烧。然后挖个坑把骨灰放在一个坛里,用茅草包好,埋在坑里。有些人在埋好坟墓后会在堆的周围建一块石头。宣威县部分彝族的祖坟是火葬墓。还有的人,火化后,把骨头余烬放在罐子里,送到山洞里。这两种葬法都属于复合二次葬,即火葬后土葬或火葬后岩葬。传统的火葬方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沿袭下来,最初是在大凉山和小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