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思维

2017年,世界最高奖教育奖“一丹奖”一等奖名单揭晓,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获得一丹教育研究奖。?“成长思维”的概念来自于她的经典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英文版:心态:成功的新心理学)。在她看来,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乐于接受挑战,积极拓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未来发展最需要的能力。

Dwek提出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成长思维,一种是固定思维。

40年前,从1978开始,她发起了一项研究,找到了一群孩子,解出了一系列难度越来越大的谜题。很快,这群孩子形成了两种类型。

第一种孩子,尝试无果后,开始自责,“我越来越迷茫了。”?“我的记性一直不好。”当拼图越来越难的时候,他们会说:“现在不好玩了。”最后,这些孩子再也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些人甚至变得如此沮丧,以至于他们把拼图扔在地板上。

第二种孩子,恰恰相反,不仅能坦然接受失败,甚至还很喜欢失败。当谜题越来越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自责,还会说:“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越难,我就应该越努力。"?当题目越来越难的时候,他们也不抱怨游戏不好玩。相反,他们会给自己一个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我差一点就成功了。”“我以前成功过,我还能成功。”

之后近40年,Dwek一直在论证不同思维模式与成败的关系,最终发现思维决定命运。

??有“成长心态”的孩子,在遇到挑战时会自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所以在越战中会更加勇敢,最终取得成功。

有“固定思维定势”的孩子,通常是无助的,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者不够幸运,最后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平庸之路。

德韦克的“成长思维”是从人的角度探讨不同思维方式对世界的不同影响。

在她看来,人的思维方式其实蕴含着无穷的能量。而一个有“成长思维”的人,未来更容易成功。

这个结论甚至被美国《大西洋月刊》等媒体评价为“应试社会的一股清流”,因为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已经被忽视太久了,而Dwek的观点恰恰让孩子重新聚焦于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心态。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智力和能力是不可改变的,整个世界都是由考试来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

思维固定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害怕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和愚蠢,拒绝接受挑战和面对困难,因而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

而如果我们认为一切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心态”。

那些成功孩子的思维模式属于成长。他们相信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他们的潜力是未知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他们进步的挑战,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而每一次孩子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就会形成新的、强大的连接,长久下来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换句话说,成长思维模式不仅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还通过刺激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来提高孩子的智商。

Dwek发现,很多人理解的增长导向思维其实是肤浅的,甚至是完全违背原则的。

她把这种误解称为“错误的成长心态”,最终会误导孩子的方向,让他们越努力越被动。?

误区一

所有孩子的努力都应该得到表扬。

Dwek鼓励我们赞美孩子学习的“过程”,如努力、策略、专注和坚持,并将这些因素与孩子的日常表现和学习过程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成长思维,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然而,观察许多老师的做法,德韦克发现,他们错误地将“激发孩子的成长思维”等同于“表扬孩子的努力”,这样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使一个孩子努力学习了很久没有任何成果,老师还是会肯定他,甚至表扬他。

“没关系,你辛苦了。”

“你这么勤奋,一定会成功的!”

这就像是给这个在学习上一直上不了重点的孩子发了一个“安慰奖”。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会误导最需要发展学习能力的人,继续无效的努力。

许多人认为勤奋是一种美德。只要孩子努力了,成功了,不用太在意,但Dwek的观点正好相反:“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表扬,除非能带来结果。”而这一点要尽早让孩子明白。

“当然要保护孩子的自信,但一定要对孩子说实话。”Dwek希望家长和老师承认,当孩子学习效率低下时,盲目肯定他们的努力很可能会让他们在更加努力的同时变得更加被动。与其安抚孩子,不如给他们紧迫感,和他们一起寻找更适合的学习策略。

事实上,她在研究过程中接触的所有善于培养孩子成长思维的老师,都把主要精力花在帮助孩子探索策略上,花在向孩子展示正确的策略如何带来成功上,花在告诉孩子当他们陷入困境时,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因为任何没有策略的努力,其实都是浪费时间。

误区二

让孩子相信“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

“成长思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应该相信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战胜一切,但是德韦克有一个提醒,我们在引导孩子建立自信的时候,需要帮助他们明确前提。“是的,你想做就能做,但前提是你要有知识、技能、策略和资源。”?

我们都在帮助孩子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去追求和实现,但真正懂教育的人,在设定这个目标之后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他们会花大量的精力去帮助孩子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路径,而不是开一张空白支票。

很多人觉得跟孩子说“你不用思考就能做到”有点残忍,怕会毁了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当困难来了,失败来了,真正影响孩子能否自信应对的,是父母对困难或失败的描述。

如果家长总是急于让孩子放心,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数学,别担心,你擅长其他的”,作为引导,孩子会慢慢变成“思维固定”的人,认为“好吧,这是我不擅长的。我不需要太在意。”

但如果家长能表现出“这些困难都在意料之中”的态度,问“好吧,这件事反映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和老师谈谈吗?也许他有更好的建议?”这样孩子就能明白,“哦,这些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这样那样的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

误区三

你是个固执的人。

我是成长思维。

在与世界各地老师的交流中,Dwek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当孩子的学习无效时,一些成年人会将其归因于孩子被“固定思维”拖累。这不难理解。比起承认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有问题,这样会让大人好受一些,好像问题不是自己的,更容易解决。?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首先,思维模式只是关键因素,不是全部因素。其次,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孩子成长思维的空间,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尝试摆脱自己的“固定思维”,找到真正发展自己能力的方法。?

