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一、课前充分准备

(一)做好知识准备——课前顶上学习

知识的准备主要是新课程涉及的相关书籍。复杂的知识准备和新知识的准备,新知识准备要把握的主要难点,明确讲课的重点是重要的准备。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上课接受新知识,也要复习旧知识。预习的过程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准备的过程,也是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过程,即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学习一些新知识,要知道用什么旧知识,接触什么旧知识,准备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形成全新的知识结构。

(2)做好身体和心理准备。

上课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力。为了做好身体准备,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二是注意饮食和营养。

良好的课堂心理准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却常常被学生忽视。事实上,学习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毅力、性格等心理因素的运动过程,其参与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学生上课的目的和心情尤为重要。专家认为,学生只有目的非常明确,心情非常愉快,才能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对此,教师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上述心理因素处于积极状态,二是在教学前或教学过程中不去挫伤或抑制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试想一下,上课前或者课堂上,因为一个学生不守纪律,被老师训斥,甚至辱骂、体罚。一个人做到了,全班陪他训练。这不仅让上过课的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降到了低谷,也让整个班级的兴趣大打折扣。哪里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注意上课。

系统论的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是一个接收信息、信息加工(同化和转化)、信息储存、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再接收信息的循环过程。在课堂上,这种信息活动的过程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学习的效率取决于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活动的质量。听课是接受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第一关。能否专心致志,决定了接受信息的数量和信息活动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

上课专心,就是要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要一下子就做到。很多优秀的学生上课全神贯注,不思考,不动,不东张西望,尽量排除班级的干扰,做到眼对眼,耳对耳,手拉手,心连心;在看、听、想、写的时候,头脑处于高度竞争状态。当然,在一堂课上保持全神贯注几十分钟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违背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不仅能随着老师授课的波浪前进,还能在必要的时候做一些缓冲、拉伸和自动调整,以提神醒脑。学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对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难点的教学上,集中精力找出老师的教学思路;对于老师教的已经知道的部分,可以让大脑放松片刻,以调整兴奋和抑制的生理机制,重新集中注意力。

第三,积极认真思考

学习离不开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也离不开思考。“思则明,思则暗”。没有思考,理解新概念,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都是空谈,上课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学习和思维是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学习是接收和存储信息,思维是判断和处理信息,思维必须有可思考的东西,这是学到的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原材料”。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发展,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习必须思考,在学习中思考,好的思考就是好的学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数字或实验技巧,但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用新的视角看待老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课堂上积极认真的思考,就是思考所学内容的脉络,与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课堂上的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是上课的目的,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上课不要求好好理解,“课内课后补”,是浪费时间,对智力发展无益。什么是“理解”?一是理解新知的概念;二是明白道理,即明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理解概念或结论是实现输入信息有效性的保证,理解其原因意味着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没有理解的保证,也就是没有输出信息有效性的保证,信息加工就无从谈起,信息储存、输出和反馈也就不复存在,讲座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其次要问老师的思路,老师的思路,也就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学生不仅要满足于理解新知识,还要理清老师赤裸裸的思维。理清教师思维的意义在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能力,掌握学术技能。这是我们研究学习方法的根本意义。

一位全国高考理科状元曾说:“我讲课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老师的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可见,明确教师的教学思路意义重大。事实也证明,这种听课的方法正是那些优秀学生所使用的。

再次,要善于回答问题。学无所问难学。上课一定要提问,但一定不能乱问。你一定要深思熟虑,问出重点,问出关键。问答案对培养能力没用,而问思路是提问的好方法,有助于培养能力。学生在善于提问的同时,也要养成课堂上积极回答、善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习惯。

第四,记好课堂笔记。

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巩固新知识,同时培养记笔记的能力。学生上课要学会做笔记,这也是一种听课的学习艺术,提高学习效率。

做课堂笔记时,首先要记下讲课板块的标题和副标题,抓住每一板块的主题和老师的授课重点。此外,课堂上的要点、公式、解释、结论、笔记也要记录下来。

还要记录老师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必要时加上笔记,以便备课后提炼、升华、复习参考和创作。

课堂笔记尽量使用短语、数字、图表和各种符号,眼神清晰,语言简练,用词明确,书写速度快,减少记录时间,做到听、读、记、思相结合,及时对教学信息进行点评。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满。及时复习,即在遗忘大规模出现前复习,完全可以克服学后遗忘。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三组被试记忆同一首诗。第一组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隔六天复习。最后30组全部背下来。第一组平均要复习四遍,第二组平均要复习六遍,第三组平均要复习七遍。研究表明,背两三天是最健忘的。所以,一定要在当天课后复习。如果能在睡前复习,第二天早上再复习一遍,效果会更好。

整理课堂笔记是及时复习的好方法。通过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努力回忆老师讲过的内容,重新阅读和研究教材,及时纠正课堂笔记中的锗,进一步理清记忆不清的地方,补充记忆不全的地方,理清错乱的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对所学的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加深和深化。整理课堂笔记是一个信息反馈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一个脑手结合的积极思维过程,不仅有利于复习和记忆所学的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