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角色扮演游戏观察记录

角色扮演是孩子天生的游戏,自发性很强。要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使其与其他活动相结合,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引导。接下来我收集了医院角色扮演游戏的观察记录,欢迎查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院内角色扮演游戏观察记录1观察目的:

发展学前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只有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教育才是发展教育,也才能产生积极的功能。在学前教育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发展性,而这种独特性和发展性的实现和延伸,需要教育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源。观察和记录的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和学习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分享和交流活动,进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引起孩子重新实验、重新验证、重新发现的兴趣;可以鼓励孩子将零散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和系统化。

这个观察记录的目的是让孩子基本了解去医院看病的基本流程和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并参与其中,让他们从小接触和掌握这些生活小常识。

观察描述

今天的娃娃医院和往常一样热闹。小朋友进入活动区,开始活动。孩子们进入小医院,按照老师的分工和设计好的流程戴上口罩和帽子,准备开始工作,从挂号到找医生看病、交费、打针、吃药。

孩子们很注重自己的健康,来娃娃医院体检。余是今天的值班医生。他戴上医生的眼睛和帽子,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开始认真工作。首先,他戴上听诊器,在小病人身上听了几遍。然后他拿出血压计,专注地给小病人量血压。所有检查完成后,余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了?”小病人说:“我觉得有点冷,流鼻涕……”“那我给你开点药,吃了好药就好了。”说完,余在的体检单上加了一笔。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有点吃惊,但这只是个别的、暂时的。

我想干预引导,就走过去捂着肚子,皱着眉头说:“医生,我肚子疼。请见我!”没想到许邵毅说:“你去大便就好了。”否则,你去真正的医院。“这让我又笑又哭。

自从我们班开了一家小医院,孩子们就很感兴趣。一到地区活动或者课间休息,就跑去当小医生。但我发现,孩子们最初的兴趣只是玩东西,并没有理解游戏,也就是没有真正进入角色,发挥材料应有的功能。你看,周应龙总是第一个跑过去抢衣服穿上,颜品桐抢帽子戴在头上,朱晨瑞把听诊器扣在头上,另一个孩子在摆弄盒子,这里更像是玩具店,而不是医院。

就这样,孩子们摆弄了几下后,我发现听诊器坏了,针和体温计不见了,药的盒盖也不见了。显然,孩子们已经对小医院失去了兴趣。

儿童游戏行为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明确的角色意识,他们都想扮演自己想成为的人。但是扮演了某个角色之后要做什么,还是很模糊的。

去医院的经历,大多数孩子都经历过。医生给病人听诊,护士打针的场景似曾相识,于是模仿。看病前的挂号、缴费、取药等手续一般都是大人在做,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自然不会想到去做这些事情。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这方面的引导。其实小孩子很喜欢玩角色游戏。通过老师的干预和引导,小医院从无序甚至失去兴趣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有序玩耍。这种变化令人欣慰。每次游戏结束后,老师都让孩子们谈谈有什么问题和改进的建议。他们的观察力惊人的丰富,一切都来源于生活。父母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好一面镜子,把自己美好的童年照出来。

游戏中“医生”的角色很少用语言表达,也缺乏对各种医疗器械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在游戏中,医患沟通能力较弱。他们还不知道同时看病的流程是怎样的。我认为,如果我生病了,我只需要简单的注射。是什么病?该吃药打针,还是挂盐水?这些都不清楚。在孩子们的印象里,生病了就打针就好了,不会多想别人。

游戏来源于生活。按照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医院的生活经验,但是还不够。去医院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除了他们可能对医生和看病的流程缺乏一定的了解。他们看到新开的小医院,很感兴趣,但是并没有扮演医院的角色,而是作为一个新开的玩具场地,只玩这些素材,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1,孩子对娃娃医院里放的材料很感兴趣,愿意在摆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游戏情节,用听诊器听心脏,用血压量血压,装药丸等。

2.在游戏过程中,除了动作交流行为外,孩子增加一些语言交流行为,增强了孩子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孩子继续游戏的兴趣。

3.在原有游戏体验的基础上,今天出现了新的游戏剧情。小医生在填写体检表的同时,还在纸上写下了小病人应该吃多少药丸,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

教师措施

游戏是生活的再现,老师是孩子游戏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一方面,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另一方面,教师为孩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参与其中,成为游戏的一员。适当的干预有利于游戏的有效发展。