而且,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混合型人格——有时候,我们充满自信,用成长性思维思考,有时候,我们会变成固定思维型人格,这取决于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挑战、错误、失败甚至批评都会影响我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比如当我们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却没有效果的时候,当我们无法鼓励它的时候。

我们对孩子的自我训练和引导,只是让我们的成长型思维细胞越来越多,从而成为我们的主要思维模式。

“我见过很多老师,没多久听说了这种思维模式,就认定我是一个成长中的思维型人格。”事实上,德韦克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事实上,这种训练需要持续很长时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

为了获得更多的成长思维,我们必须正视固定思维——这是Dwek的澳大利亚同事Susan Mackie的建议。她建议我们花几周时间观察自己。每当我们陷入固定思维的时候,就要记录下其中的原因,暂时不要做任何判断,或者只是观察是否想走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总结一下原因——是我们不喜欢尝试新事物吗?还是我们放大了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产生焦虑?.....然后给最常影响我们的心理原因起个名字。下次它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和这个心理原因对话,接受它,让它帮助我们挑战新的目标,而不是成为绊脚石。

跳出来看,德韦克想提醒我们的其实是两句话:

成长思维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战略努力值得称道。

大家都是混合型人格,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大成长思维。

3条建议,帮助你和你的孩子放大成长思维。

先给孩子创建一个“成就文件夹”,这是很多美国中学采用的一种学生激励方式,让学生分阶段收集自己的相关“成就”——文件夹封面上往往会有一张图片,是学生自己画的,用来展示自己最想要的目标。

这些成绩一定是具体的进步,比如真正掌握了一个难点知识点,完成了一个原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尽可能每天更新,过一段时间再回顾,既能帮助孩子总结成绩的原因,也能唤醒孩子更多的成长性思维,在接下来更长的时间里表现得更好。

第二,让孩子建立“成长评价体系”,列出孩子在实现目标之前需要达到的所有条件,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学习清单,保证多维度管理学习的进度。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可以让成年人在必要时提供额外的指导和反馈。

第三,在评价孩子的表现时,用“暂时不行”代替“就是不行”。

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考试。如果一门课不及格,分数就是“还没及格”。试想一下,如果成绩是“不及格”,学生会想“我不及格,完了。”如果改成“还没有”,孩子就会明白“学习没有结束,你要继续努力。”

所以,如果有一天,孩子沮丧地告诉你,“我数学学不好”,你可以回答他,“不是,你只是数学没学好。”?

思维方式的改变不可能瞬间实现,需要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具体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操作列表。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这个列表取自成长型思维培养中的几个经典场景,要求我们换一种说法:改变你的词,改变你的心态。

01

当我们犯错时,

换句话说:

我犯了个错误。我犯了个错误。换句话说▼错误帮助我提高。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错了。再来一次,耶!

02

当面临挑战时,

换句话说:

我不擅长这个。我不擅长这个。换句话说,我是在正确的轨道上。我在进步。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我做不好这个。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是没关系。经过不断的挑战和学习,我会变得越来越好。

03

当面临困难时

换句话说:

这太难了。太难了。换句话说,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太复杂了,我完成不了。只要你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当你困惑的时候

换句话说: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改成▼我错过了什么?我错过了什么吗?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只要找出缺失的信息,就一定能看懂。

05

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

换句话说:

我放弃了。我放弃了。换句话说,我会用我学过的一些策略。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其他方法。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能力达不到,只好放弃。没有办法成▼问题,这条路不通,换个方法就行了。

06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

换句话说:

我不识字。我读得不太好。换句话说,我要在阅读中训练我的大脑。我想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我没有阅读的天赋。只是训练不够而已。还不如坚持练一段时间!

07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时

换句话说:

我永远不会像她一样聪明。我不能像她一样聪明。我要弄清楚她是做什么的,然后试一试。她是怎么做到的?我会试试看。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别人比我聪明,我却不如她。学习她的方法,认真去做,我也能变得更聪明。

08

当我们认为足够的时候

换句话说:

已经足够好了。已经很好了。改成▼这真的是我最好的作品吗?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就这样。也许我再努力一点,就能再提高一点。

09

当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完美的时候。

换句话说: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我不能做得更好。改成▼我总能进步。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可以做得更好,我会继续努力!

也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

我只能做这么多,这个东西已经足够完美了。我还是想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一定能提高!

在美国的很多学校里,张贴这九个场景的海报,是为了时刻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改变嘴上的字,其实是在悄悄培养自己的成长思维。