1,既然孩子有了新的游戏情节,老师就要趁热打铁,在分享交流时抓住小细节并放大,与孩子一起再现场景,帮助其他能力较弱的孩子增加游戏体验和行为。、

2.孩子们对爱心医院的面积和材料非常感兴趣。他们在修修补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工具,新的玩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游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教师也要不断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根据孩子的游戏行为制定相应的适合孩子的调节措施,不断投入新的游戏素材;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游戏区,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将其剔除或整改为符合孩子年龄、兴趣、能力的有趣游戏区,让孩子完善自己的角色游戏。

3.孩子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和孩子互动,喜欢和孩子一起玩,有的孩子不擅长玩游戏,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老师以引导员的身份进入活动,老师也可以以患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游戏的热情。

4.要及时调整和交换孩子在游戏中的角色,让孩子通过一定的角色转换有更多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游戏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好地融入游戏。

5.游戏材料的位置可以适当调整:

比如药箱里有三种药,用不同的颜色呈现。也许老师的本意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三种不同的药。但同时要让孩子知道不同颜色药物的不同作用。

再比如:老师放的口试仪器和孩子现有的经验不匹配,所以孩子不太会用。

再比如:老师在提供药瓶的时候要有选择性,要方便孩子操作,避免孩子扭十几次都打不开的现象。

游戏是孩子独立的活动,他们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过程。游戏以快乐的情绪,满足了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很多时候,老师是多余的,我们只需要远远的看着。但更多的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鼓励,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向他们学习。

医院角色扮演游戏观察记录2观察记录

今天去娃娃家做客。一坐下,茶和水果就送到了我的嘴边,我肯定要喝茶。在游戏中,我看到孩子们把盘子放在桌子上,有的掉在地上。然后他们就把地上的菜捡起来给我送来了。于是,我假装吃了几口饭,就叫肚子疼。孩子们焦急地说:“我吃坏了肚子。”我说:“我疼得厉害。”戴秋瑾说:“没关系,吃了药就好了。”沈宁波道:“李小姐,你怎么肚子疼?”我说:“家里又乱又脏,还有人给我吃没洗就掉到地上的食物,我肚子疼。”孩子们似乎受到了鼓舞,大家争先恐后地收拾屋子。戴找到了药瓶,给了我一些药,让我看了看。我的孩子很疼,他们提出带我去医院。于是,几个人把我拖到了医院。

今天的医生是两位医生王(王小语和)。就在他们去医院的时候,孙嘉大喊医生和老师肚子疼。王玉峰说:肯定有虫子咬。孙嘉说:没有,我吃了脏东西,吃坏了肚子。王玉峰补充道:“没什么,只是打了一针。”我在看病的时候,医院来了很多顾客,吵着要看病。我没理他们。王小玉就当英雄没用,马上站起来说:“排好队。”他的话没有多大作用。这时他发脾气说:“你不排队,我就打110。”刚说完,我用手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拨了110说:“110?拜托,医院的人不排队。”看到他这样做,其他顾客也克制了很多,真的排起了队。然后王玉峰在我屁股上打了一枪。说,“好吧。”拿出一瓶:“这个药在家吃,一天一次,一餐一次。”我愣了一会儿,没明白。我问:“医生,怎么吃?”他补充道,“一日三餐,一日一次。”我想他的意思是解释如何吃这种药。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很难模仿他见过的医生的动作和语言。我拿了药就走了,王和两个医生继续给病人看病。

分析

中产阶级的孩子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他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玩具玩耍,而是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他们送药,反映出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孩子经常会因为游戏角色的输入而忘记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排序等。所以,当孩子们把地上的食物捡起来给我的时候,我抓住了教育的机会,用“肚子痛”的言行暗示了孩子们的行为,在这种角色扮演中支持了儿童游戏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和自主意识。在游戏中,老师不需要一味地为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开动脑筋去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游戏能力,也丰富了游戏的剧情,让孩子玩得更起劲。

游戏来源于生活。按照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医院生活的经验,但是还不够。去医院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除了他们可能对医生和看病的流程缺乏一定的了解。他们对医院游戏很感兴趣,但并不扮演医院的角色,而是作为一个新开的玩具场地,仅限于玩这些素材,并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孩子处于这样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环境的营造:虽然有白大褂、帽子、针头、听诊器等物资,但是医院氛围的营造还是不够,不够真实。要根据医院设计更多的挂号处、门诊、药房等真实场景,让孩子轻松操作,了解医院各个科室,轻松进入有序状态。

指导策略

1.要丰富孩子在医院的体验,老师要带领孩子实地考察后交流讨论:为什么要去医院,医院里有什么?医生怎么看病?我会问你什么?你应该告诉医生什么?

2.其次,在孩子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孩子对医院的体验,从而拓展和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让孩子知道看病的基本流程和自己的责任。

医院角色扮演游戏观察与记录3案例背景:

随着幼儿园游戏项目“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研究”的如火如荼,我们班角色游戏的特色一角:“爱心医院”成为我们班观察和研究的重点。这个游戏案例的出现,源于一个孩子在晨间对话中的故事。他目睹了祖父被急救的过程。于是,老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同时,针对大班幼儿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替代品和游戏材料这一预设目标,我们老师有选择地投放了一些半成品材料。《指南》中指出,5-6岁儿童社会领域能力的目标是“能够主动发现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于是,在爱心医院的游戏区一角,就有了这样一首急救交响曲。

案例描述:

孩子们愉快地融入了角落游戏。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急救,急救,让开!”与此同时, 还伴随着救护车的声音“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随即,医院挂号处的病人让位了。

YOYO大声说:“这里有病人,快点急救!””站在一旁看着注册医生王。华医生见状,立即上前拉住病人的手说:“快让病人躺下!”YOYO对华又加了一句:“快救救这个病人,他快死了。快给他输氧!”听了这话,华在材料区来回走着。突然,他拿起一个大瓶子和一根蓝色水管说:“这是用来做氧气瓶的!””于是,嘴巴向水管里舒了一口气,然后接到了病人的嘴里。这时,在一旁的张欣医生拿起一个小电脑说:“你可以在电脑上看看病人的心电图。”华看了他一会儿眼睛,按了他一会儿胸口说,“这个病人治好了!”“张欣医生赶紧说:“不,不,你看这个心电图。”他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华看了它很久,但没有说话。YOYO撑着腰说:“你还没问我这个病人怎么了。刚才我开出租车,不小心撞了他。你一定要救他!”张欣赶紧说:“病人心跳好多了,放心吧!”然后,我去拿棉花给病人止血。溜溜球看了看,对华说:“好吧,那病人现在没有危险了,我就交给中国医生吧。”我打算开出租车。"

案例分析与思考:

(1)观察和分析:

在这次游戏活动中,YOYO的120救护车的声音响起,整个突发事件也随之发生。我们分析了这个游戏情节的发生,源于我们早上的对话。我们聊到了120救护车如何在生命中救人,一个孩子聊到了他爷爷的急救经历。小孩子玩游戏,YOYO是个想法新奇的孩子,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场景。儿童将生活经验演绎充分融入角色游戏。随着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注册医生也没有反应怎么办。而华则是一个应对能力很强的孩子,懂得让病人躺下。游戏场景的发展是随着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的发展而促进的。YOYO很着急,提醒医生给病人输氧,他有一种自己当医生的冲动。听了这话,华停止了片刻思考,立即去材料区寻找材料。这时候他马上想到用半成品材料代替自己想要的,做一个氧气桶。而张欣医生从她脑中的生活经历中得到了心电图。在这里,两个孩子创造性地使用替代品制作游戏素材,达到了游戏的预设目标。

所以我们在评价游戏的时候,先让儿童医院角落里的孩子们互相分享交流新的想法。然后请个别孩子谈谈游戏中的发现。最后,老师把找到的点列出来,告诉孩子们。还好,在刚才比赛的瞬间,老师用手机拍了一段视频,及时上传到电脑里。让所有的孩子观看游戏,更直观的再现,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的评价环节也再次完善了游戏,提高了大班孩子自己评价游戏的能力。后续活动中,我们会在网上寻找更多的图片和视频,观看心电图等内容,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体验,进一步产生下一场游戏。

②我的反思:

孩子对游戏情节的自主丰富和对替身的创造性运用,说明他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离不开老师的观察和引导。

1,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提高孩子独立丰富游戏剧情的能力。

由于大班额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如何提高孩子自主丰富游戏剧情的能力,我们对下学期大班的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发展目标。过去,当我们的孩子玩游戏时,老师总是一步一步地教他们如何玩。例如,牙医会为病人做什么?老师示范当牙医,然后让孩子们当病人。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模仿语言和玩法。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只是游戏前期的一个过程。后期,尤其是大班的下学期,孩子的能力发展需要老师通过主题活动、家园合作等方式来丰富和提升生活体验。孩子们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成为游戏的主人,丰富游戏的内容。

2.注意半成品材料的传递,启发孩子提高游戏材料的使用能力。

在爱心医院前期的活动中,我们准备了很多逼真的小药箱和逼真的衣服帽子,发现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对这家医院的兴趣越来越淡。孩子优先去爱心医院的计划比较少。医院的角落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于是,我们反思现阶段游戏问题的症结所在。逼真的素材在角色扮演初期确实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当他们的游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样的素材会限制孩子的思维,所以要减少高结构素材,增加低结构素材,鼓励孩子结合角色和剧情的发展独立寻找替代素材,这样既能提高孩子创造性使用替身的能力,又能激发孩子玩游戏的欲望和兴趣,丰富游戏的剧情。

3.重视游戏的分享和交流时间,提高孩子对游戏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老师是观察者,也是引导者。孩子现在在大班的下学期,思维更加活跃,游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孩子会创造性地使用替代品,这离不开游戏的分享和交流时间。我们通常让孩子们先分组谈论你今天游戏中的新发现和新想法。然后,请个别孩子谈谈在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现。老师抓住更多孩子的问题,然后把这个游戏问题丢回给其他孩子,让他们独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最后,老师通过拍摄视频、照片等现代多媒体手段,捕捉孩子使用替代品等游戏的亮点,分享到小组活动的评价中。孩子们首先发现游戏视频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言语引导和支持,鼓励儿童的表征行为,强化儿童在游戏中使用替代物的意识,提高儿童的游戏体验。自然,孩子在整个游戏中分享交流时间,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互评价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游戏中,孩子才是真正的游戏主人。

医院角色扮演游戏观察记录4观察记录:

呵呵来到小医院,先脱下帽子戴在医生的帽子上,然后拿起“肥皂”假装洗手。然后他开始拿起注射器,假装给手指注射。这也是沈艳明。戴上帽子后,他让我帮他穿上白大衣。穿戴整齐后,他从柜子里拿出输液瓶挂在挂钩上,然后拿出小药盒。他们摆弄里面的材料,我假装是病人。我一边捂着肚子,一边“哎哟,哎哟”地走进了小医院...我的肚子好痛”。两个年轻的医生看着我,不知所措。我说:“可能昨晚喝了冷饮。请快给我看看。”呵呵指着凳子说:“坐吧。”我坐下后,两个小博士还是不知所措。我说:“医生,要不要吃点药?”呵呵想了想从药箱里拿起一盒药递给我,然后摆弄着材料...

观察和分析:

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大部分孩子都有过去医院看病的经历,所以很向往扮演一个小医生的角色,但是对于扮演好医生或者病人的角色之后要做什么,还是很模糊。这几天班里新开了一个小医院角色游戏区。游戏的热情很高,但大部分都是在探索各种医学资料,玩不同角色的游戏。所以要给孩子这方面的引导。

实施策略:

首先可以准备一些看病过程的图片给孩子观察和记忆,知道怎么看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让年轻的患者有事可做。等孩子熟悉之后,把这些形象化的图片贴在小医院门口,让孩子有直观的参考;其次,还要考虑角色的分配。同意孩子当医生护士,符合实际;再次,坚持每天游戏后的评价,帮助孩子整理正确的游戏方法。总之,孩子的游戏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提升生活体验。

观察并记录医院角色扮演游戏5区域目标:

遵守小医院的规矩,把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材料准备:

药瓶、药盒、爱心、输液瓶等。

案例描述:

上午,孩子们进入活动区,开始活动。严瑞航、宋和马走进小医院,戴上口罩和帽子,准备开始“工作”。这时,爱心家庭的孩子杜欣瑶、李、丁,开始陆续把爱心“扔”进小医院,让“医生”看病、打针、吃药。“医生”看完病后,把治好病的爱心,连同“医生开的药”一起,还给爱心之家。整个上午,孩子们反复玩这个游戏。

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享受的是游戏过程中的快乐,并不关心游戏规则,也不是孩子真实生活的再现,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

实施策略:

给孩子的游戏行为拍照,在电视上和他们讨论孩子的游戏行为,并要求他们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进行比较。比如孩子生病,妈妈怎么照顾我们?伊一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要求孩子回忆、反思自己的游戏行为,知道自己在游戏中的不当行为,并在下次游戏中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